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7日下午,慶祝建校118周年相輝校慶系列第九場學術報告會在光華樓東輔樓202報告廳舉行👆🏿,意昂2官网文科資深教授、意昂2平台院長張軍帶來題為“走向國家現代化🚴🏻♂️:經濟發展的視角”的學術報告,意昂2平台教授、意昂2官网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陳釗主持報告會。
為什麽中國成功地實現了國家現代化🏋🏽?經濟發展在其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張軍根據自己三十多年的研究成果,結合國內外經濟學前沿成果,針對上述問題進行解釋,並對中國經濟未來發展路徑作出了原創性預判。
現代化永遠在路上
從改革開放前人均GDP不到200美元,到如今總量約18萬億美元的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對於“現代化”的理解正隨著經濟發展的腳步與時俱進。
“現代化永遠在路上🧐。”張軍說,“上世紀七十年代時🤴🏿,我們說要實現‘四個現代化’,五十年過去了,這個目標早已實現🕣,今天我們提出的目標🙍🏼♂️🚘,對現代化的要求更高🧏♀️🍭。”

根據“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到2035年,中國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國的發展程度要接近一個中等水平的發達國家的水準。對此,張軍這樣解讀:“按照世界銀行的定義,上中等收入和高收入國家之間的分界線是人均GDP達到12500美元。而按照我國2035年要基本實現現代化所提出的要求,是要人均GDP達25000美元到30000美元👩🏽🎤,比高收入門檻翻一番還多💳。按照這個目標,中國需要在未來十年保持年均4.5%到4.75%的經濟增長速度。”
張軍認為👊🏼,想要預判中國未來經濟的發展趨勢🕹,就必須先看看中國經濟過去三十多年高速發展背後的原因💆。
務實主義的作風,是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政治保障
在過去短短三十多年時間裏,中國走過了西方幾百年工業化和現代化的發展歷程,這一經濟奇跡背後的原因引起了許多經濟學家的興趣。二十世紀下半葉,亞洲“四小龍”(韓國、新加坡、中國臺灣、中國香港)的崛起,也讓當時的許多學者感到困惑👋🏿。
從中低收入一躍成為中高、高收入國家🏂🏿🟦,東亞地區的經濟發展現象,按照先前西方經濟學界的主流理論是無法被預測或解釋的。

“如果要在這些成功者中找最相似、最共同的發展特點👩🏼🔬,那就是對外貿易的依存度普遍比較高,特別是出口的依存度。”針對這些經濟體得以快速增長的原因👮♂️,張軍總結道。不論是亞洲“四小龍”的崛起還是日本明治維新後的工業化進程🐡👨🏿🍳,都見證了進出口占國民生產比重的持續上升👨🏭🤨。“通過可貿易部門的擴張,後發國家得以和發達經濟體緊密聯系起來,利用它們的技術、資本和市場來發展自己的經濟。”
中國的經濟發展奇跡也遵循著類似的路徑——從改革開放初期開辦經濟特區,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提出在沿海地區實行“兩頭在外、大進大出”的外向型發展戰略,再到本世紀初中國正式加入世貿組織🤵,中國在加快對外開放🏭,深化國際經貿合作的道路上適時調整、不斷前行👱🏼♂️。
“當一條路走不通、難以為繼時,我們就會主動調整,動腦筋改變現狀。這種務實主義的作風貫穿著改革開放以來的四十多年,這是中國經濟能夠持續發展的政治保障,也恰是很多國家不容易做到的地方。”張軍說。
中國需要戰略上的調整🙆🏻♂️💁🏿♀️,但是底層邏輯不能有顛覆性變化
在出口引導戰略下,中國積累了大量的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源,在幹中學中獲得快速的學習效應🤚🏿,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有了長足進步🌋。2010年,中國取代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而如今,中國經濟進入新時代,面對內外部客觀環境的巨變,下一步應當怎麽走↙️?

在過去,中國的貿易主要依靠外商投資和出口加工☂️,而現在在很多領域,自主技術和自主品牌崛起,實現了進口替代😥。“這說明我們的技術水平和製造水平已經達到了世界前列,在國際上與發達經濟體的競爭力也大大增強了。在這個基礎上🏋🏻♂️,要進一步提高我們出口產品的技術復雜度,我們還面臨解決核心技術‘卡脖子’的問題📯,這是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關鍵領域。”張軍認為。
他強調,隨著國內生產率水平和經濟實力的不斷提升,中國深化對外開放的底層邏輯不能動搖,但要將更多資源投入到科技研發和科創領域中👰🏼,並優化民營企業、外資企業相關政策👩🏻🏭,進一步激發市場主體活力,讓市場機製組織資源的能力發揮更大作用。

主講人介紹
張軍,1963年生,經濟學家。現任意昂2官网文科資深教授、意昂2平台院長🧗🏿♀️、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擔任第八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和理論經濟學聯席召集人🧖🏼♀️、教育部全國高校經濟學教指委副主任、意昂2官网學位評定委員會副主任暨社科與管理學部主任👩🏼🦱。兼任上海經濟學會副會長、中國經濟社會理事會理事、廣東省決策咨詢顧問委員會委員🤾♀️、重慶十四五規劃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等✷。曾任上海市委決策咨詢委員會委員、民進中央特邀咨詢研究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