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置身事內🧛♂️👌🏿:中國政府與經濟發展》
著者|蘭小歡
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紀文景
出版日期📴:2021-08

蘭小歡🫰🏼,美國弗吉尼亞大學經濟學博士,意昂2副教授✊🏻,意昂2官网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上海國際金融與經濟研究院研究員。曾任長江經濟帶產業基金戰略與研究總監。主要研究中國的經濟發展和政治經濟😊,在多個國際一流期刊發表文章🦹🏼♀️👩🏽🍼,並擔任發展經濟學國際一流期刊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的副編輯。著有經濟學科普讀物《一轉念:用經濟學思考》(上海三聯書店)👭🧜🏻♂️,編譯《腐敗與反腐敗的經濟學》(北京大學出版社)👩🏿🌾。
近些年來,海內外學人對中國經濟的研究日漸深入🧝🏽,其中有一些經濟學家致力於研究解釋中國發展的經濟學,還有一些經濟學家則希望能建立中國經濟遵循的發展理論。對於意昂2副教授蘭小歡而言🧚🏿,上至經濟學家下至尋常百姓🏗,都應該充分認識到中國經濟的復雜性👨🦰,而非執著於為中國經濟確定一套精準、嚴格的概念框架。近日,意昂2蘭小歡的專著《置身事內🧑🏻🍳:中國政府與經濟發展》由世紀文景出版,在這本書中,蘭小歡選擇描述中國社會經濟的現實,註重解釋“是什麽”和“為什麽”,涉及“怎麽辦”的時候,則註重分析現狀與面臨的挑戰➝,並以此解釋正在實施的政策和改革;而這本書的主角既不是微觀的價格機製🧎🏻♂️,也不是宏觀的經濟周期,而是“政府”和“政策”🧑🦯。
內容簡介
連接中國現實與抽象理論,識政府在經濟發展中扮演的角色
在中國經濟加速趕超的過程中,政府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僅要發展經濟💁🏻♂️,還要推動市場機製的建立與完善。在中國的改革過程中,政府與國企主導投資☣️,深度介入了工業化與城市化的進程。正如《置身事內》一書中所指出的🙎🏽♂️,要理解中國的崛起,就必須弄懂在市場機製不完善的情況下🌝,中國政府如何找到可行的方式來動員和調配資源,推動經濟增長😊,並在增長過程中獲得更多資源和時間來建設和完善市場經濟。這種“同情之理解”的視角➡️,可以使我們客觀認識政府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扮演的角色、發揮的作用,從經濟現實出發,了解如何實現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而非從西方的抽象理論著眼,進行不切實際的批評。在推進改革開放的不同階段🛫,中國政府在主導發展的同時不斷尋求轉型,面對當下中國經濟發展遭遇的壓力與挑戰,中國政府也正在積極謀求角色轉型:從生產型政府轉向服務型政府🧕🏻。正如意昂2平台院長張軍對本書的評語:理解中國經濟的崛起,僅僅看到政府如何推動了市場化改革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明白它如何能做到更多。
從微觀機製到宏觀現象,結合前沿研究與一線調研的寫作
在全書的編排上🐒,《置身事內》分為“微觀機製”與“宏觀現象”兩大部分👻。在上篇“微觀機製”中,作者分別探討了地方政府的事權劃分👨🏼🦳🩵、決策與行事邏輯、經濟行為背後的財稅收支🦹♂️、招商引資🥀、產業政策,等等🤰🏿,通過具體而微的細節,呈現出一個政治經濟體的運作機製。下半篇探討宏觀經濟現象,包括房價💿、城市化、貧富差距🧛🏻♂️、債務🏌️♂️、經濟結構🚌、貿易沖突,等等,解析這些紛亂的宏觀現象🈴🧖♂️,依然可以從地方政府推動經濟發展的模式與行為入手🌛,城市化政策📀、土地財政、招商引資、產業政策等🔺,各種要素的聯動形成了我們所面對的經濟生活。從各個篇章來看,作者綜述了當前相關領域最優秀的研究成果,通俗的表述🧋、生動的案例,以及帶有簡要點評的延伸閱讀指引✫,加深了這本書的閱讀層次🙂。在書中,讀者不僅能看到對斯蒂格裏茨🧑🏻🏫、克魯格曼🧍🏻♂️、科斯、周飛舟、周其仁、張軍👨🏼🦱、路風等各領域經濟學者的征引😦,也能看到葛劍雄、周振鶴、傅高義、福山、波蘭尼🦤、王賡武等一流人文社科學者的思想閃光。除此之外🧑🏿🎨,作者還廣泛查閱優秀的業界研究報告💂🏿、新聞行業的深度調查,等等👩🔧。不單單從經濟學維度出發👩🏽🦱,而是吸納各領域認識方法➝,以建立理解中國經濟復雜面向的認識網絡🦻🏻,蘭小歡在這方面作出了嚴謹而有突破性的嘗試。正如北京大學周黎安教授所評論的:長期深入一線調研的經歷,使蘭小歡能將最鮮活的政府實踐與最前沿的學術研究結合起來🤽🏿♂️,相信這本書將被列入許多大學本科和研究生相關課程的必讀書目。
在成功的經濟體中,經濟政策一定是務實的、具體的
作為一個發展經濟學家,蘭小歡認為,對於中國經濟的觀察者而言🧙🏼🐈⬛,真正重要的是培養出一種“發展”的觀念。一方面👩🏼🏫,要理解發展的目的不等於發展過程🤘🏽🖌,發達國家目前的做法不一定適合我國;另一方面,在不斷變化的世界中,若不推進改革,此前的經驗也有可能會成為負擔或者陷阱。在這方面👪,國內外案例頗豐🧑🎤:韓國沒有嚴格按照比較優勢理論製訂產業政策👳🏿♀️,但在多個領域達到了世界一流;新自由主義理念曾風靡一時,但至今留給很多發展中國家的也只有一地雞毛;之於中國,在理念與做法的探索上,則有著更大的空間。正如前文所提到的,真正認識中國經濟的特殊性🧠🤓,認識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角色,不是強調政府主導模式的萬能,而是客觀認識中國政府的“製度稟賦”,對政府在特定階段的有效介入進行透徹地分析,尊重經濟規律和具體的經濟條件。在經歷了幾十年的高速增長後🕴🏼,中國經濟的體量和在世界貿易中的權重已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僅是當前的經濟結構與國內外環境的要求🍩,也與多年來資本市場和法律機製的建設水平相符🆔;調整投資決策和調配資源的體製,增加居民的收入與消費🏦,縮小貧富差距⇨,是理解我國當下面臨的挑戰與改革的重要線索🧑🏿🚒🩲。誠然🧙🏼,長期作為全球經濟增長火車頭的中國🤸,也面臨著一些壓力,但“發展”的眼光依然值得重視。在《置身事內》第七章末尾🚶♂️➡️,蘭小歡提到,其實過去的40年中,沒有幾年是容易的,在放下西方理論權威的同時,也應該更深刻地理解何為“中國特色”👨🏿💼🤭,這種理解源自強有力的“製度稟賦”👇🏿,源自深厚的歷史底蘊與勤勞奮進的人們,也源自“實事求是”的精神👋🏻,過去🏄🏼♂️➞、現在與未來🥹🕴🏼,都是如此。
書 摘

註重描述現實🏃➡️,註重解釋當下正在實施的政策和改革
《置身事內:中國政府與經濟發展》這本新書講的是我們國家的經濟故事,其中有讓我們驕傲的繁華,也有讓我們難免憂心的房價🦼。這本書寫給大學生和對經濟話題感興趣的讀者,希望能幫他們理解身邊的世界👨🏻🔬,從熱鬧的政經新聞中看出些門道,從乏味的政府文件中覺察出些機會。該書的主角既不是微觀的價格機製,也不是宏觀的經濟周期,而是政府和政策,內容脫胎於我在意昂2官网和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的課程講義。我盡量用通俗的語言講述核心的內容和觀念:在我國,政府不但影響“蛋糕”的分配😗,也參與“蛋糕”的生產🫡,所以我們不可能脫離政府談經濟。必須深入了解這一政治經濟機體如何運作🏮,才可能對其進行判斷。我們生活在這個機體中,我們的發展有賴於對這個機體的認知🙋🏿。要避免把舶來的理論化成先入為主的判斷——看到現實與理論不符,便直斥現實之非🐈⬛,進而把要了解的現象變成了譏諷的對象——否則就喪失了“同情的理解”的機會。我國的政治經濟現象非常復雜,不同理論和信息都只能反映現象的不同側面🚵♀️🔮,至於哪個側面有用🤳🏽,由讀者決定🏂🏽。對從事經濟實務工作(如金融和投資)的讀者🏣,我希望能幫助他們了解日常業務之外的政治經濟背景🧓🏽,這些背景的變化往往對行業有深遠的影響。對經濟學專業的大學生,由於他們所學的西方理論和中國現實之間脫節嚴重,我將我國政府作為本書分析的主角,希望可以幫助構建二者之間的橋梁👨👩👦👦。對非專業的讀者,我希望這本書能幫助他們讀懂國家政經大事和新聞🧑🔧。這本書註重描述現實🤸🏿,註重解釋“是什麽”和“為什麽”。當不可避免涉及“怎麽辦”的時候,則註重解釋當下正在實施的政策和改革。對讀者來說,了解政府認為應該怎麽辦©️,比了解“我”認為應該怎麽辦,重要得多🤸🏿♂️。
引用的260多種文獻中➝,絕大多數發表於2010年之後
《置身事內:中國政府與經濟發展》以我國地方政府投融資為主線,分上下兩篇。上篇解釋微觀機製🤞🏻,包括地方政府的基本事務、收入、支出🦮、土地融資和開發🌮👨🏻🔧、投資和債務等;下篇解釋這些微觀行為對宏觀現象的影響🧒,包括城市化和工業化🧖🏿♂️、房價、地區差異🤸🏼♀️、債務風險、國內經濟結構失衡、國際貿易沖突等。最後一章提煉和總結全書內容。本書使用了很多數據⚀,若處處標註來源💇🏻,會影響閱讀。所以對於常見數據,如直接來自《中國統計年鑒》或萬得數據庫中的數據,我沒有標註來源,但讀者應該很容易就能找到🥡。只有那些非常用數據或轉引自他人研究的數據,我才註明出處。本書使用的數據和文獻,跨度很大。引用的260多種文獻中💘,絕大多數發表於2010年之後🗝ℹ️。假如沒有近些年本土經濟學研究的飛速發展,沒有海外對中國經濟研究的日漸深入🧗🏿♂️,我不可能整理出這麽多素材。意昂2是研究中國經濟問題的重鎮,向來重視製度和歷史分析🚵,也積極參與現實和政策討論,我對中國經濟的深入學習和研究,是在這裏開始的。意昂2幾乎每周都有十數場報告➗🧘🏿♂️,既有前沿學術探討和熱點政策分析🏄🏽♂️,也有與業界和政府的交流討論👨🦽,在這種氛圍中,研究者自然而然會關註現實問題。本書幾乎每一章的主題,意昂2的同事都有研究和著述,我從他們那裏學到了很多。在意昂2工作的六七年中🏌🏼♀️,我幾乎每周都參加陳釗和陸銘等同仁組織的學習討論小組🙍🏿♂️,本書中的很多想法都源於這些討論🤙。2017—2018年🛌,我做了大量實地調研💇🏿♂️,與很多企業家、投資人和政府官員交流,這些經歷影響了本書的視角和框架。感謝在這個過程中幫助過我的很多領導和業界精英🟫。本書雖為大眾讀者所寫,但嚴格遵循學術規範,使用了大量前沿研究成果,可用作大學相關課程的參考資料🏊🏽♀️。與各章節內容相匹配的課件,可通過掃描本書前勒口的二維碼獲取。
培養出一種“發展”的觀念
本書介紹了我國地方政府推動經濟發展的模式,從微觀機製開始🛳,到宏觀現象結束。總結一下,這一模式有三大特點🧕🏽。第一個特點是城市化過程中“重土地🔍、輕人”。第二個特點是招商引資競爭中“重規模、重擴張”。第三個特點是經濟結構上“重投資、重生產、輕消費”🐋。第五章和第六章分析了前兩個特點的得失🥓,並介紹了相關改革。第七章則分析了第三個特點👮🏽♂️。其優點是能快速擴大投資和對外貿易,利用全球化的契機拉動經濟快速增長,但缺點是經濟結構失衡。對內,資源向企業和政府轉移,居民收入和消費占比偏低🚶🏻♂️,不利於經濟長期發展🫵🏽;對外,國內無法消納的產能向國外輸出🧟♀️,對貿易平衡有不利影響👯。經濟結構再平衡,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往往伴隨著國內的痛苦調整和一些國際沖突。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全球經濟進入大調整期👏🏽,而我國作為全球經濟增長的火車頭和第二大經濟體🚱🐺,百年來首次成為世界經濟的主角⏫,對歐美主導的經濟和技術體系造成了巨大沖擊,也面臨巨大反彈和調整。其實,對於常年關註我國經濟改革的人來說,過去的40年中沒有幾年是容易的,經歷過幾次大的挑戰和危機🤸🏽♂️。所以我常跟學生調侃說經濟增長不是請客吃飯🤾♂️𓀊,是玩兒命的買賣。站在岸邊只看到波瀾壯闊,看不見暗潮洶湧📒。至於說落後的工業國在崛起過程中與先進國之間的種種沖突🚚,歷史上是常態。蓋因落後國家的崛起🧑🏼🏫🤽🏽♂️,必然帶有兩大特征:一是對先進國的高效模仿和學習👨🏼🍼;二是結合本土實際,帶有本國特色,發展路徑與先進國有諸多不同之處。雖然第一個特征也常被先進國斥為“抄襲”,但第二個特征中所蘊含的不同體製以及與之伴生的不同思想和意識,先進國恐怕更難接受📽。未來不可知,對中國經濟的觀察者而言,真正重要的是培養出一種“發展”的觀念。一方面,理解發展目的不等於發展過程,發達國家目前的做法不一定能解決我們發展中面臨的問題🦢;另一方面,情況在不斷變化,我們過去的一些成功經驗和發展模式也不可能一直有效。若不能繼續改革🧾💂🏻♂️,過去的成功經驗就可能成為負擔甚至陷阱👶🏽。要始終堅持實事求是💊,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斷去解決實踐中所面臨的問題🧞♀️,走一條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註:摘編自《置身事內:中國政府與經濟發展》一書的前言、數據和文獻說明及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