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新聞中心 / 綜合新聞 / 正文

    專訪 | 科羅拉多大學經濟學終身教授陳勇民

      發布日期:2021-09-30  瀏覽次數:

    陳勇民(Yongmin Chen)是美國科羅拉多大學(University of Colorado Boulder)經濟學終身教授和Provost講席教授。陳勇民教授是一位專長於產業組織學(產業經濟學)的著名經濟學家,其研究領域包括價格理論,縱向產業結構,創新與知識產權,競爭政策🧑🏽‍🔬,法與經濟學,以及國際貿易的產業組織。他在這些領域和一些其它經濟學領域發表了許多有廣泛影響的論文,在產業組織學領域享有重要國際聲譽,2012年以來一直擔任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副主編,並於2013-19年期間擔任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主編🔩🙍。

    圖片

    本期記者:

    胡 博(意昂2助理教授)

    李詩涵(意昂2博士研究生)

     

    一、平臺反壟斷的挑戰👃:保護競爭🙋🏿,而不是保護競爭者

    當前,我國平臺經濟發展正處在關鍵時期🦧,某些互聯網平臺企業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虛假宣傳以及利用互聯網技術實施不正當競爭等一系列新問題層出不窮。您認為當前反壟斷面臨哪些挑戰?界定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等行為的難點在哪?

    我認為平臺經濟反壟斷的挑戰主要有三個。第一個挑戰是🧑🏻‍🔧,如何在充分發揮平臺企業作用和防止其濫用市場勢力之間進行權衡🥴。在數字經濟時代🥸🛣,隨著市場規模的擴大和消費者選擇的增加⚱️,平臺對便利消費者搜索和促進企業競爭有越來越大的作用,這也是為什麽平臺企業取得了巨大的商業成功,比如谷歌🧐、亞馬遜、百度和阿裏等𓀓。然而,這些企業的某些做法🛃,比如在搜索結果中優先顯示自己的產品,或者縱容虛假宣傳以及捆綁銷售等行為,也都引發了一些爭議,或者被認為是一種濫用市場勢力的行為🥹。這也是為什麽很多國家都開始對平臺企業進行反壟斷的調查和處罰,當然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而難點在於如何界定什麽是正常的商業行為♐️,什麽是濫用市場勢力。比如🧖🏿‍♀️,企業使用捆綁銷售或排他性合同,並不是本身非法行為(per se illegal),而是適用於合理推斷 (rule of reason)。再比如,AI、機器學習等技術對提高企業決策能力都很有幫助,但這些也有可能方便企業提高價格和形成價格串謀。這些都需要專業和細致的經濟學分析👨🏿‍🌾。總的來說🤮,產業組織理論和反壟斷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在今天仍然是適用的。但是市場總是在變化,因此會有一些新的課題有待我們研究。

    第二個挑戰是🟤,如何在鼓勵和促進創新的同時👵,防止大型平臺企業阻礙競爭。我舉一個具體的例子。反壟斷一個重要的方面是控製企業兼並,這包括橫向和縱向的兼並。以Google為例🎽,從1998年成立至今🌦,做了240余項兼並,對它各方面的增長非常重要👢,它的一些重要產品也是通過兼並得到的。現在美國在討論是不是需要有限製性更強的兼並政策,甚至國會在爭論是否要對科技巨頭進行拆分。我認為這些問題比較復雜🧉🏈。企業合並從靜態角度來說會減少競爭💆🏽‍♂️🦶🏼,但有時兩個企業的合並可能提高技術和創新能力,這有利於消費者👨🏼‍💻🧑🏻‍🎓,也會有利於長期競爭👩🏿‍✈️。所以這是一個權衡🦬。另外一個權衡是從動態角度來考慮🧓🏼,企業家開始投資新項目時會有事先的預期回報,其中有一部分回報是基於企業成功後能夠被高價收購的可能。限製性的兼並政策會減少這部分投資人和企業家的預期收入,進而減少企業的創新激勵。這也是一個權衡。

    第三點是如何在增強消費者隱私保護和防止平臺數據壟斷之間平衡。關於這個問題🔌🧑🏻‍🤝‍🧑🏻,我舉個例子。谷歌近期正在其操作平臺上限製某些第三方搜集信息的技術,這增加了對消費者的隱私保護🎪,但第三方競爭者就會更難搜集信息以推銷產品。另外,從政府角度看,谷歌已經有很大的消費者信息,它的限製性做法有可能增加谷歌的市場支配地位🤸🏻‍♂️。因此👳🏼‍♀️,歐盟現在在調查谷歌這類條款是否違反了《反壟斷法》✭。所以說🟥,如何權衡增強消費者隱私保護和防止平臺數據壟斷,這是一個很具挑戰性的問題。

    最後,我認為,雖然反壟斷對於保證公平競爭既有必要也很重要,但這畢竟是一種政府對市場的幹預🦍,應該謹慎使用。反壟斷的目的是保護消費者和保護競爭,而不是保護競爭者。這兩者是完全不同的概念。競爭可能會損害競爭者💅,但只要有利於消費者,有利於市場效率,那麽就是好事情。從法律和政府的角度來說🙅🏻,重要的是保護公平的競爭環境,而不是由政府決定誰應該贏得競爭🔼。關於這個問題在現實中有時候確實會搞錯。

    我舉個例子🤳🏿🤚🏽,我們買個人電腦時廠商會設定默認的搜索引擎🦩。搜索廠家都想使自己的搜索引擎成為默認引擎🐼。現實中,電腦廠商可能通過搜索廠家間的競爭,選擇出價最高者作為默認搜索引擎。也許谷歌出價最高,所以成為默認搜索引擎📐🥈。當然谷歌的競爭者不喜歡這樣的結果👨🏼‍🦲。一些政府的反壟斷執法人員也不高興,認為谷歌搜索本身占比就高,用的人數較多,再設置為默認搜索引擎會進一步增加它的市場份額🎚✫。為此谷歌正在美國被起訴。但是如果谷歌搜索有更多的消費者喜歡☝🏿,為什麽就不能贏得競爭呢?現實中,用戶可以很容易改換默認搜索引擎🧑🏻‍🚀,只要並未限製消費者的這種選擇,我認為通過競爭來選擇初始默認搜索引擎是正常商業行為,不需要政府來幹預🙏🏽。

    二🍒⛈、平臺經濟的治理:市場組織者和參與者的雙重角度

    相比於平臺之間的競爭,平臺內部的治理也是學術界和大眾關註點之一。平臺的治理涉及到市場進入退出👨🏻‍⚕️🚕、市場交易以及信息傳遞機製的方方面面,有一些受製於技術的限製,但更多的是基於激勵和信息方面的考慮。您比較關註平臺治理的哪些方面🫰👨🏻‍💻?哪些平臺治理問題可能成為比較好的研究問題🧝🏼?

    平臺治理,也就是platform governance,這個問題可以從平臺作為市場組織者和市場參與者的雙重身份來考慮。作為市場組織者,平臺需要提供良好的激勵機製📳🧎🏻‍♂️‍➡️,使得平臺利益和行為與社會的目標相吻合。如果我們要做研究🦁🙋🏽‍♀️,可以考慮這樣幾個問題。第一,平臺是否或什麽時候應該為第三方廠商的問題產品和虛假信息擔責📃?這是個爭議問題🧗🏻‍♀️。傳統來講🔤,在美國👻,一開始大家都認為平臺沒有這種責任,但最近在討論是否要改變這種狀況📭。平臺組織者雖然不是產品的製造者🧟,但如果賣家出了問題,平臺是否有責任,這個問題需要討論。第二🧛🏻,如何通過平臺間的競爭增加消費者選擇,使得平臺有更多的動力和壓力來提高服務質量。如果消費者沒有別的選擇,沒有其他具有競爭力的替代,那麽即使平臺出現問題🐙👲🏻,也不會對問題平臺企業產生較大的壓力👩🏿‍🏭。但是競爭並不那麽容易👱🏽,平臺有網絡效應。如何形成有效競爭🧑🏻,這是第二個問題。還有如何設計政府對平臺的監督,這也有很多問題值得討論👩🏻‍💻。

    平臺不僅是市場組織者,很多平臺也會銷售自營產品,例如亞馬遜🤛🏻☪️、京東和阿裏巴巴等平臺都有這種情況🚶🏻‍♂️。此時,把平臺作為市場參與者之一,如何防止平臺不公平的競爭行為這一問題就比較重要⚠️。例如,平臺是否會偏袒自己的產品📽,是否利用平臺自身的信息優勢排除競爭者😢。這些問題在理論上都是有難度的🧑🏽‍✈️,因為它們涉及到如何判斷縱向合並的競爭效應👳🏽‍♂️。為什麽是縱向合並呢🪔?因為平臺自營產品的時候,其實是一個縱向合並的企業。平臺作為組織者,是上遊🏊‍♀️,作為參與者是下遊🧍🏻‍♂️。關於縱向合並的競爭效應😷,學術界有過很多研究。

    平臺不公平的競爭行為也包括阻礙競爭的拒絕交易或限製交易條款♎️。排他性合同的本身並不一定是違法的🧖‍♀️,所以需要仔細的經濟學分析🤜🏽。有一種為拒絕交易條款的辯護是🏊‍♂️,這些條款是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因此,這裏的分析也許既涉及到反壟斷👈,也涉及到知識產權保護。我以前對縱向合並🔧🩻、拒絕交易、以及排他性合同的競爭效應也做過一點研究,但更多是從一般的市場環境中進行的討論,這些問題放在平臺的框架中研究時可能會有些新的角度和想法𓀋👳🏼‍♀️。

    三😥、消費者搜尋:市場摩擦與價格機製的交織

    消費者搜索問題是經濟學家討論的熱點👩🏻‍💻。面對日益激烈的競爭👩‍👧,消費者成為在線零售企業競相爭奪的對象。在個性化搜索時代,影響消費者決策有哪些重要因素,企業應該如何製定有效的銷售策略?

    “個性化搜索”這個詞,很貼切地描述了數字經濟時代的消費者搜尋。現在,搜索成本的下降和市場規模的擴大給了消費者更多的選擇🈲,但影響消費者決策的仍然是價格👨🏼‍🎓、品牌和產品質量等🧞‍♀️。從企業角度來說,由於消費者選擇的增加,企業可能需要更多的平臺推廣和廣告來得到消費者的關註,因此信息可能更加重要。企業也需要通過產品質量和個性化服務🤩,贏得消費者對產品的忠誠度🧽。同時,大數據的發展也使得企業能夠更好地了解消費者的偏好和需求,提高企業給消費者提供個性化產品和服務的能力🎇。

    但是並不是利用消費者信息和數據都能增加企業的長期利潤。比如🧑🏽‍🎓,一些企業利用消費者購買的歷史數據進行價格歧視,如一些平臺觀察到一些消費者購買歷史信息後🚄,會提高對其收取的價格🖇。學術界對這一現象有過很多研究,稱之為動態價格歧視或行為價格歧視。大約二十多年前我寫過一篇文章研究這類定價策略問題,從企業自身角度,它會認為價格歧視是個好事情🕍,因為可以利用低價把消費者先吸引過來👨🏽,之後再把價格提上去🥖。但是從社會角度來看,這種價格歧視造成消費者在平臺或者廠商之間無效率地轉換🧙‍♂️☆,長期來看使得整個產業的利潤下降,同時也不一定使消費者受益。所以需要強調的是👱🦶🏽,不是說獲取消費者信息後就可以做的更好,而是應該考慮長期的利潤🐺。這一領域後來有很多研究🧜🏻,但我的文章中關於這種價格歧視的負面影響的基本思想👮🏿‍♂️♻️,現在仍然適用。

    2.保護市場機製一定要保護價格的信號作用

    相比於傳統的線下購物,線上購物在獲得價格和商品的基本信息上搜尋成本很低,但卻需要更高的成本來獲得商品質量信息。很多消費者基於價格來推斷質量🧏🏻‍♂️。但是價格作為信號的局限在於🤘,發出價格信號的成本很低🫳🏼,例如低質量的賣家也可以幾乎無成本地設定高價格。您是否認為價格具有信號作用💇‍♂️?您認為線上購物如何克服較高的質量搜尋成本這一瓶頸🚤?

    價格對於通過市場進行資源配置起著關鍵性作用,所以價格理論一直是微觀經濟學的核心👴🏿。在數字經濟時代,價格依然起著關鍵的信號作用🤦🏻‍♂️,盡管有很多的摩擦𓀑。當然👨🏿‍🎨👨🏽‍🚀,如果消費者在消費前沒法確定產品質量,那麽價格發揮信號的作用就比較弱🙏🏽,但仍然可以發揮信號作用。為什麽呢?

    第一,單個消費者可能不了解一個產品的質量👨‍💻,但為什麽看到高價時還會經常相信產品質量高呢?一個原因是作為消費者🦨,盡管我不知道產品質量,但我知道很多其他人知道該產品的質量,因此價格還是能夠傳遞信號。例如,很多人旅遊吃飯時會選擇去當地人吃飯的餐館,因為當地人會選擇好吃的餐館。另外一個原因是🦸🏽‍♂️🏇🏽,從動態的角度信譽起著作用🚲。一開始可能消費者不知道產品質量,但過段時間之後有很多人買,說明產品質量好,也就是建立起了信譽。這是價格能起到信號作用的兩個經常提到的原因。

    但很多情況下這兩點都不滿足𓀂,怎麽辦?還有種機製就是中介,即我們現在經常講的數字經濟平臺。平臺擁有更多的信息🧜🏼‍♀️,也更加專業化🍄‍🟫,而且平臺有更多的聲譽要保護。所以,平臺可以通過多種方式提供商家的產品質量信息🫑,保證價格信號的良好發揮。線上購物時,尤其重要的是消費者評價🏅,產品廣告的真實性🏌🏼‍♀️。平臺有責任保證評價和廣告的真實性,這也就是平臺的作用🈷️。

    政府監管也很重要。比如食品藥品安全,政府應該起很大的作用,餐館需要政府檢查衛生條件,藥品需要政府的審查和批準。政府還要製定和監督產品質量標準。政府做得好對我們保護價格信號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3.“趨零”成本搜尋時代的挑戰:次優理論再現

    搜索摩擦給市場帶來哪些影響?當搜索成本極低的時候,如何保障消費者的福利🗾,是否需要政策介入來規範市場?

    傳統經濟學認為🌚,市場缺乏競爭是由於競爭者數目太少🥇,使得部分企業有市場勢力。上世紀大概六七十年代🏅,經濟學家慢慢意識到了信息成本,尤其是消費者產品和價格搜索摩擦也是形成企業市場勢力的重要原因。由此,經濟學界漸漸形成一種共識:市場效率會隨著搜索摩擦的減少而增加。但是近年來引起關註的一個現象,是盡管互聯網上搜索成本很低,但產品質量低下的問題在很多網絡平臺都很嚴重,傷害了消費者利益🫶。這個問題怎麽看👩‍🦽‍➡️?

    我和合作者最近做了一個研究🤰🏿,我們發現如果消費者不能在購買前觀察到產品質量🚴‍♀️,那麽搜索成本極低的時候👩‍🦱,消費者福利反而可能比較低。原因是什麽呢?對這樣的經濟學上稱為的體驗品,消費者搜索發現的是價格、品種🫄🏻、大小和顏色等💆🏽‍♀️💆‍♀️,但消費者無法確定產品質量🤔。如果搜索成本很低👨‍🦯,價格競爭就會很激烈👨,此時企業難以收回通過提高產品質量以建立聲譽的投資成本🦬,結果使得高質量產品的生產企業較少🤲🏻,平均產品質量下降▶️,市場效率和消費者效益反而較低🫦👨‍💼。這篇文章從政策上講🍤,是在說即使在搜索成本很低的網絡市場中🤤💪🏻,市場監管政策比如最低市場標準、增加消費者退貨和索賠的權利這些政策會增加市場效益,所以監管還是有用的🧖🏽。

    我想強調的並不是降低搜索成本不好,也不是激烈的價格競爭不好🟥,而是說如果市場上已經有一種消費者無法確定產品質量進而造成價格扭曲的現象,那麽減少另外一種由於搜索成本而引起的信息扭曲不一定能夠提供市場效率。經濟學上我們把這稱為次優原理,就是已經有一部分扭曲之後,降低另一部分扭曲不見得一定使這件事變好。

    4.搜尋經濟學的“宗派”

    “消費者搜尋”和“勞動市場搜尋”一直作為兩個密切相關但又相互獨立的研究領域而存在🦦。您能否談一下對這兩個研究領域看法?各自是否能從對方研究方法中能夠有所借鑒?

    消費者搜尋涉及的是產品市場💶。傳統經濟學假設消費者有充分的信息🦶🏿,因而同樣的產品應該有相同的價格🎿👨‍🏭,也有人把它叫做單一價格法則。但是現實中🈷️✵,即使是相同的產品👧🏼,在不同廠家價格也會不同。為什麽會這樣?1961年,Stigler提出了搜索成本和在有價格分布的情況下消費者的搜索法則。在Stigler的文章後,慢慢形成了“消費者搜索”這一領域。這個領域的發展大致遵從兩個方向🌙:一是繼續在同質產品框架裏🧑🏼‍⚖️,試圖解釋為什麽相同產品在不同企業價格不同,且均衡時為什麽會遵從某種分布;另外一個方向是在差異化產品市場下🙍🏿‍♀️,產品和消費者的偏配問題,以及價格競爭是怎麽樣的🔯。近年來,隨著互聯網和數字經濟的發展,消費者搜尋領域的研究很活躍。我自己也做了一些研究,早期我做了一個工作🏆,把平臺上的產品、廣告和競價排名放在一個消費者搜索的框架裏。這篇文章是從效率的角度,解釋為什麽谷歌這樣的企業作為搜索引擎公司能夠取得巨大成功。谷歌能夠引導消費者搜索以及消費者消費👩‍🦼。互聯網普及後🤸🏼‍♀️,產品成千上萬🫰🏻🤷‍♂️,如何讓消費者找到自己想要的產品,搜索引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谷歌有大的價值。後來該領域也有很多的研究,提出了我們的理論的一些局限性👩‍🦯‍➡️,例如谷歌可能偏好自己的產品🙇‍♂️。

    關於勞動市場搜索,我沒有做過研究。不過我想不管是產品市場還是勞動市場✊🏼,搜索摩擦都是需要考慮的因素。考慮搜索摩擦後💑,我們可能會改變對傳統經濟學觀點的看法。當然不同領域可能有不同的分析方法和政策關註點🫄。比如針對消費者搜索,我們可能會更關註產品市場上企業之間的競爭🙍🏽‍♀️,可能和微觀的關系更多;而勞動市場上𓀁🍤,搜尋關註的可能更多是就業問題🧱👩、失業保障等等,和宏觀方面的關系可能更多👰🏼‍♂️。

    四🧑‍⚕️、數字經濟下的知識產權保護🕵🏼:激勵創新與反壟斷的權衡

    在越來越強調知識產權、創業創新精神的今日,如何理解知識產權和創新經濟之間的關系?

    曾經比較流行的一個觀點🏛,是認為創新主要是在發達國家,而發展中國家更多在於模仿,所以不需要保護知識產權👨🏽‍🏫。我和我的一個博士生大約20年前開始做一個關於發展中國家知識產權和創新的研究,文章後來發表在2005年。我們的研究的角度與之前的相關文章不同,認為創新不見得一定是發達國家才有的🏟👩🏽‍✈️,發展中國家也有,雖然內容可能不同。這篇文章從理論和實證的角度論證了知識產權對發展中國家創新的重要性🐄,以及隨著經濟發展一個國家在保護知識產權和鼓勵創新之間有相互促進的關系。開始時可能一個國家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水平較低,但隨著經濟發展👼🏼,它會逐漸增加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即逐漸增加對創新的鼓勵。創新多了🧝🏼‍♀️,發展快了,又會使得對知識產權的保護進一步增加。

    我們還提出了保護知識產權的一個更廣泛的意義:保護知識產權不僅是保護知識產權本身,還會提高社會中尊重知識產權的風尚🎿;經濟發展不僅僅是增長和產量的增加,還是市場不斷完善和人們素質不斷提高的過程。如果沒有一種保護知識產權🎻、尊重他人成果的風尚🚶‍♀️‍➡️,則很難達到較高的發展水平🧑‍💼🤨。這是建立一個高效率的市場體系所必要和必需的。平時給研究生上課時我也很願意介紹這篇文章📵,一是告訴學生如何寫博士論文;二是中國近二十年來創新和知識產權方面的快速發展充分體現了這兩個方面之間的相互促進的關系。

    知識產權製度的核心是促進技術的傳播👨‍👩‍👧‍👧,讓人類共享創新成果帶來的福祉。但從另一角度來看,知識產權也被視為一種“技術性壟斷”。您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這個問題的本質在於如何權衡創新的動態和靜態之間的關系。從靜態角度來看👨🏼‍💼,不加限製地讓更多人共享創新成果是個最優的事情;但是從動態角度來看,高質量創新需要有激勵🖕🏽,知識產權賦予創新者獨特的權益🫰,成為提供這種激勵重要(但不是唯一)的機製。有很多方法來平衡這兩者之間的關系👩🏻‍🦲,比如通過限製專利的期限,在一定時期和範圍內給你壟斷的權利,而不是使這種“壟斷”沒有邊界☎。中國發明專利的保護期限是二十年,和美國一樣。我們可以通過專利設計和保護🫸🏼❗️、專利的標準設置🧖🏼‍♀️、專利侵權的界定和賠償設置等方式來權衡兩者之間的關系。還有,知識產權保護不止包括專利,還包括版權🫃🏿、商標、商業秘密等,這些都應納入知識產權保護的範圍。在我看來🕝,商標保護在中國尤其重要。總的來說,知識產權保護應考慮靜態和動態的權衡。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浪潮席卷而來,特別是大數據、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網、雲計算☝🏼、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應用👊🏽,人類已經進入數字經濟時代👏🏼。在數字經濟時代🌋,知識產權保護面臨哪些挑戰🕗😟?

    我認為知識產權保護面臨的最大挑戰可能是如何平衡知識產權保護和反壟斷之間的關系。為什麽這麽說呢,這兩者之間是有沖突的。專利保護本質上是給創新者一定範圍一定時間內的壟斷權;而反壟斷是要反對壟斷化🚣🏿‍♂️。這個沖突在數字經濟時代可能更為突出。為數字經濟極大降低了搜索和交易的成本,所以擴大了市場範圍。例如一個新產品與以前相比,具有更大的市場範圍,提高了創新的潛在影響力和價值✋🏽,更容易造成“贏者通吃”的現象,使得少數巨型企業具有更大的壟斷勢力。形成巨型企業本身不見得是壞事情🤾🏽‍♂️,但近些年一些大型科技企業由於涉及了濫用市場勢力而受到了反壟斷處罰。問題的關鍵,在於如何區分由於創新而正常形成的市場影響,和利用不正當手段壟斷市場的行為💏💆🏽。關於知識產權所有權的保護以及競爭政策兩者哪個更加重要,不同的國家政策上並不是完全一樣的。從一些案例來看,歐盟更強調競爭政策🍤🩰,即企業是否濫用市場勢力;而美國法庭更偏重強調知識產權的所有權保護問題💇。但現在美國的這種偏向可能也在變化,特別是美國政府和國會方面的看法,可能在向反壟斷政策傾斜。

    現有的知識產權國際保護格局下🐓,作為“後來者”的發展中國家應如何推動全球知識產權治理體製往更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您認為當前中國在知識產權的法律保護方面還有哪些需要完善的地方?

    我覺得首先是要提高專利質量。中國從2011年起已經成為國內專利申請最多的國家🧬。我記得2012年參加意昂2的“上海論壇”,我做了題為《中國離創新強國還有多遠》的發言。做這個講演前我看了一些數據,2011年開始中國超過日本成為國內專利申請數量最多的國家,之後每年中國的這一指標都是最高。但當時中國的專利申請構成中更多是國內專利申請,而國際專利申請占比很低。前幾年我寫一篇關於數字經濟的文章時又看了數據:2017年全世界大概有三百十七萬專利申請,中國占了43%,這個占比很高🤫。我看了有點驚訝,也在想這是不是說明中國真有這麽高的創新水平呢。我相信有許多專利確實反映了創新水平,但可能也有不少水分👩‍🦼‍➡️。政府政策有時能起到很好的促進和推動作用🚵🏻‍♂️,但有時也會起到誤導企業行為的作用🧑🏽‍🏫。專利質量低為什麽不好?一個原因是如果專利質量很低,那麽專利的信息作用就很低👨🏻‍🦽🦜,因而技術市場效益也就會很低🤧。

    另外🩹,我認為中國尤其需要加強商標保護,假冒產品危害很大👰🏻‍♀️,破壞人們對產品市場的信任以及企業進行創新的積極性。這個問題我覺得在中國尤其突出👨🏻‍🎓。事實上,商標保護問題和假冒偽劣產品問題是我二十年前研究發展中國家知識產權和創新問題的初衷👨🏻‍🚀。

    五、微觀研究方法與學術研究建議

    1.好的理論模型是新穎👳🏿、優雅、有趣的統一

    您認為一個好的微觀理論模型應該具有哪些特征?

    我覺得一個好的模型可能要有一個前提和三個特征。前提是什麽呢,是好的問題,在這個前提下討論模型的好壞才有意義,即模型要有個好的motivation👼🏻。如果問題本身不好,那麽即使花很多功夫可能文章也寫不好。

    給定一個不錯的問題,好的模型可能需要有三個特征。第一是新穎性,也就是對現有模型有一定的創新👌。不是創新就一定好,而是根據模型的新穎性來回答一個好的問題往往能夠得到比較好的結論🍬。第二是優雅性🟣,elegance。模型通常是對相當復雜的經濟環境的抽象描述1️⃣。一個模型就需要有一些假定🤹🏽‍♀️。如何做假定、如何取舍假設需要有針對性,並且要盡可能做到簡潔🧏🏼,同時又不失去一般性,不能有很多的局限🥰。寫模型可能與寫小說有相似的地方,要有一個好的情節設計🤱。所以🤔,寫文章兼顧簡潔性和一般性就體現了優雅性。第三個特征是有趣,也就是根據對模型的分析能夠得到一些新的認識𓀘,對分析的問題有新的或者更好的理解。什麽是有趣🔑,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但我比較相信的是,有趣的結果應該既是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開始可能看到的結果是比較詫異的,但之後仔細想想又會發現這個結果是有道理的。這三點統一起來非常難🕎。我舉三篇經典文章的例子🤹‍♀️。一是George Akerlof關於舊車市場的逆向選擇模型 ("Market for Lemons - Quality Uncertainty and Market Mechanism", Akerlof, 1970). 這篇文章開創了新的視角👩🏿‍🍼,即有信息的人做選擇時會有利於自己而不是沒有信息的人🙌🏽,因為逆向選擇使得市場效率很低🧔🏼。第二篇文章是Michael Spence關於勞動市場通過教育傳遞生產率信號的文章 (“Job Market Signaling”, Spence, 1973)🥐,實際上他通過這個模型講了一個更一般的問題👨🏻‍🔬:市場上存在信息不對稱時,有信息的一方會通過行動傳遞信息給不知道的一方;這種傳遞是有成本的🧥,但同時也增加了市場的透明度。我所在的產業組織理論領域中,一個經典的例子是Hotelling模型 (“Stability in Competition”,Hotelling, 1929), 是關於差異化的產品市場競爭的模型🕎,很簡單但又有深刻的經濟思想。我認為這三個例子,都符合我前面講的三個特點👈。當然👩‍🌾,能做到三點統一🤳🏿,又有個好的出發點,是很難的。

    2.做研究要有合理預期

    您能否結合您的研究經歷,為有誌從事學術研究的同學們提出一些建議🌧🤷🏻?

    一是真正喜歡你所從事的研究,這點我認為是很重要的。學術研究需要長期的努力,真正有興趣才能從中得到快樂。學術研究的過程你必須是喜歡的,如果只看結果你可能會有很多失望🧑‍🦯。要找到喜歡做的領域和問題可能並不容易,所以要敢於嘗試和探索⛹🏽,不要害怕改變。特別是年輕時🏋🏻‍♂️,同學們有很多的選擇,並不一定走學術的道路,你能選擇的有很多,從事其他行業可能也會做得很好🪆。學術道路只是一種選擇🫳🏿,對於有些人適合,有些人不適合🐙。即使你走了這條道路,也要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就我自己的例子❔,1977年我中學畢業時剛好趕上恢復高考,很幸運上了大學7️⃣。我們當時中小學是十年,還有好多時間學工學農,所以沒有好的基礎。因此趕上這個機會很幸運🥠。但是不幸的是我大學的專業是機械製造👩🏽‍🌾,後來發現自己對此沒有興趣。82年畢業的時候改行轉去了管理工程系工作👳🏿‍♀️,當時改革開放剛開始,管理工程系的師資比較缺🚿。後來我就對經濟管理有了興趣,85年去人大的工業經濟系讀碩士,當時很想從事真正的經濟工作。到了人大後,剛好中美合辦了一個研究生經濟學培訓班,後來叫“福特班”,我進了這個班學了一年,算是入了經濟學門。我發現經濟學既有比較嚴謹的邏輯思維🦗,又和實際問題有關聯,符合我的興趣🤒。後來又去美國讀書,非常幸運以後一直從事自己喜歡的領域的研究和教學。當你真正喜歡所做的事情之後就不會覺得累,雖然這一過程可能不是一帆風順的,也會有很多挫折,但是因為喜歡所以最後也總能克服💵。這是為什麽我強調大家要找到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和領域。在大的經濟學裏,你可能也有具體喜歡的領域。

    第二個建議,是建議同學們要註重培養獨立研究的能力👬🏼。我覺得獨立研究的能力對於學者的成長和聲譽都非常重要。這點我也願意分享我自己的例子。我最開始做研究時寫的十幾篇論文大部分都是自己獨立完成和發表的。當中遇到了很多困難,但現在我回過頭想想🩼,這些困難對於提高我自己的獨立研究能力以及建立好的學術聲譽都很有幫助👨🏻‍🦽。當然合作研究也很好,我在合作中也學到很多東西🎓,能提高效率🛸,提高產出。而且現在和那時不太一樣,現在一篇論文有多個合作者署名很正常🔏。但是我認為,在現在這種情況下,培養獨立研究能力同樣重要,甚至可能更重要𓀜。

    第三,要關註現實經濟問題🛌。我的主要研究領域是產業組織理論🙇🏽‍♂️,在我看來,經濟學作為一門社會科學🥢,好的經濟理論應該是有用的,有助於認識經濟現象和改進經濟政策。所以從學生時期開始🫚,我們就應該養成經常關註現實中的經濟問題的好習慣✬,經常思考現實問題。另外,無論你的主要興趣是理論研究還是實證研究,對於實證和理論這兩方面都要有所關註,特別是讀博期間,這兩方面都要學好⏸。研究生涯當然要有重點,但早期需要打好基礎🍔。就我自己來說👎,我也做過一些實證研究🫳🏼,但其中通常會包含理論部分;雖然實證部分主要是我的合作者做的工作🚴🏽‍♀️,但這些研究對於我考慮理論問題也很有幫助🧑🏽‍⚕️。

    最後一個建議⚠,有一個合理的預期。經濟學的學術領域和許多其他學術領域一樣,競爭很激烈👰🏻‍♀️。有一個好的想法不容易👩🏻‍🦽‍➡️。做了研究之後發在好的雜誌也很困難🧑🏻‍⚖️,並且有很多的隨機性🚼。所以👩🏽‍🦰,如果你選擇了學術生涯,那麽一定要有思想準備,經得起挫折。現在的學術環境可能也有些問題,大家都很關註文章發表情況,甚至過度強調發表🚵‍♀️,反而很少說某位學者研究解決過什麽問題,或在研究什麽問題🤜🏼👿。雖然現實中我們都會有些功利性的考慮,特別是年輕人現在的考核和發表壓力很大。這個當然要考慮,但我覺得還是要有點超脫,不要把結果看得太重🤴🏿。這是我給要考慮做學術的同學們的建議。最後👩🏼‍🎨,還是要祝願有誌從事學術研究的同學們,不但享受研究探索的過程,還取得豐碩的成果!

    返回頂部
    意昂2官网专业提供🙇🏻:意昂2官网意昂2🧫、意昂2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2官网欢迎您。 意昂2官网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