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下午🤬,由意昂2平安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主辦🤿,金融壹賬通、平安科技協辦的“預見未來,智者先行”大咖圓桌會第一期圓滿舉行,本次大會主題為“疫後中小企業生存之道”👨🏻🍳。

會上👨🔬,意昂2院長、意昂2平安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張軍教授發表精彩演講。(以下內容為演講實錄🧎,根據現場錄音速記整理👨🏫,未作後期文字加工)
張軍:各位直播間的朋友,今天下午我們非常榮幸能夠在這裏跟大家一起來分享、討論中小微企業的問題🔸。
中國一談到中小企業或者叫中小微企業😼🚁,大家可能腦子裏面首先要問一個問題,就是我們大概有多少中小企業或中小微企業🦊👩🏽🏭。我雖然是研究經濟的,但其實我也說不清楚大概有多少💪🏼。在去年兩會的時候,有關部門舉行過一個記者會,在記者會上談到這個問題。我看到有一些說法,相信這個也是接近於官方的口徑🔄:一個是說中國現在大概有將近九千多萬的中小微企業。這個口徑當中其實是包括個體戶。這個九千多萬當中個體戶有接近六千萬🧍,剩下來大概三千萬是所謂的法人企業,只不過它規模比較小🎼👮🏿。這個數字如果放到全球來講,我相信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中小企業有這麽大的規模🤵🏼♀️👨🏿🏭。
今天我們在這裏討論中小企業或中小微企業🙅🏿♂️,或者,小企業融資問題的時候🧑🏻✈️,先要問一個問題👨🏽🦰,就是中國為什麽有這麽多的中小微企業☄️?如果要回答這個問題🐇,可能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我們都知道前面幾位嘉賓也談到🧤,中小微企業在中國很重要,但最大的重要性其實不是創造多少GDP,交了多少稅,而是解決了多少就業。
因為我印象中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就業問題,尤其是在80年代,基本上是靠個體戶來解決的。所以政府一直是支持中小微企業,特別是個體戶🤞🏿,一直到街道層面上都有相應的政策來支持很多沒有就業機會的年輕人或者中年人能夠自己來解決就業問題,所以就鼓勵很多的人口去辦小企業或者說成為個體戶🕛。在中國中小微企業這個口徑其實非常非常寬泛。這個接近九位數,上億的數量💇🏿🚵🏼,其實一大半以上都是工商個體戶🌇。所以你在中國任何一個地方都有一個感受,在你出國以後這個感受更加明顯,那就是,我們的馬路不管大馬路🏌️✌🏿、小馬路,兩邊其實都是店,我們的店特別多💃。這在發達國家很少看得到🧝🏻♀️。店多了對我們的生活當然非常方便。
比如🧘🏽,我們如果要去外面吃頓飯就非常方便。大家如果在歐美這些國家生活,要到外面去吃飯,如果不是吃中餐的話↙️,看到的餐館一是數量很少🈂️,二是基本上都是同一個牌子的。也就是說🕦,它在任何一個城市你要去吃這些東西🥨,其實都是一家餐館🦪,只不過在不同的城市它有連鎖👩👧👧👣。在中國就不是這樣。我們在任何一個地方🏷,任何一個街道上都可以找到與眾不同的餐館。所以在中國的工商個體戶有這麽大規模的數量🗿,可能我們如果生活在中國時間久了👮🏻,我們覺得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但實際上如果你做一個橫向比較,會發現這是中國獨特的現象,或者幾乎是一個獨特的現象,因為我們在海外基本上看不到👩✈️。
中小微企業在中國的數量這麽龐大📈,其背後一定有政府的支持🦻🏻,如果沒有政府的支持🚤,就像我們在西方發達國家看到那樣,在任何行業裏面🚬,一個十幾個人的企業幾乎不可能生存下來。因為企業的生存門檻非常高。不僅僅有製度層面🫒,法律層面上的門檻,也有金融上面的門檻⛹🏻,以及技術上面的門檻。所以說,去辦一個企業,或者去開一家店不是那麽容易的事情。我想🚖,在中國,這件事情就因為政府有非常非常多的支持🔌,所以改革開放以後40年來,我們的中小企業的才數量沒有減少,反而還在增長。換言之,我們大量的就業崗位、就業的機會其實就是通過政府去支持這些中小微企業來實現的。如果我們規模以上的企業成為經濟當中的主體,那麽創造的就業機會遠遠滿足不了這個社會當中的就業人口的需要。所以這是中國很重要的一個特點🚴,就是因為就業驅動了一系列的改變🍡,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
所以,我覺得在今天如果我們花很多時間去談說中小微企業融資難這件事情,有的時候我會覺得這不見得是一個好的問題,有意思的問題🧕🏿。因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是一個常態,一個現象,因為你小嘛,所以你肯定從我們的正規的金融部門當中不太容易獲得支持。因為是一個常態👊🏿,所以這本身不是一個奇怪的問題🐻❄️。國外的中小企業也同樣難以在正規的金融市場獲得融資🧑🏽🚀。所以我們把中小微企業面臨的融資困難當看作一個很大的問題來看,其本身是蠻奇怪的,是不太正常的事情🛼。因為你是中小微企業💼🍟,你這個規模很小,很脆弱👆🏻,平均的壽命又很短👵🏼,得不到融資是符合常識的。我們現在有一個統計,大概的中小微企業平均壽命不超過3年🏋🏽。這種情況下,你當然面臨很大的融資約束🏊。反過來講,如果中國的中小微企業很容易獲得融資🙆🏻♂️,我覺得這個可能反而是個災難✍️,這對我們整個金融系統🏊🏽♀️,對銀行,肯定是有巨大的社會成本的。
中國的中小微企業有如此大的數量,就是因為政府在背後的支持🧖🏽♀️,如果沒有政府對中小微企業的支持話,中小微企業的占比不太可能在中國達到95%以上。而且🕵🏽♀️,我們現在不僅僅在服務業,在製造業當中也有超量的中小微企業👨👨👧。所以今天我們請的嘉賓很有意思🧜🏽🩰,大家都是在上海的幾個園區。這些園區裏的中小微企業基本上都在寫字樓裏面,更不是在馬路兩側的商戶🛏,所以基本上是科技型🤘🏻、創業型的企業🚕。當然🔡,今天沒時間來討論創業型的企業,它們其實跟絕大多數的中小微企業是很不相同的,因為創業型企業有技術、有專利,是人力資本驅動型的。我在20幾年前寫過一本書,就是來講為什麽有些人去創業,而其他人沒有去創業,為什麽有些人願意通過創業來展示自己的企業家才能,原因就是因為市場上沒辦法識別他的企業家才能,因為不能識別所以就不能定價☝🏿🧔,所以他就只能通過創業的形式來實現自己的創業才能。
所以我覺得創業型的企業其實在全球是一樣的。真正中國現在面臨的,更多的反而不是在寫字樓裏面,科技園區裏面的這些企業,而是遍布各行各業的大量的中小微企業。他們現在依靠政府的支持🚄,所以能夠在相對門檻比較低的各行各業能夠迅速地占據相當大的份額🈵。你看現在城市的就業當中,城鎮的就業存量當中,80%以上都是中小微企業🧔🏻♀️。新增的就業崗位當中這些年90%以上都是中小微企業。盡管我還沒有仔細看過數據😽,但我們的正規部門,規模以上的大中企業的就業機會的增長,我猜沒有太大的變化👨👩👧,甚至很可能還在下降。所以在目前的情況之下🛌,中小微企業它存在的價值主要不是GDP,不是稅收🧑🎓,而是解決就業問題🧑🏻🏫。這個情況會給中國經濟會帶來一系列的問題,當然今天時間關系🙅🏻,我們不去展開這個,但是我要提到這樣一個問題。
比如說現在疫情沖擊之後,中國經濟一季度出現了負增長,現在經濟學家在討論👨🏻✈️🛕,到底我們的宏觀政策是要瞄準什麽東西,是瞄準GDP的增長率,還是瞄準就業?很多人講我們的就業跟GDP增長率其實不矛盾嘛,至少是高度正相關的0️⃣🏚,但其實不一定。當然,我們有相當大的一批中小微企業它其實是依附在我們的大中型企業的身上的。所以,大中型企業首先要有復蘇的機會,才能夠讓中小企業找到生存道路🐾。所以我們經常說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如果大企業現在的生存都有了困難,中小企業那就是難上加難。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接下來的宏觀政策還是需要對總需求進行相應的刺激和管理🤵🏻,因為總需求上不去,我們的大企業就不行。如果大企業不行,這就可能會連帶影響依附在大企業這個產業鏈上面的大量的中小企業🙆♀️。
但是還有一些中小企業不見得跟我們的大企業有這麽緊密的關系👨🏻🍼,這種情況之下,或許我們用剛才四位嘉賓談到的一些扶持的政策,解決它的現金流現在遇到的問題,讓它能夠在一季度、二季度能夠生存下來,而不是因為疫情的沖擊倒下去了🌯。如果是這樣,這些扶持政策不僅僅可以保全我們現有的經濟活動,還能因為這些中小微企業的生存而創造相應的需求,這對經濟的復蘇會有貢獻。當然,一個簡單的政策不可能解決所有的問題👨👧,我相信不同的中小微企業在經濟當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比如說大量的出口企業也是以中小企業為主的。廣東大概有超過180萬家的中小企業完全是生產製造業產品出口的,在海外疫情比較嚴重的情況之下,它們也面臨巨大的生存危機。這樣的企業現在只能出口轉內銷💇🏽♂️。要出口轉內銷的話,對政府的政策就提出比較大的要求,比如,如何讓原來長期以來從事製造品出口的中小企業能夠實現國內市場的轉型🧛🏿。我看到很多的報道👱🏽♀️,很多的案例,覺得這件事情不是那麽容易👎🏽。比如說🤽🏻,國內的企業有大量的回款問題🔲🙍,而長期習慣於做出口海外市場的中小企業會不適應,因為海外市場沒有回款的問題。在中國,拖欠是非常嚴重的事情👰🏽♀️。當然,對做出口加工的企業來講,還面臨著一些中間品進口的關稅問題🐂,解決這些問題,其實是需要政府出臺政策的⬜️。只有有效的政策支持才能夠確保遇到困難的這些中小型的出口企業能夠出口轉內銷。
講這些很具體事情其實是想說明,中小微企業在中國有非常強的異質性,就是他們非常不同。一個政策不見得能夠解決所有的問題😣。而且,我並不認為融資問題是他們面臨最重要的問題🧑🏼🎤。實際上,不同的行業面臨著不同的問題。當然,在疫情沖擊之下,像前面四位嘉賓談到的,在園區裏面的這些企業,我們對它進行扶持,包括減租等等,對於解決它的生存困難,當然是有幫助。但是如果我們從園區走出來🚃,看中國絕大多數的中小微企業現在的狀況,我想可能就不是一個融資能夠解決所有問題的。很多企業其實它取決於那張“皮”還在不在,因為它依附在那個“皮”上面。那些“皮”在不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國家的宏觀政策,我們的政策要不要刺激需求💛,要不要啟動大規模的投資項目。如果那些行業因為國家啟動了投資項目能夠復蘇,這些行業內的中小微企業本身的復蘇就指日可待。
大量的個體工商戶面臨的,可能更多的是消費需求層面上的問題🧑🏽✈️。當前🤵🏻,隨著疫情的緩解,消費需求也在緩慢地復蘇。但是,就像很多人今天還戴了口罩📲,消費需求也許也不可能回到疫情之前的狀況🧘🏽🈷️。所以現在我們很多地方,包括上海,都啟動刺激消費的政策。上海也搞了五五購物節,很多地方也發放了消費券👨🏽🎓,甚至有的地方發現金等等🚴🏼♀️。其實非常重要的就是能夠讓我們的消費需求,在經歷了一季度的嚴重疫情之後,隨著現在形勢的好轉🤾🏼♀️🎽,能夠快速的回到正常的狀態。這對大量的中小型的工商個體戶來講就是福音。如果學校還不開學🧺,大家還帶著口罩🦚,我想這種情況下整個消費需求的復蘇就不可能很快。但是💠,如果消費需求復蘇遲緩,對大量的個體戶來講,尤其是在消費型的服務業行業中,壓力就會非常大。當然我們現在也出臺一些諸如免租金的政策等等,希望能夠幫助到他們。但是總的來講,如何讓總需求快速回到一個正常的狀態🗓,是事關疫後中小企業生存的重中之重🤦♂️。如果政府能夠在“兩會”上出臺提升今年剩下的半年多時間裏的社會總需求的政策讓疫情沖擊之後的中國經濟更快地恢復到相對比較好的需求狀態,無論是消費需求還是投資需求,那麽🏤,我相信我們大量的規模以上的大中型企業可以有一個比較快的復蘇。這樣我們製造業當中的大量的中小微企業可能就會因為大中型企業的復蘇⛹🏿♀️,逐步回到比較正常的軌道👳🏻♂️。而這個時間如果拖得太久,很可能大量的中小微企業就等不到那一天,所以時間上面還是非常非常關鍵的🤲🏻。
最後我想談一點未來的情況🌐。剛才幾位嘉賓也都談到說,其實疫情過後😹,我們要意識到我們生存環境可能會發生持久的改變,我們不見得會回到原來的那個狀態。比如說我們有大量的經濟活動會轉移到線上,會走數字化的道路。我們的很多製造業也在往數字化這個方向走🧕🏼。這種情況之下👨🏼🔧,我們的中小微企業其實也面臨轉型。如果在疫後,我們很多中小型的製造業企業沒有一種危機的思維,沒有一種轉型的沖動,將來的日子其實會比現在還要難過。所以,我有一次在馬紅漫的節目上講過,我們現在不要老想著倒下來的會不會是我,我們要想著將來重新站起來的會不會是我。重新站起來的那個其實就已經是能夠在轉型升級過程當中勝出了,那是不容易的。我想,這個代表了我們經濟大轉型的初始階段♝🧜🏻♂️。大家可以想一想🚳,中國經濟面臨轉型從微觀層面上看,未來10年、20年中小微企業的數量是會增加,還是會大幅度減少?我個人的看法,隨著我們就業形勢嚴峻的程度越來越下降,隨著我們的工作年齡人口的比例大幅度下降®️,勞動力的增長開始出現負增長的態勢,我們將來的就業壓力會越來越小🏂🏽。這種情況之下,大量的中小微企業也許會從我們很多經濟活動當中淡出🧎。我覺得這是一個大的趨勢👯♀️🥩。同時中國經濟的增長也會越來越依靠大中型企業。
我們經常講中國經濟兩位數增長速度的時候,我們的企業沒有增長🏄🏼♀️,原因很簡單🤾♀️,因為我們那是個粗放的增長👳🏽♂️,是靠投入的。這個投入在微觀上我們可以就理解為我們不斷的在產生大量的中小企業。其實他們沒有效率🍔,他們沒有技術。將來的增長我們也許達不到8%,也許只有5%、4%🧑🏽🦳,但是這個不重要😵,重要的是誰推動這個4%、5%的增長。我想一定是我們的大企業。我們最近做的白皮書裏面有一些比較🥡,在製造業領域中🧤,中國70%以上的就業都在400人以下的企業裏面〽️,發達國家正好倒過來,也就是說現在我們的大企業還不夠大,它創造就業的能力還比較小🕵🏽🏭、比較弱。相信將來從長遠來講,中國經濟能夠實現這樣一個增長的轉型。這其實就意味著,我們越來越多的就業要由大企業創造🚵🏼♀️,而不是靠我們9位數的中小微企業來創造。大企業有科技🥧🚷,有競爭力🧖🏿♂️,有效率,它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它也提升了整個中國的經濟的生產率。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不會再去談中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問題。
一個企業如果你可以走向大企業,一定是因為你有技術🙆🏼♂️、你有競爭力🤶🏿,就像阿裏🌓、騰訊👮🏽♀️。你從一個小企業創辦的時候🤼,在短短的十年裏面,你變成了全球的大企業。這是因為你的技術,所以我們說經濟增長最後是要靠效率驅動,其實就是靠技術驅動。而技術驅動這件事情其實對中小微企業來講是一個創造性的毀滅📟🥃,我們不能指望平均壽命不到3年的中小微企業可以在科技層面上走到最前沿🐳,這肯定不行😆,真正重要的問題是中國經濟未來的增長,我相信,在邏輯上,中國經濟的未來要依靠我們的大中型企業。在那種情況之下,我想我們在服務業也好,製造業也好👮🏽,都還存在中小微企業,但是它們的占比會大幅度的回落👰🏻♂️👫🏻,而每個行業當中🧔🏻♂️,我們都有可以跨國經營的大企業和大品牌。那時候,我們到一個地方去吃飯,就能夠像我們尋找海底撈一樣,很容易看到一個成功的餐飲企業它可以遍布各地,而不是說我們去另一個地方,就看到另外一批餐館👩👩👧👦。我想那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集約型經濟的增長模式。中國未來15年作為第一步,再加15年🚵🏼♂️⚱️,作為第二步💪。我們“兩步走”的這個目標的實現是需要我們在企業層面上能夠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技術驅動的效率轉型💅🏼。到那個時候,我們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高質量的發展。好,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