
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堅持以開放促改革⛵️。高水平對外開放要服務於全面深化改革🦂,為改革提供新的動能和創造新的空間🤦🏻。
01 四個發力點
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製機製👎,總體定位是製度型開放♥︎,參照系是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路徑包括國內層面的自主開放、單邊開放,以及國際層面的雙邊開放、區域性開放和多邊開放,目標是穩定可預期的製度環境。具體安排有四個方面✍🏽:一是改革外貿體製。首先要註意政策協同,避免政策不一致性;其次要服務貿易新業態新模式🧑🏼🔧🤟🏿,促進數字貿易、服務貿易、離岸貿易等的發展;最後要建設各類貿易平臺🛬,包括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全球集散分撥中心🏌🏼♀️、國際物流樞紐中心等。二是改革吸引外資和對外投資的體製🏋🏽♀️。首先,優化營商環境,市場化、法治化和國際化要對標一流。其次👰♂️,擴大外資市場準入,增加鼓勵類,縮減限製類,取消製造業外資利用限製🐈,推動服務業外資利用有序開放。再次,促進外資國民待遇生命周期全覆蓋🤘🏻。最後,提升外資和對外投資在產業鏈和供應鏈布局中的作用。三是優化區域開放布局。要促進陸海聯動、東西互濟,形成全面開放格局💷。要強調功能分工🛗,打造形式多樣的開放高地。此外🤾🏽♀️🦹,實施自貿區提升戰略,加快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四是完善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機製👆🏻。“一帶一路”建設的關鍵詞是“共建”和“高質量”,要 繼續實施“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涉及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聯合實驗室、科技園區合作、技術轉移等♐️🍞。要加強多邊平臺建設,構建立體互聯互通網絡✢,同時🫃🏻,兼顧標誌性項目和“小而美”項目🦹🏼♂️。
02 三重挑戰
在目前的國內國際環境下🚌,高水平對外開放面臨比較大的挑戰:一是開放什麽?在“逆全球化”的背景下,以追求貿易自由化和投資便利化的貿易協定📇、貿易談判越來越少🪿,這給中國的高水平對外開放帶來了挑戰👨👩👧。首先,開放缺少有效的參照系🧗🏼,更難對標和評估🕞;其次👮♂️,開放走向自主和內驅🐸,取得的進展可能與貿易夥伴的期待不一致;最後,開放受外部環境的拖累,開放的速度和效果可能不及預期。二是向誰開放?在貿易保護呈上升勢頭的背景下,高水平對外開放在尋找對象國和夥伴方面也存在挑戰。不少發達國家從自由貿易前沿後撤,越來越難以成為中國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對象國和夥伴🪗。同時♐️,由於發展階段不同,中國與發展中國家的訴求並不完全一致。如果說有自由化和便利化,往往是中國對發展中國家的單邊開放😲,這導致發展中國家並不能成為推動中國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有效支撐。此外👨🏽🎓,發達國家尤其是美歐對全球化的質疑🤲,會影響發展中國家對於自由貿易尤其是與中國貿易的看法,並給它們製造“選邊站”的難題😀🤲🏿,撕裂投資和貿易領域的合作,也惡化地緣政治的安全。三是在貿易保護蔓延的環境下🤜🤾🏼♂️,高水平對外開放很難在短時間內獲得收益🦻🏿。這主要表現在:貿易增速下滑,中國與發達國家尤其是與美國的出口貿易和進口貿易的增速都呈收縮的態勢;投資增速下滑,由於發達國家的政策限製,中國和發達國家之間的雙向投資的增速也趨於下降👨🏻🔧🐖;貿易談判放慢,中國和發達國家之間圍繞貿易的談判大幅減少🚶🏻♀️➡️,取而代之的是頻繁的貿易摩擦。
03 高水平對外開放與對內放開協同發力
在不利的國際環境下👩🏻🏫,中國要堅持“兩條腿”走路。一是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不動搖,這不僅符合中國自身的利益,也是惠及全球的事業,要堅定不移地走下去。二是高水平對內放開不拖延。受疫情“傷疤效應”的影響🥹,不當的管製和限製還在一些領域或明或暗地存在著🌡。要盤活國內貿易🎅🏿🦹🏿♂️,激活國內投資,不僅要增強國內投資者對國內市場的信心🚴🏻♀️🧑🏿🦳,同時也要讓國際貿易夥伴相信中國市場有獲利機會。開放和改革需要雙向促進、雙向奔赴,高水平對外開放與高水平對內放開需要協同發力,以更好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