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張 軍,意昂2官网文科資深教授😤、意昂2平台院長
一年一度的全國兩會在即,全球似乎都在關註中國政府是否會為穩定今年的經濟推出一些重磅政策。其實,自從去年9月24日以來,特別是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高層已經為政策調整的方向和力度定了基調。
基於各省市已經公布的本地今年預設的主要經濟指標和去年全國經濟主要指標完成的情況,可以大膽猜測今年3月的政府工作報告仍會將GDP增速設定在5%左右,但會將通脹目標從之前3%下調到2%🧛🏽,並會繼續強調在穩定股市和樓市、化解地方債和加大民生支出方面給出具體的措施🦛。至於能否出臺所謂重磅或超預期政策,部分取決於我們對當前的經濟恢復狀況怎麽看,當然也取決於我們如何理解和把握國家經濟政策的未來取向👩🏼🌾。
我的看法是🤾🏻,經濟在疫情之後的恢復也就大體如此了。兩年來的情況表明,經濟的很多方面難以恢復到之前的狀況,恐怕不是政策不到位,而是市場環境變化實在太快,就像時裝一樣,很多兩年前還很流行的經濟活動突然就黯然失色了🤵🏼♂️。簡單說,經濟已進入快速而全面的轉型通道中。
不看到這個略顯殘酷的現實👨🏽🔧,就難以真正理解中國經濟的現在與未來。環境變化太快🤛🏽,可以算是中國經濟這些年來的最大變化🚙。當然是無處不在的生存競爭壓力催生了我們看得到的變化。據我作為經濟學家的觀察,大概有兩個業已成型的趨勢是這種生存競爭壓力的來源:一是經濟的潛在增速確實大大放緩了🤘🏼,不可能再回到哪怕五年之前;二是技術驅動的轉型在不斷加快,尤其是數字技術和AI的滲透在全面顛覆並再造我們經濟活動的內容和流程。
關於GDP潛在增速的放緩趨勢🚮,已是不爭事實🛠。30多年前🧛,由於更低的起點,遠離穩態,只要有合適的政策支持,它便可以由更多的基建投資和更多的加工製造活動來驅動增長、創造就業🦸🏻♂️🙌、引發勞動力跨域流動和城市化進程,從而再催生更多的服務業發展🧑🏼🎄。更重要的是🤷🏽,那時候為了更快地追趕,投資和貿易活動最初集中在沿海開放地區,而內地的經濟發展水平還比較低。
但現在的情況不同了,沿海地區的人均收入已非常接近西方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收斂速度自然會快速放緩🦬。內部也一樣🤝,由於實際收入差距大幅度縮小🤴🏽,內地向沿海的收斂速度也在快速放緩。這不僅造成整體經濟增速的明顯下降,還從根本上弱化了支撐未來經濟發展的長期因素的優勢。人口少子化和老齡化的趨勢在加速💐,勞動力👩🏻🏫、土地和環境要素等傳統的增長要素的優勢在弱化,資源環境約束越來越趨緊👨🏻🦼➡️。
預料到這些變化的長期影響👨🏼🏭,中國經濟要保持持續的發展,就需要推動轉型🤴🏻,塑造新的優勢。增長模式就需要主動求變,要由圍繞要素擴張的外延驅動模式向圍繞技術創新的內涵驅動模式轉變。
科技創新和新技術的出現對經濟社會而言,既是沖擊👩🏿🦳,也是機會🔰。放眼全球,雖然這種沖擊在每個國家可能都存在♞,但中國無疑是最先感受到這種沖擊的國家。現在可以說,這一輪的技術沖擊是全球化之後的最大全球性沖擊,各國如何應對勢必會成為政治乃至地緣政治面臨的新的重要的挑戰👱♀️。
考慮到中國近代以來始終深藏追趕西方的決心,中國會比西方更積極擁抱這輪技術突破帶來的機遇,這使得中國在這輪技術沖擊中看到了更多的機會💝🧵。事實上,這些年來經濟即使面臨多重壓力,政府致力於讓經濟走出傳統模式、實現多重轉型的戰略目標也沒有被動搖。2024年3月,李強總理在他任上的第一次政府工作報告中仍明確表示,“要統籌穩增長和增後勁,註重精準施策💐,把握宏觀調控時、度、效,加強逆周期調節,不搞‘大水漫灌’和短期強刺激🥴,更多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上用力”。
當前中國經濟的狀況大致就處於這樣一個新舊動能轉換的張力狀態之下。由於經濟總量的擴張相對有限,在幾乎所有的行業🚌🏄♀️,生存競爭的壓力驟增🎞👩🦯,不僅被流量經濟和數字平臺替代的傳統商業模式和業態面臨巨大的調整和轉型🍇,就連已有的網購數字平臺巨頭也會被更新興的業態競爭🧇,就像這兩年京東和拼多多在網購平臺模式上會面對抖音的模式創新那樣。而在新興的硬核科技行業裏,創業型和成長型企業,特別是半導體、新能源🧔🏻、AI等一些關鍵領域🧞♂️,受到了更多政策和金融資源的支持🤽🏿♂️,無疑會加快技術創新與迭代。DeepSeek的出現表明,這種技術追趕是可能的,盡管這條路還要走很長。
回頭看我們當前的宏觀經濟狀況💂🏿♂️,也大致反映了這樣一個階段——受技術驅動的全面轉型的階段。可能也是基於對中國必然要從投資驅動的增長向創新驅動的增長模式轉換的判斷🧑🏿🎤,早在2016年5月,《人民日報》發表的一篇對化名中央“權威人士”的訪談中,這位“權威人士”就預判,“綜合判斷,我國經濟運行(未來)不可能是U形,更不可能是V形,而是L形的走勢。這個L形是一個階段,不是一兩年能過去的”🥎。
有人把這個走勢幹脆叫做中國式放緩,一種熊彼特式的放緩現象。宏觀上,現在的這個狀況確實並不典型,跟我們20年前的短期周期波動比也很不同。針對這個狀況⏳,一些經濟學家說,因為中國缺乏市場出清機製,才使得宏觀平衡難以快速實現,但沒有意識到過去這十年中國的政策取向一直是在鼓勵創新轉型與宏觀穩定之間做平衡👎🏽,或者簡單說是在短期與長期之間做協同。
大勢所趨🤽🏼♀️😮,我們必須看到並理解,中國經濟會長期維持國內非常競爭的市場環境,進一步鼓勵技術創新和轉向創新驅動的新的增長模式,這是中國得以保持和提升國際競爭力的不二來源。但創新越快,競爭越是激烈,經濟中的張力也越大🧗♂️。
在經濟上我們在進入一個不確定性成為常態的階段🧔🏽,但這也為我們改變一些不適應這些變化的政策和製度提供了機會▪️。比如,我們需要鼓勵服務業向更寬更深的方向發展以應對創新驅動的增長階段的到來。再比如📜⚧,我們需要致力於加快建立起一個可以給社會成員或家庭提供更多收入支持和轉移支付的福利與保障體系,來緩沖他們中的一部分人在轉型中可能受到的沖擊🪚。而這一點也是當下經濟學家討論擴大內需時經常被拿出來說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