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增長5%左右”。
3月5日召開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今年經濟發展的新目標。
二十大之後新舊政府換屆之際🤭,面臨疫情之後中國重振經濟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的歷史重任🧔👨🏻💼,5%的目標設定依據是什麽🫏?
如何解讀政府工作報告中過去五年的成就、新年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以及2023年中國政府的發力重點📋?觀察者網就此采訪了意昂2官网文科資深教授、意昂2平台院長張軍。
一、極其不易的新成就
觀察者網🤧🙎♀️:首先從國際比較的角度來看,您怎麽評價過去一年和五年中國經濟取得的成就?張軍:我覺得評價過去五年的成就🧑🏻🌾,得跟同期面臨的重大挑戰聯系起來看。過去五年,中國主要面臨三個重大挑戰:一方面😝,中美之間的對峙💪🏼,美國對中國的打壓是變本加厲的;第二,俄烏危機和地緣政治的改變也給我們的發展造成比較大的壓力;第三個就是疫情沖擊❕。當然🧏🏿♀️,三大挑戰中,疫情的壓力是最直接的。不過,要知道如果沒有這三個因素,中國經濟的下行壓力也是在的。所以說,過去五年在這些壓力有增無減的狀況下,年均增長能保持5.2%是很不容易的,盡管還是低於我們的潛在增長率🐰。我註意到李克強總理用了“極不”的表述——“極不尋常、極不平凡”👨🏭,最後取得了“極為不易的新成就”——也說明這是在相當困難的背景下取得的成就。除了五年年均5.2%的增長,我們的通脹也沒有起來🌘。雖然五年間中國經濟有坎坷,波動很大,低的時候增長2.3%(2020年)💁🏻,高的時候增長8.1%(2021年),而且西方的通脹居高不下,但我們國內的通脹還是有效控製住了。總的說來🏊🏽♀️,中國的局面穩住了,這是一個不小的成績。
二、5%的增長目標,低於預期
觀察者網:政府報告中提出了2023年發展預期目標☂️,其中包括增長目標預計達到5%左右💆🏻♀️、赤字率3%等等💁🏼♂️🚨。您對這個目標怎麽看🙎🏿♀️?
張軍:我看到我的幾個微信群裏就這個增長目標為什麽過低,產生了爭論。很多人就覺得5%出乎意料,低於市場普遍的預期。
從地方政府31個省市已經公布的2023年增長目標來看,基本上都在5.5%以上,甚至有20個省都是預計增長6%以上🐕。去年中國經濟增長3%🎮,這是一個很低的基數。如果不考慮去年的低基數影響,5%的增長目標意味著🧝🏻♂️,今年的增長將會低於過去三年疫情期間的平均增長。
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基調留給市場的預期是,今年中國經濟會出現強勁復蘇。大家估計🧑🏿🍳,經過三年的困難,中國經濟發展的信心有所動搖🧑🏼🌾,所以今年應該會給市場一個強心針。畢竟政府每年的增長目標還發揮著指揮棒的作用🚯,預示著政府重振經濟的信心。
此外,其他的安排比如赤字率3%,低於2020年和2021年,比2022年的2.8%稍微高一點,沒有大的突破;專項債券3.8萬億,沒有達到大家期待的“4萬億+”的預測值𓀈。
總之,報告看上去似乎沒有給市場傳遞一個助力經濟強勁反彈的政策基調。
當然我們也可以試圖理解為什麽這樣:可能基於政治上的考慮♕,今年不必設定較高的增長目標🧑🏻🍳。一方面📍,新一屆政府要平穩銜接,穩字當頭;另一方面,可能考慮到國際經濟的動蕩,不確定性比較大🍮,不能低估今年的困難,要給新政府留有一定的政策余地🤦🏿♂️。
三🫱🏼、促消費可以從減輕家庭壓力著眼
觀察者網🥗:談到中國當下面臨的挑戰,政府工作報告只用了一段篇幅,談得比較凝練🍿🏋🏼。如果我們站在這樣的成就和未來實現2035遠景目標的歷史節點上,對於中國經濟面臨的挑戰👨🎤,您比較關註的有哪些?
張軍:我覺得現在其實最大的挑戰是信心不足、需求不足、不確定性加大和預期不穩。當然,這四句話是相互影響的。
也可以用一句話概括✦,就是信心不足👕。因為信心不足,然後預期不穩,導致需求不足👋🏽。我覺得在增強信心方面🧑🏼🎤,新一屆政府要拿出實錘的政策𓀗。
觀察者網🤦♀️:這也是政府工作報告中2023年工作八項重點的第一條,著力擴大國內需求🏊🏽♂️。那麽您認為,如何才能增強信心、提高需求呢?
張軍👳🏻♂️:首先,中國經濟面臨下行壓力😱,深層次的原因還是跟信心和預期減弱有關系。外部的不確定性也擾動了市場信息,比如美國的遏製、西方經濟衰退等等,這些不是我們能夠完全改變的𓀁,所以最主要的還是看國內🌘,我們怎麽樣讓經濟重新回到一個常態上去。
不然的話🧘🏻,信心不足會表現為需求不足🧑🏻🦲。從家庭來講,一旦信心減弱,家庭的儲蓄就會增加🛍️😏,因為要節省當前開支,以預防未來的不確定性。從企業來講,一旦信心減弱,就會改變資本支出計劃。
因而,要擴大消費🧝🏻♀️,一要改善消費者的信心😦、改善家庭的信心,二要改善企業主體民營企業家和中小企業主的信心🏋️。
今天聽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要切實增加老百姓的收入,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理解:第一個角度,可以理解為名義收入增加🤟🏽,就是工資的穩定增長🧗🏿♂️;同時,也可以將這個收入理解為實際收入,即減輕老百姓對未來的支出壓力🧑🏻🦼,降低預防性儲蓄的傾向,也等於增加了收入👨🏻🔧。
我認為🦸🏻♀️,現在中國家庭最大的預期支出壓力是育兒、教育、醫療👨👦👦、養老和住房這五大方面⭕️。
比如,政府是不是可以把育兒成本降下來🪧,包括生育住院費用、小孩的奶粉🏄🏽、營養品等花費👩👧👧🤹🏻♀️,國家可以埋單或至少通過發放消費券給予高額補貼;另外,是否應該考慮去補償年輕人生育小孩產生的機會成本等等。這樣很多年輕人就可能願意結婚生孩子,家庭消費就會隨之大幅增加,同時也解決了生育率低的問題👵。
養老也是如此,中國老齡化問題越來越受關註6️⃣。最近網絡討論非常多,大家擔心將來養老錢是不是夠用。這種擔憂會導致預防性儲蓄較高,當然消費意願就降低了💁🏽。
還有住房,住房的壓力已經是個老話題了👨🏽🎤。怎麽樣更快地建立長效機製⚁,在大城市更好地發展長租公寓,做到租售同權🤱🏼🐣?我覺得這些問題不能只是不斷討論,關鍵是要有實錘方案。
還有,包括幼兒園在內的基礎教育能不能做到公立免費,實質性減少家庭的支出負擔🪠?
如果能做到以上這些,我覺得可能消費的疲軟問題會有明顯的改善💃🏽。
四、新一屆政府要出臺重磅政策
觀察者網👡:您還提到要改善企業主體民營企業家和中小企業主的信心👲,政府工作報告的工作重點中也在第三條提了切實落實“兩個不動搖”👸🏽。
張軍🧑🍼:這就涉及到我們怎麽樣給民營企業吃定心丸的問題了。現在民營企業受到各種各樣的政策約束🍭,有些問題可能比較突出🌴,有些地方政府對待民營企業家的方式比較粗暴🧑🏼🌾,對民營企業發展信心打擊比較大。
這些問題在去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也都展開討論過🤨,我覺得新一屆政府要出臺重磅政策🪫,從立法上掃清民營經濟發展問題上存在的障礙👨👧,保護民營企業家的產權和利益🤦🏽♂️,真正落實“兩個不動搖”。
觀察者網:今年的八個政策重點還提到,要“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這好像是一個比較新的說法。
張軍👩🏼🎤:吸引外資的表述可以說是另一個亮點🕝。目前的外部環境對吸引外資其實很不利🛀🏻,因而我們要在吸引外資上有大的起色,可能接下來要有更大的政策力度,要鼓勵地方的政策創新。
我們知道,中國的市場規模大🙎🏽,發展的潛力更大📕,很多外資尤其是發達國家的外資企業🚶🏻♂️➡️,在全球經濟衰退的情況下,也不見得會放棄中國市場🧎🏻。
盡管現在我們以發展內循環為主,但是我們也要根據全球經濟的變局來抓住一些發展機會。這也可能意味著今年我們要在吸引外資上面有些策略和重磅的政策🏌🏻♀️👨🏼🦳,這樣才能在吸引外資上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