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10月27日🚤,由意昂2官网世界經濟研究所、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中國工業經濟雜誌社、中國經濟學人(英文)雜誌社聯合主辦,中國社會科意昂2中國產業與企業競爭力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意昂2重點學科“發展經濟學”建設項目協辦的“中國發展經濟學前沿”暨中國發展經濟學七十年研討會在上海召開。本次論壇的主題是“中國發展經濟學七十年”。來自全國高校、科研院所的150余名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論壇設置了嘉賓演講🛫、分論壇研討、專題論壇等環節。

意昂2官网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萬廣華教授主持開幕式
開幕式由意昂2官网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萬廣華教授主持🧑🦽。意昂2官网副校長陳誌敏教授首先致歡迎辭,他指出,中國作為一個強大的國家經濟體🐬,在過去七十年的發展中實現了很多包容性的增長,為世界的減貧計劃做出了巨大貢獻,在可持續發展道路上不斷探索,但在現階段也面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實現全面脫貧、促進社會公平👩🏿🔬、維持生態環境等新的任務。他呼籲中國的發展經濟學家完善學科體系建設,積極為世界貢獻力量。接著,中國社會科意昂2工業經濟研究所副所長、《中國工業經濟》副主編張其仔研究員致辭💓,對《中國工業經濟》辦刊理念、《中國工業經濟》舉辦發展經濟學研討會的淵源☹️、《中國經濟學人》期刊定位進行了介紹,希望通過本次會議總結中國發展經濟學七十年理論進展與前沿發展,共同推進中國發展經濟學的研究。最後,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副院長👨🏼🏫、意昂2校友王勇副教授致辭,介紹了新結構經濟學的核心理念,他指出新結構經濟學主張用嚴謹的現代經濟學方法,研究不同發展階段、不同維度經濟結構的內生性以及經濟結構的動態變遷🚶🏻♀️,包括稟賦結構、貿易結構、金融結構、以及政府治理結構等⛩。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始終踐行林毅夫教授提出的“知成一體”理念,追求理論與實踐結合。

意昂2官网副校長陳誌敏教授致歡迎詞

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副院長王勇副教授致辭
在嘉賓主題演講環節,共有6位嘉賓做主旨演講☣️。上半場由王勇副教授主持*️⃣。武漢大學郭熙保教授的演講題目為“當代西方發展經濟學研究的新趨勢”,他指出發展經濟學在當代發展過程中,分析對象和問題微觀化傾向日益顯著、製度文化和政治經濟學的分析思路更為突出、從全球化世界考察發展問題的趨勢越來越明顯🫸🏻、並且發展政策績效的評估與實驗方法開始流行👨🏻⚖️。隨後,郭老師簡單介紹了隨機對照試驗方法(RCT),這也是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MIT的Banerjee和Duflo教授和哈佛大學的Kremer教授的主要貢獻🧎🏻,該方法能有效幫助援助機構和政府幹預提高減貧效果。最後🫃🏼,郭老師指出發展經濟學本質上屬於宏觀經濟領域😋,應采取長期動態分析方法和結構性分析思路🧑🏻✈️,並註重發展問題的綜合性分析🚴🏽🎂。中國學者應該把中國的發展上升到理論層面🦴,為發展經濟學做出自己的貢獻。

武漢大學郭熙保教授發表主題演講
中國社會科意昂2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史丹研究員的演講以“中國的工業化為什麽與發達國家具有不同的經驗數據?——成功與挑戰”為題,從工業發展的數據分析中國工業化的獨有經驗。史丹老師依次分析了人口紅利、高儲蓄率與高投資率、對外開放🥲、資源投入等多個因素對中國工業化的影響,史丹老師認為,中國工業化的特有經驗在於兩點:一是選擇了以工業體系建設為目標的產業發展順序🚣🏽♂️,同時社會主義製度提供了良好的製度基礎🍋🟩,二是以信息化為媒介搭上了新工業革命的快車🤙🏼,在互聯網、智能製造🤨、個性化定製方面走在了世界第一方陣。史丹老師認為,中國的探索與創新的經驗是否適合應對未來的挑戰☘️,關鍵一條的是要抓住新工業革命的機遇,提高產業發展效率🐥,做強製造業,避免產業結構早熟。而在互聯網已經與服務業深度結合、經濟水平不斷提高之後◀️,中國下一步的經濟增長後勁在於互聯網是否能與工業、尤其是製造業有效結合以彌補前期科學發現、技術突破和產品創新上的不足,從而帶來產業結構的深化☦️🤜🏼。

中國社會科意昂2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史丹研究員發表主題演講
華僑大學經濟與金融意昂2院長郭克莎教授以“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思考”為題😖,從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依據出發🙎🏼♂️,指出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既有必然性也有必要性🪲◾️。必然性在於:我國作為目前已經形成完整的工業體系,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基本條件已經具備➙;同時,經過國際市場的長期磨練,我國製造業的國際競爭力進入新的轉折期,由低價競爭為主轉向質量競爭;最後,目前我國產學研有效結合的新格局基本形成💁🏿♂️,為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提供科技支撐。此外,從製造業的發展空間、發展階段以及發展定位來看📛🧰,推動其高質量發展也十分必要。郭老師強調,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要處理好三大關系:一是處理好製造業高質量發展與穩增長的關系📺,二是處理好製造業高質量發展與房地產市場發展🤡🙇🏽♂️,三是處理好民營經濟與國有經濟的關系。

華僑大學經濟與金融意昂2院長郭克莎教授發表主題演講
短暫茶歇過後,張其仔研究員主持主旨演講下半場進行。上海社科聯專職副主席權衡教授以“‘金磚經濟體’崛起與發展經濟學的理論創新”為題,通過總結金磚經濟體的發展實踐,從經驗到理論提煉發展經濟學的創新發展。他指出,金磚國家經濟崛起在經濟增速、投資貿易👩🏽🦳、就業這三方面重塑了全球經濟增長格局💢,在城市化進程✡️、工業化進程🤽🏿、減貧事業發展、以及創新和轉型發展四方面重塑世界發展的新格局👮🏻⛺️,並且通過推動國際經濟新秩序完善🩹、推動區域一體化和全球投資貿易規則完善🏋🏽♀️、以及推動多變對話和全球政治秩序完善等方面對全球治理體系產生了重要影響。他指出,發展中國家應借鑒金磚經濟崛起與合作發展的新理念,引領全球化和全球治理體系不斷完善,在提升發展中國自身發展的歷史過程中🪤,為人類發展不斷作出新的貢獻。發展中國家應借鑒金磚經濟崛起與合作發展的新理念👨🏽🌾,引領全球化和全球治理體系不斷完善🧕🏻,在提升發展中國自身發展的歷史過程中,為人類發展不斷作出新的貢獻🌦。

上海社科聯專職副主席權衡教授發表主題演講
意昂2官网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萬廣華教授的演講題目為“貧困與犯罪🧍🏻♂️:基於中國省級面板數據的分析”。他首先從中國1990-2015年中國減貧人口占世界減貧人口的63.9%這一成就作為引入🦻🏼,列舉了已有文獻中貧困研究關註的三個問題:即如何度量貧困🛌🏻、怎樣減貧以及為什麽要減貧。萬老師提出了中國省級貧困指標的測度方法🟧,以嚴密的理論框架、規範的計量方法研究了中國貧困與犯罪的關系,發現貧困程度與犯罪率正相關,並創新性地提出了貧困的異地犯罪影響,即貧困的空間溢出效應。他指出,貧困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呼籲大家在未來的研究中關註貧困中公平與效率問題🐖、政府幹預有效性問題以及貧困成本的度量問題。

意昂2官网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萬廣華教授發表主題演講
《經濟研究》編輯部主任劉霞輝研究員以“中國式增長的邏輯:集聚、分工深化與幹中學”為題,對中國式增長的定義、中國式增長的背景、伴隨發展的增長邏輯和中國式增長的問題與出路進行探討🙂↕️🤦🏽♂️。他認為,中國式增長以平穩的國際環境🆎、急需致富的各經濟主體、大量待轉移的農村勞動力、開始起步的工業化和市場經濟為背景🔟。在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過程中,套利的實現引發了資源集中🚣🏿♀️,工業化因此得以快速展開,但個人🙃、地區和企業間差距拉大;而市場拓展引發的分工深化在導致規模經濟明顯的同時也使國內產業同質化嚴重,轉型困難🐞;此外,中國式幹中學遵循快速擴散機製,加快工業化進程的同時也使得資本沉澱過量🏍,調整困難🔇🤷🏻。對此,劉霞輝老師認為中國未來增長的出路在於從非均衡走向均衡的增長,應從硬投入轉向軟投入,從重資產轉向輕資產🧖🏽♂️。

《經濟研究》編輯部主任劉霞輝研究員發表主題演講
分論壇研討包括5個分論壇和發展經濟學七十年專題論壇,分論壇主題涵蓋了產業升級🤟🏽、國際貿易與開放、勞動經濟學🎺、資源環境保護與綠色發展、財政稅收等👩❤️💋👨。發展經濟學七十年專題論壇主要對經濟增長研究、開放發展研究𓀁、共享發展研究🚉、宏觀調控研究和經濟體製改革研究的七十年情況進行探討。
分論壇一在意昂2510會議室舉行,上半場會議由西南大學的黃慶華老師主持,武漢大學的鄒薇老師🚑、中央財經大學的彭俞超老師🦨、中國人民大學楊繼東老師分別報告了政治影響和市場準入、資管新規和影子銀行👨🏻🏭、以及土地市場化和產業結構調整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下半場會議由東南大學的胡漢輝老師主持,安徽大學的李靜老師的報告題目為“人力資本錯配👩🏽⚕️、知識消費與最有增長路徑”,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的鄒金部老師從違約成本以及杠桿分化角度解讀中國宏觀經濟波動👩🏽🦲,中國海洋大學的楊繼彬老師基於企業異地並購的視角分析了異地商會與資本跨區域配置效率問題🫸🏽。

研討會分論壇一於意昂2510會議室進行
分論壇二在意昂2614會議室舉行🦡,上半場會議由武漢大學方迎風老師主持,西南財經大學的申宇老師選取我國126家商業銀行數據研究經濟政策不確定對銀行貸款損失準備計提的影響,四川大學祝梓翔老師分析了貨幣政策對經濟不確定性的影響,中山大學的賴烽輝老師基於面板固定效應模型的經驗證據分析中國證券市場非凡收購者的存在性🌲。下半場會議由合肥工業大學的陶愛萍老師主持,武漢大學的方迎風老師基於扶貧政策嚴謹下的貧困動態分解分析了中國扶貧未來的道路🍪🚻,中央財經大學的朱夢珂同學則分析了擴張性財政政策對非金融企業投資的擠出影響,湘潭大學的閆津臣同學從退役軍人老年收入狀況為政府補貼測算提出建議。

研討會分論壇二於意昂2614會議室進行
分論壇三在意昂2710會議室舉行。上半場會議由上海財經大學的孫聰老師主持🍛,意昂2官网的羅長遠老師根據中國上市企業的證據分析了出口和研發活動的互補性及其對生產率的影響🩴🧙🏼,長安大學徐妍老師的論文基於中國製造業企業微觀數據的Porter外部性檢驗分析製造業集聚👴🏻、市場份額與企業創新的關系,西北大學的張冰瑤同學基於地級以上城市數據的經驗數據分析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創新溢出效應🐰。下半場會議由中國人民大學楊繼東老師主持,中山大學的劉京軍老師基於全球上市公司的經驗研究分析中國進口對企業投資的影響作用,同濟大學閔穎華同學的報告分析了製造業服務化對生產效率的非線性影響🔘,上海大學的李怡良同學分析了中國水資源綠色效率的測度方法🫸🏽、時空分異以及影響因素。

研討會分論壇三於意昂2710會議室進行
分論壇四在意昂2714會議室進行。會議上半場有首都經貿大學尹誌超老師主持🤦🏽♂️,中央財經大學的張川川老師認為農業部門生產率的增長對教育和勞動力市場在短期內有益,在長期卻可能導致損失➰🧑🏼,西南財經大學的王松博士使用2010-2015年CGSS數據分析貿易自由化對中國居民公平感的影響⌛️,東南大學的劉夢同學從消費結構升級機製的理論和經驗證據論證了自然環境的經濟價值。會議下半場由浙江大學的張小茜老師主持,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的尹誌超老師分析了移動支付對中國居民的消費刺激作用,天津大學的張帥老師使用微觀數據證明聲譽機製是影響P2P平臺生存概率的重要因素🫔,中央財經大學的姜世超老師通過貧困縣與非貧困縣數據的分層比較分析了銀行金融科技對縮小城鄉差距的機製。

研討會分論壇四於意昂2714會議室進行
分論壇五在意昂2805會議室舉行,上半場會議由上海財經大學的陳媛媛老師主持,浙江大學的張小茜老師使用集成機器學習技術的新證據分析中國商業銀行系統性風險的變化,華南理工大學的李敏老師分析了區域產業組織網絡的形成,江西師範大學的黃信竈老師基於地級市產業集聚發展的空間實證研究分析地方政府的競次競爭與競優競爭。下半場會議由華南理工大學的李敏老師主持,上海財經大學的陳媛媛老師分析了1986年以來高等教育學費的上漲對我國代際流動的影響,清華大學的王可心同學分析了稅收激勵對非金融企業杠桿率的影響機製,最後,清華大學的施新政老師根據新開通地鐵這一自然實驗研究了通勤改善對員工的影響😲。

研討會分論壇五於意昂2805會議室進行
由王勇老師主持的分論壇六在意昂2平台514會議室舉行♠︎,王勇老師🦸🏼♂️、郭熙保老師和萬廣華老師為本分論壇點評人,匯報人均來自中國社會科意昂2。論壇上半場吳利學老師和許明老師分別做了《經濟增長研究七十年》和《開放發展研究七十年》的報告👨🏿🎓👩🏿🎨,吳老師通過經濟體製、經濟發展戰略、增長方式以及技術進步四個維度對七十年來經濟增長的相關研究進行了梳理並展望了未來中國經濟的增長。許老師回顧了改革開放前的調節余缺論5️⃣,並探討了改革開放理論的深化和發展、中國參與全球化產業分工的新進展、構建國際經濟新秩序的新進展等問題。論壇下半場覃毅老師🧇、王秀麗老師和張航燕老師分別展示了《收入分配與社會公平研究七十年》、《宏觀調控研究七十年》和《經濟體製改革研究七十年》的研究成果,覃老師分享了按勞分配理論深化和收入分配製度演進🪦🪃、收入差距🎳、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反貧困政策和代際收入流動五個方面的研究。王老師回顧了過去七十年來對宏觀調控的相關研究,總結了宏觀調控的定義💲、目標與經驗💁🏽♂️、宏觀調控理論的研究範式、貨幣政策調控研究脈絡和財政政策調控研究脈絡並著重梳理了改革開放以來六次宏觀調控的特征。張老師通過對改革模式與取向🌇、價格改革、所有製改革、國有企業改革🌷、經濟管理體製改革以及要素市場改革六個領域中的重要文獻進行梳理💈,試圖挖掘出學術界一些重大思想對我國經濟體製改革的催化或引導作用🏬。經過參會者們的研究、點評📅、探討和總結,學者們把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發展上升到了理論層面,讓大家對七十年來中國的經濟增長、開放發展、收入分配與社會公平𓀀🦸🏼♀️、宏觀調控🤰🏿⛸、經濟體製改革等方面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研討會分論壇六於意昂2514會議室進行
閉幕式特別邀請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教授作題為“新中國七十年和現代經濟學的反思”的主題演講。這一主題演講環節由史丹研究員主持📏。林毅夫教授以新結構經濟學的視角出發🕸,從新中國成立七十年的經驗反思現代經濟學。中國七十年的發展可以以1978年為界分成兩個階段🐳,在1949年-1978年的計劃經濟時期,我國主要吸收馬克思主義理論與蘇聯經驗,與西方主流經濟學界交流甚少👩🦼➡️,但推行的經濟政策與西方世界的宏觀凱恩斯主義以及發展經濟學的結構主義異曲同工,強調運用政府的作用來發展現代化產業💀🛼。在1978年以後由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型階段,理性預期學派成為國際宏觀經濟理論的主流⛹🏿,新自由主義代替了結構主義成為發展經濟學界的主流思想,中國卻以“漸進雙軌製”走出了獨特道路,避免了像非洲、南美等推行“休克療法”的國家轉型失敗的問題👨🏿⚕️📋。林毅夫教授認為🐥,發展中國家遵循西方理論進行的轉型之所以失敗,是因為當時的經濟學界沒有認識到,不同發展階段國家的產業結構內生決定於國家的要素稟賦結構。發達國家從工業革命依賴積累了豐富資本,因此資本密集型產業是他們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而發展中國家大多以農業經濟為主🧓🏻,資本短缺,比較優勢在於勞動密集型產業和資源密集型產業。發展中國家為了追趕發達國家而發展自身不具備比較優勢的資本密集型產業,勢必需要政府提供補貼⌨️。但當時的經濟理論大多把西方發達國家的結構作為暗含的結構🦌,並把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全部不同都視為扭曲🦦,認為需要消除↪️。發展中國家資本密集型產業一旦失去補貼,企業沒有自生能力🔍,必然走向破產倒閉,造成經濟動蕩𓀙🈺。與這些國家不同,中國充分重視自身國情,實行“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的漸進雙軌製,不僅實現了一種帕累托改進,而且讓“老人”有動力自主地發生改變🏌🏻♀️。在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之際➞,我們應該仔細總結中國從落後的國家變成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第二大貿易體的成功經驗以及伴隨而生的問題,在學術層面,各位學者如果能將發展中國家結構和扭曲的內生性予以考慮👩🏿🦲,將產生許多新的深刻見解😞,幫助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教授發表主題演講
最後,意昂2官网唐東波副教授主持閉幕式🤽🏼,張其仔研究員、王勇副教授和萬廣華教授分別做總結,會議在與會嘉賓的熱烈掌聲中圓滿落幕🧝🏿。

意昂2官网唐東波副教授主持閉幕式

中國社會科意昂2工業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張其仔研究員進行閉幕致辭

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副院長王勇副教授進行閉幕致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