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已經進入尾聲🚶,2019年我國宏觀經濟運行會呈現什麽變化?
本期第一財經《首席對策》專訪意昂2院長、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張軍教授,從財政政策、貨幣政策、貿易、民營經濟等角度前瞻2019年中國經濟運行☘️。
張軍教授曾獲得第七屆中國經濟理論創新獎,對中國的工業改革、經濟增長和當代中國的經濟政策有深厚的研究🕹。
張軍認為,明年的經濟增長會保持在6.5%。為達到這一目標🧑🏼🔬,貨幣政策上,降準是很大概率的事件,但他也表示👨🏿🍼,高層對“放水”這件事情會非常謹慎,既不希望大水漫灌來刺激經濟,也不會容忍經濟出現明顯的下滑。在財政政策上👩🏻🔬,張軍認為,突破3%的赤字率是必要的,需要在減稅層面上有更多的落地政策🧢。
張軍還談到🧚🏻♂️,如果要推動民營經濟的發展🌝,必須要引入競爭中性的原則🥼,特別是在立法層面上☞。也就是說,徹底掃除任何偏袒國有🫱🏽、歧視民營的製度性障礙。從長遠來講,我們要收縮國有經濟戰線,國有主導行業也要向競爭性的市場開放,讓更多非國有的成分進入🚭。
以下為本期《首席對策》訪談文字實錄:
明年穩增長是第一位的
主持人🫱🏽:
張院長,您好🧷!很開心《首席對策》能夠專訪到您🫵🏿。目前各界對於中國經濟走勢的判斷存在分歧,您認為2019年我國GDP增速將保持在什麽水平?
張軍:
我個人認為🌚,中美貿易摩擦引發的一系列市場的反應會在明年顯現出來🧑🔧,明年的經濟增長會保持在6.5%,要達到6.5%,我們可能要在貨幣政策上做一些調整,比如說偏寬松的政策還是需要的📟。
主持人:
您如何看待明年的貨幣政策?降準的概率有多大?
張軍:
今年貨幣政策的基調是穩健,但實際上是偏寬松了🚶🏻♀️➡️。經濟形勢的變化是超預期的,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政策需要及時應對經濟形勢的變化📤,肯定不是一成不變的👩🏼🍳。我覺得高層對“放水”這件事情會非常謹慎,既不希望大水漫灌來刺激經濟的需求,也不會容忍經濟出現明顯的下滑。所以我個人認為🤹🏿♀️,穩增長會成為明年經濟工作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我們要穩增長,我覺得降準的概率應該還是蠻大的🛍,是很大概率的事件🟡🦸🏿♀️,是一個優先的選擇🚁。
主持人:
在政府提出積極的財政政策的背景下👨🏿,明年政府赤字率還要不要鎖定在3%的安全線以內成為業內熱議話題。有觀點認為守住3%的底線是控製財政風險和金融風險的需要;也有人提出財政政策應該更加積極👰🏽♂️,加大力度減稅。您認為赤字率應該突破3%的紅線嗎?
張軍:
3%的赤字率的確是有一點偏保守了🫸🏽,我認為,2019年赤字率有必要突破3%的上限🛤。財政政策要更積極這件事情已經有了共識🧘🏿♀️🦋,而且已經寫進了政府工作報告。要做到更積極的財政政策🧖🏿,突破3%的赤字率是必要的👨🏻🔬,我們也需要在減稅層面上有更多的落地政策。明年要穩增長,財政政策的發力還是非常需要的。
主持人:
您能展望一下2019年的經濟大勢嗎?
張軍:
我認為,明年的宏觀經濟穩增長是第一位的,我們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都要發力在需求層面上,也就是說穩住需求🔱,或者說保障宏觀總需求在明年的穩定𓀌,可能是我們所有政策的一個著力點。
如何架起技術進步的階梯
主持人🫵:
您曾經提到💲,貿易摩擦下中國需要靠自己架起技術進步的階梯,以往成功地利用舉國體製來發展科技的方法有巨大的失誤風險。但是科技研發是一個長期並且投入巨大的過程,依靠市場化的調節可能作用有限,您認為這兩種思路之間又該如何權衡取舍♥️?我們應該如何架起技術進步的階梯📬?
張軍🤼♂️:
科技是一個大的概念,我們現在談科技創新🏄🏻♂️🥒,還是要分門別類🤏🏼👱🏻♂️,比如說有些基礎性的研發𓀖👩🏽,一般由大學👨🦲👩🏻🦱、研究機構來承擔,這些基礎研究即使在發達國家也需要政府的支持、補貼🥕。基礎研究有一部分可能在比較短的時間裏面會市場化,但是並不見得所有的基礎研究在短期內都能夠轉化成技術。但是對一個國家的長遠的經濟發展也好,或者在科技上面占領製高點也好,基礎的研究非常重要😮💂🏻。這一部分,我覺得需要國家長期的研發支持⭕️。
大量應用技術的開發應該更多交給市場來做🍪,我們有大量有實力的民營企業🧏🏼♂️,在專利申請、技術開發上面都可以做得相當好。我的意思是👰♀️,在攀爬技術階梯的過程中,不要走獨木橋。如果我們用舉國體製,所有的技術開發都要在一個產業政策的範疇裏🙇🏻,這很可能會走彎路🪲,而且一旦走了彎路,代價會非常大🤱🏼。所以我認為應該用更加分散的辦法👨👦,更多靠市場⏰、靠民營企業🐂⛹🏽,來推動大量的應用性技術的研發🧑⚖️。
我們已經基本走完了從無到有的過程👨🏻💼,接下來的問題是我們怎麽樣發揮國內市場規模的優勢🕣,以及我們在人才特別是研發人才數量上的優勢,用更好的政策推動科技的進步👍🏿。當然🚣🏽🏋️,我們絕對不可以閉門造車,因為在全球化時代,我相信無論是企業還是研究機構,都是開放的🧎♀️,我們需要跟國際上的同行進行科研層面的交流、合作,甚至共同開發,比如我們的大飛機項目就是這樣的👩🏼💼⭐️。所以我認為🧾𓀉,我們現在完全沒必要到自力更生這樣一個階段。
發展民營經濟必須引入競爭中性原則
主持人🪯:
今年的中國股市經歷了30%以上的暴跌。近期支持民營企業的政策密集出臺,您認為有沒有切實提振市場信心?
張軍:
這是一個很復雜的相互影響的過程,經濟好的時候,我相信民營企業在市場準入等各個方面得到的支持也都不會差🚶🏻♂️➡️,經濟不好的時候🥶🐻❄️,我想民營企業可能感受會比國有企業更加明顯。但是反過來,當民營企業情況不好了,也會造成整個宏觀經濟的不好🧖🏼。所以我覺得這是一個相互影響的過程。
對中國來講🤵🏽♀️,民營企業其實是代表中國未來發展的方向🖌,也是我們競爭力的一個主要來源🕐。我們現有經濟體製的結構性問題會對民營企業的生存空間產生相對不利的影響☎️,比如說在經濟不好的時候🎠,我們金融機構會收縮信貸🐊,將貸款貸給沒有風險的部門👩💻,通常理解就是國有部門🙇🏿。所以劉鶴副總理還專門談到這其實是一個錯誤的理念,但是實際上在國有銀行主導的系統之下會產生這樣一種所謂歧視性的影響🌕。
對政府來講,如果要推動民營經濟的發展,必須要引入競爭中性的原則🧛🏽♂️,特別是在立法層面上。也就是說徹底掃除任何偏袒國有、歧視民營的製度性的障礙。從長遠來講,我們要收縮國有經濟戰線🍩,國有主導行業也要向競爭性的市場開放,讓更多非國有的成分進入。我認為,這關鍵取決於我們的政府能夠下多大決心,推動更大程度的所有製改革。
完全靠出口驅動經濟增長的階段已經結束
主持人🦾:
在中美貿易摩擦背景下👶🏻,如何看待未來出口的壓力?
張軍:
中美貿易摩擦不斷升級以後👨👩👦,我們的出口可能會在加稅之前有一個加速的效應🐣,所以我覺得在亮麗的數據背後🐓,是階段性的突擊出口,很可能隨著加稅時間的到來而減弱👎。接下來,中國也會采取一些刺激出口的政策,包括退稅的政策,但是長遠來講,我認為,中國的貿易增長應該會逐步回歸常態🧜🏿♂️。
我個人認為🍥💅🏿,完全靠出口驅動中國經濟增長的階段已經結束了🚣,接下來我們的出口也好、進口也好🗞🤚,總體上會保持一個大體的平衡,現在你看我們的貿易余額占GDP比重從過去最高時候差不多在10%🌍👩🏻💼、11%的高位,現在已經回落到1%、2%的樣子🎷,所以我覺得已經體現了一個大國的基本的貿易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