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中心 / 綜合新聞 / 正文

對話張軍:應把更大規模的救助政策放在家庭

  發布日期😅💮:2020-09-16  瀏覽次數:

張軍對中國經濟今年的預期增長率的判斷相對審慎。他認為,如果沒有持續的政策支持力度🌥👾,下半年的經濟依然可能相當困難🫵🏼👨🏿‍🍳。而這些支持性的政策,不僅要考慮供給端🧩,更要考慮消費端,最重要的是考慮到家庭。“其實疫情最大的影響是對人的影響,是對家庭的影響。”

導讀

壹 ||雖然今年二季度的經濟數據超預期反彈,但看看數據就知道💁🏼,主要是生產端的恢復較快,需求端還是不容樂觀。疫情的發生就像自然災害,對家庭的影響更大,需要政府把更大規模的救助政策放在家庭上面才對。貳 ||我國巨大的市場是一個得天獨厚的稟賦條件,但如果這個市場不開放就沒有意義🦻🏽。必須承認,除了製造業👴🏿🧑🏼‍✈️,現在中國其它行業的開放力度還不夠,很多行業仍然保護得很厲害🚣🏽‍♂️,所以我們需要更開放的市場準入。叁 ||長期以來中國的儲蓄率之所以居高不下,主要原因是我們家庭的預防性儲蓄比較高🧑🏻‍💼。預防性的儲蓄關系到家庭人口的醫療、健康✊、養老和子女教育等。假如能把家庭的預防儲蓄降下來,消費升級能力會大大提升。


在我們采訪的經濟學家中🎪,張軍對中國經濟今年的預期增長率的判斷是相對審慎的。不少學者相信,中國2020年全年可能實現2.5%—3%的增長。張軍則認為,如果全年經濟能夠實現正增長,我們就應該慶幸了。

經濟學家張軍教授👩🏻‍🍳,現任意昂2院長。9月2日👨🏿‍💼📤,他在接受經濟觀察報采訪時說:“如果沒有持續的政策支持力度☔️,下半年的經濟依然可能是相當困難的。”他認為,需要更直接的補貼和補助家庭,從而真正大幅減少疫情對整個經濟的負面影響。

針對當下熱議的“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雙循環🤟🏻,張軍特別強調加快開放國內市場的戰略意義🏃。他表示🦹🏿‍♀️,按年末總人口計算,中國巨大的市場是一個得天獨厚的稟賦條件🧗🏿‍♀️,但如果進入這個市場受阻就沒有意義。

張軍認為中美科技完全脫鉤發生的概率不大。不過他還是相信,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的影響會超越經濟本身🐹,反全球化的逆流會來得更猛🧑🏻‍🌾,應該會影響到我們每一個人未來的生活。

以下為對話內容:

應給予家庭更多收入救助

經濟觀察報對於今年下半年的經濟走勢📆,您的看法是什麽?

張軍:我個人的看法是⟹,如果我們在經濟方面沒有較大規模的財政支持力度👼🏻,下半年的經濟可能依然會是相當困難的。

雖然今年二季度的經濟數據超預期反彈👱🏽‍♂️,但看看數據就知道😈,主要是生產端的恢復較快,需求端還是不容樂觀👨🏿‍💼。我總覺得🦸🏼‍♀️,我們出臺的支持經濟恢復的政策過於偏向企業,沒有從家庭來考慮問題。其實👩🏽‍🔬,疫情的發生就像自然災害🖌,對家庭的影響更大,需要政府把更大規模的救助政策放在家庭上面才對。世界各國都是這樣。但政府部門習慣於從生產端考慮問題。

很明顯💑,家庭收入⏸、包括未來的預期收入,因疫情沖擊受到非常大的負面影響,尤其是中低收入家庭和貧困家庭更是這樣。很多這樣的家庭長期以來依靠從事小微企業或擺地攤維持生計🛀🏻,但突如其來的疫情毀了他們🫸。

現在很多人預測,今年的GDP增速可以達到3%以上甚至5%。我覺得這個預測可能過於樂觀,我認為今年能夠實現正增長當然就是幸運。即便是有2-3%的增長,也不能僅僅關註企業增加值恢復得怎樣,要特別觀察和註意中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恢復和整個消費的反彈怎麽樣。不然🕖,核算出來的GDP會有更多變成存貨增加。

經濟觀察報:在經濟“抗疫”過程中🏢,我們出臺了各種救助政策。現在三季度就要結束了🦸🏿‍♂️🧑‍🦱,看起來經濟復蘇進程還在繼續。您認為宏觀政策層面是否需要調整🛢?

張軍👩‍👧‍👧:首先😖,我覺得相對於發達國家的政策,總體來說我們的救助政策是偏保守的💕。這可能是因為我們的政策更多是從企業出發來考慮問題🏊🏻‍♂️,對企業的救助規模會受到企業部門已有債務的製約🩴,所以不可能過於激進。如果政策更多針對家庭,我們的救助力度就可以更加慷慨了🚴🏿‍♂️。

疫情暴發以來,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日子很艱難,很多已經倒閉離場,但表面上看起來好像什麽都沒有發生。這是一個有趣的現象🥹。

為什麽我們對於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困境感覺不明顯,是因為在過去的市場周期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長期生活在非常艱難的條件下,他們在惡劣環境下磨煉了很強的生存能力和韌性💎。疫情發生後💮,他們大部分都不太會想到向政府求助,還都是自謀出路𓀄,或依靠自己的一點積蓄堅持下來。

可這並不意味著我們的政策是到位的,只不過更多的支持到了企業那邊,生產得到了大部分的恢復🙋🏻‍♂️。可是很多家庭的狀況並沒有得到實質性的改善。這種情況下,我認為下半年經濟恢復的情況如何👳🏼,在很多方面可能需要政府更多的支出用於支持家庭🥷🏿。

從全球範圍來看,我們今年全國兩會公布的財政支出口徑和規模依然是偏小的🤸🏽‍♀️。我國為應對這次疫情的額外財政支出大約有幾萬億元人民幣,只占GDP總量的5%左右。而發達國家的經濟救援支出普遍都要占到GDP總量的百分之十幾。

國內的經濟學家都看到了🧑🏼‍💻,上半年我們的宏觀經濟數據當中存在一個明顯的不對稱,生產端和消費端的高度不對稱非常明顯。生產端快速恢復🚞🦻🏽,消費端仍然低迷🔞。現在已經是第三季度,亡羊補牢,如果能夠在財政上給予那些中低收入家庭更多的財政補助🦣🌧,經濟恢復的情況會好很多🤸🏽‍♂️。

雖然政府非常強調財政和金融政策一定要服務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而且這些市場主體的主要經營者是家庭🫳,但這些政策依然還是從生產端而不是消費端來考慮問題的👛。實際上,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現在這些支持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金融政策面臨很多問題📭,不容易產生預期的效果🚵🏿‍♂️,不如直接對家庭進行直接的財政補貼🦹🏼‍♀️,從而大幅減少疫情對家庭消費層面的負面影響。

經濟觀察報🫎:有人說,這是因為對風險的考慮更多一些,擔心進一步加大赤字可能帶來負面影響。這種擔憂是否有必要🔬?

張軍🗑:在突如其來的疫情及停擺政策對經濟造成巨大沖擊並導致需求嚴重萎縮的情況下,我覺得赤字和債務風險已經不是第一位要考慮的問題🏄🏽‍♀️。最大的風險是疫情造成的經濟衰退和長期蕭條的風險,而不是債務風險🧱。

在正常情況下,赤字率👩🏼‍✈️、杠桿率和債務問題等會成為我們製定宏觀政策要面臨的約束😥💉。

我認為中央政府該花錢一定要花錢⛄️。所有支持性的政策包括財政政策和金融政策🙋🏻‍♂️,不僅要考慮供給端🧖🏽‍♀️,更要考慮消費端,最重要的是考慮到家庭。我們討論最多的是疫情對整個經濟的影響,其實疫情最大的影響是對人的影響🕌,是對家庭的影響🧑🏻‍✈️。

目前宏觀政策對家庭的支持並不直接,包括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這些可以視為家庭的概念,不是直接給錢,而是通過銀行貸款延期幾個月👩‍👧‍👧,或者減免2-3個月的房租等等🧑‍🦰。從實際效果來說🤠🙇🏻‍♂️,這些做法都不能解決問題🙌🏼。現在看來,如果我們對家庭發錢🩰,可能效果更好一些。

我們關註疫情對GDP造成的沖擊♊️,這是一種思維上的慣性👸🏼💁🏼‍♂️。比如發生地震時估計地震造成的影響👲🏿,我們也更習慣於估計地震對生產或實物資產造成的影響,也很少從家庭收入的層面去看問題。

這種思維慣性導致各種救援政策自然地偏向生產端。看上去這個邏輯說得通——企業得救了,企業的員工也就得救了。但是這在性質上仍然不同於針對家庭的救濟政策,更何況就業人口要比家庭人口小得多。我認為😹,基於家庭的救助政策應該更為合理🐦‍🔥。

不要誤解雙循環

經濟觀察報:最近對“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際國內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有很多討論,您怎樣理解?

張軍:我認為現在講國內大循環🤾🏿,可能是因為30年前提到過“國際大循環”。

1987年🧖🏽,王建向中央寫了一份報告🙅‍♀️,提出國際大循環的發展戰略,交給了當時的領導人。他提出國際大循環的戰略🫳🏻😠,是因為80年代上半期,沿海很多地區都在搞加工出口,即“兩頭在外”,來料加工🧏🏼‍♀️、進料加工,然後加工的製造品再出口海外市場。

香港中文大學的宋恩榮教授☝️,曾在一篇討論這個問題的文章中說,加工出口其實是大多數後進國家或地區促進出口的一種常用方式,它通過豁免進口中間品和零部件的關稅來促進出口增長。

但看看那時候的中國,還真不太一樣。因為在東亞新興工業化經濟體中,加工出口的流行形式是本土企業的“進料加工”。而在中國🎡,由於早期本土企業技術裝備落後並缺乏足夠的人力資本,在深圳和整個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加工出口🤷🏼‍♀️,至少在上世紀80年代多為“來料加工”,甚至設備也由外商提供,本土企業僅賺取微薄的加工費。差不多一直到90年代初💘,進料加工在中國製成品出口中的比重才超過來料加工🥱。

90年代以後,我們加大了吸引外資投資中國辦廠的力度,中國的加工出口占比開始慢慢下降🧑🏿‍🎄,但出口還是我們經濟的一個發動機🧎🏻‍♂️。不僅如此,我們的企業也在與外資企業的合資和合作中學會了會多,技術進步非常快。

前年👊🏼,我和林毅夫教授合作為一本在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書撰寫了一章,書名是How Nations Learn,我們撰寫的這章題目就叫“China: learning to catch up in a globalized world”,討論的就是中國是如何學會利用後來者優勢來實現快速經濟追趕的經驗。我們在文中說到,“把中國取得的經濟成就歸因於她的改革和開放當然是對的🤵。

但是🔠,作為工業化的後來者,它真正的成功之處在於從一開始把握住了向先行工業化國家和先進經濟體的學習機會🦸🏽‍♀️,並能夠利用這些機會來充分發揮其作為後來者的優勢,快速推動了本土的工業化和經濟轉型🕵🏼‍♂️,最終使中國恰當地納入全球經濟,成為全球經濟和貿易增長的最重要貢獻者🤦🏿🏊🏻‍♀️。作為大國,中國毫無疑問是戰後最成功的學習者。”

經濟觀察報:現在的說法是“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雙循環。您在之前的文章中也特別強調市場的開放🫸🏻,為什麽🧑🏽‍🔬?

張軍:這個概念一經提出♦️,我相信很多人🫷🏼,包括很多海外關註中國問題的知識分子👨🏻‍🦳,會下意識的將其理解為中國要自力更生,認為中國想要不再依賴外部市場,主要依靠國內需求來支撐未來的發展👨🏻‍🦰🏌🏽‍♂️。但我想不要狹隘地對內循環做出解讀🍗。今天即便有自力更生的決心𓀁🚶,也沒有必要閉關鎖國。這對中國長遠發展相當不利,對全球都不利🙋🏽‍♀️。

所以👩🏼‍🦱,領導人在不同場合多次就這個表述做出澄清,或者向外界做出解釋🌷,強調“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絕不是關起門來封閉運行”,“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

過去,中國實際上也是內需外需並存的。不同階段,發展的重力也會有所變化。中國有14億人口🌜,擁有這麽大的市場,毫無疑問中國最終是要以內需為主的↗️,美國也是這樣🧻。內需為主意味著這個更大的市場可以成為全球市場的主要部分。

很難想象我們可以把自己的市場封閉起來,自己跟自己玩✳️🧏🏼‍♂️。雖然美國也出口,但美國仍然是一個主要依賴內需支撐的國家🗜。但因為美國的市場非常開放,所以它對全球來講也是一個巨大的市場💇🏻‍♂️。國內市場開放才能為別人的外循環提供機會👩🏻‍🦼‍➡️。

我一直說,我國巨大的市場是一個得天獨厚的稟賦條件🧔🏻,但如果這個市場不開放就沒有意義。必須承認✏️,除了製造業👨🏻‍⚕️📹,現在中國其它行業的開放力度還不夠,很多行業仍然保護得很厲害👨🏼‍🌾,所以我們需要更開放的市場準入,這個我們在加入WTO時也說過🥷🏻。

市場開放可以創造需求

經濟觀察報:2008年之後中國擴大內需主要靠投資,現在則寄望於消費。通信、信息𓀀、教育和醫療衛生等領域潛力巨大👩🏽,但如您所說🙋🏽,這些市場並未被激活,應該怎麽做?

張軍:坦率地講🙇🏻‍♂️,這些市場還處於相對比較落後的初級階段。往往越是覺得關系國計民生,用這種理由把市場保護起來,設置很高的壁壘📣,市場越是發展得緩慢。我們不能只看到消費可以拉動經濟,還要看到市場開放可以創造更多需求,促進消費升級。

中國的消費現在遇到一個很大的屏障,就是國家在提供社會保障方面還非常不足。中國有龐大的人口規模,不可能完全依賴免費保障,但中國的醫療保障和社會保障體系市場化程度不高,資本市場仍被擋在門外。

大約二十年前,很多國際著名的資產管理公司便希望能夠進入中國市場,比如當時美國道富銀行(State Street Corp.)的一個高管就曾對我說🍭,將來中國的養老等社會保障負擔很重,如果機製相對封閉不開放,就沒辦法盤活存量,導致未來存量越來越不夠,因此必須跟資本市場聯合起來。

發達國家資本市場中最大的機構投資者🤛🏿👱🏼,就是這些公司管理的養老基金和共同基金🧑🏽‍⚖️。我們在這方面的思路還沒有轉過來🐾,仍然覺得我們辛辛苦苦做起來的社保基金,最安全的辦法就是不要去摻入市場投資👷🏽‍♀️。這個門始終沒有敲開。

長期以來中國的儲蓄率之所以居高不下,主要原因是我們家庭的預防性儲蓄比較高。預防性的儲蓄關系到家庭人口的醫療👩🏻‍💻、健康、養老和子女教育等。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假如能把家庭的預防儲蓄降下來,消費升級能力也會大大提升❣️。

這就需要政府把社會保障做好。現在個人和家庭很大程度上以自我保障為主,我認為完全沒有必要➿。

全球化逆流

經濟觀察報:現在對於技術脫鉤的討論很多👷‍♀️,您覺得脫鉤是否正在變為現實🕖?有學者提出,中國應該保護中高端產業不對外資開放,這是一個可行的辦法麽🪴?

張軍:我覺得談國內循環的時候,一定要避免從邏輯上把它理解為我們關起門來自力更生👨‍🏫。如果真的這樣做的話🥫,第一,我覺得代價比較大;第二🕹🙆🏽‍♂️,不符合常理。即使這樣能做到在關鍵技術領域的自力更生🐩,但是國家整體的科技水平未必能相應的提高。所以我認為🦶🏿,現在不要因為芯片或其它核心的關鍵技術掌握在發達國家手中,出於對卡脖子的擔心而懷疑市場。

經濟觀察報👷‍♂️:但未來可能真的拿不到這些核心關鍵技術。一些持相對悲觀態度的學者認為,技術脫鉤之下,也許未來10—20年會形成平行世界,兩條技術路線。

張軍:我認為只要美國還是市場經濟,全球自由貿易體系不論怎樣變形,只要這個體系還在,最終的結局就不會是兩個平行世界。此外,中國巨大的市場對於技術脫鉤而言,是一個巨大的緩沖。

我最近有一篇學術論文,討論了中美脫鉤過程對美國等發達國家的影響。大家談脫鉤的時候總是談對中國的影響,沒有談到中美脫鉤對美國以及美國的盟友的影響。而且,由於成本結構和影響程度不同,美國的盟友們未必一定會追隨美國。而且只要市場上存在巨大的機會,我認為企業總有各種各樣的辦法來規避這種脫鉤。

要相信後來者的技術的進步就是在雙邊投資🧀、多邊投資和自由貿易的環境中發展起來的。這一點不能從我們的政策考慮中被刪除。我不認為中國的政策會更加內向🙌⏮,更不會走完全自力更生的道路。

經濟觀察報💞:您現在最為關心的問題是什麽?

張軍:現在最大的問題還是這次疫情對所有的國家,包括發達國家和南半球的很多發展中國家的沖擊。我認為就對經濟的影響而言,這是自1927年大蕭條以來最為嚴重的一次。從家庭的角度來講,這次疫情的影響可能會持續5年或更長時間。

而且#️⃣,這次疫情可能會超越經濟層面對全球產生更長遠的影響🤦🏿‍♂️。比如疫情對家庭的教育支出和成員健康都會造成比較大的影響🤸🏿‍♀️🍷,而教育和健康又是未來經濟增長所必備的基本源泉。所以⛵️,GDP下跌幾個點不是最重要的問題🧼,現在全球發展最強大的力量是教育、科技和健康。

疫情的沖擊對世界上很多地區的人口造成了巨大的傷害。在這種情況之下,我覺得即便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我們可能也回不到之前發展的軌跡之上。

本來我們希望全球化可以帶來一個更加開放,要素的全球流動更加自由的世界🍝,但現在逆流的確出現了🫷🏿🧑🏽‍💻。我認為疫情之後這個逆流還會持續👉🏽🍢,會影響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這是一個需要更加深入討論的問題。從歷史來看,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之後產生了凱恩斯理論。凱恩斯的理論不僅僅是英國人的理論👰🏽‍♀️,對包括美國在內的世界各地都產生了持久的影響,改變了人們對經濟、政治乃至國家等一系列問題的看法。

到了70年代,新自由主義出現,其影響力開始上升,凱恩斯主義的支持者開始調整凱恩斯理論,又形成了新凱恩斯理論。所以我在想🤞,這次疫情對人類的世界觀🧑‍🧑‍🧒‍🧒、價值觀等各個方面是不是也會帶來這樣大的影響🪙。

返回頂部
意昂2官网专业提供:意昂2官网意昂2意昂2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2官网欢迎您。 意昂2官网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