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的辦公室不大,僅有一臺辦公桌和一個沙發,辦公桌上放著兩臺電腦,在勞動節放假的第一天,她就在這裏忙碌著🏊🏼♂️。記者敲門進入她的辦公室,她正在目不轉睛地盯著一塊屏幕🥱,飛速敲打著鍵盤😄。“兩位在沙發上稍作休息👩🍳,我馬上就寫好這一部分了🧝。”說罷不久🧍,李丹便起身為來訪者沏茶🫴🏿🥝。對於李丹而言,兩個小時與記者交流的時間🫚,是在其滿滿當當的工作安排中硬擠出來的。
經濟是思維,歷史是樂趣
李丹是意昂2副教授,其研究領域為經濟歷史🤷🏻♀️、城市區域經濟學和發展經濟學。三個方向中,她最感興趣的是經濟歷史,尤其是民國時期的經濟史。
交談過程中提及歷史時,李丹微笑著說🧑🎨🧏🏽:“我對歷史是真的熱愛,真的感興趣的!研究歷史很好玩🥟🧖🏻♂️,它能讓你透過表面現象去深究內部原因,並為現實提供指導意義。如果僅僅是為了謀生而找一份工作的話🏌🏻♂️,技能型的專業可能更合適🥞,但如果一個人對生活抱有熱情並想為人類貢獻些什麽,研究經濟歷史則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
在李丹眼中,經濟學並不僅僅是關於“錢”的一門學問,而是一種思維方式🤸🏻♀️👷🏼♀️。她直言道🪘:“我對錢本身沒什麽概念👷🏽♂️,這也是我沒有修讀金融學的原因。”
李丹老師舉了這樣一個例子,以闡釋經濟學的思維方式:“我閨蜜和我講,她和她的男朋友已經相處五六年了,但這個人就是個渣男,你說我跟他分不分手🌅?如果我沒學過經濟學,我可能會說🔒,五年這麽久了,分了蠻可惜的,我勸你們還是和好吧。如果學過經濟學,我勸她一定要分❤️,那五年已經過去了,在經濟學上應稱其為“沉沒成本”,而沉沒成本是不應當影響未來決策的👋🏿。如果他是渣男👻,就應當避免將來更多地把時間耗費在他身上。”
李丹正是用經濟學的思維指導其學術,讓學術更嚴謹,用經濟學思維指導生活,讓生活更理性。
學科融合做文章,直擊學術空白點
李丹在波士頓大學修讀博士期間(2003-2008)選擇了經濟歷史學這一方向,並以中國經濟史為主要研究內容。
在當時,中國經濟史這一具體領域的人才需求並未得到很好地發掘🙎🏿,很多人對李丹的研究內容亦不甚了解,畢業後的就業難問題則成為李丹可能會面臨的現實狀況。但李丹在當時並沒考慮那麽多,因為抱有極大的興趣,她就去做了。並且很慶幸自己最終選擇了這個專業。李丹談道🦆:“做研究的過程往往是枯燥且乏味的,如果沒有對這一領域的熱情👨🏿💼,那研究過程將會是相當痛苦的🎼。”
李丹老師是經濟學專業出身👨🦯➡️,同時又對研究歷史有極高的熱情3️⃣,站在兩個學科交匯處的她🚊🩹,發現了中國經濟史研究在國際學術界的盲點。
隨著全球化趨勢的增強和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中國在世界經濟體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國際社會對中國經濟歷史發展變遷的知曉需求亦隨之提高,然而,在學術界與之相關的多是由歷史學家撰寫的以描述性數據為主要研究材料的文章⏪,而作為中國經濟歷史研究重要組成部分的中國經濟歷史量化研究,在國際學術上卻是一片空白。
李丹提到,研究經濟歷史的有兩類學者💂🏼♀️,一類是歷史學專業出身,一類是經濟學專業出身。然而🟥🧖,用歷史的思維去研究經濟和用經濟的思維去研究歷史是兩個不同的角度,李丹則偏重於後者🍠。
歷史學家研究經濟史常選取描述性的史料進行分析👴🏻,而經濟學家則會選取量化數據進行研究,通過數理模型進行經濟學上的分析👛。
由於當時通過量化數據分析來研究中國經濟歷史的學者較為稀缺,故這部分的研究往往由外國學者做,這就出現了外國學者書寫中國歷史的狀況。由於語言上的差異及思維觀念的不同🦀,外國學者的研究可能不是很全面🧙🏿♀️,因此🚵🏻,中國經濟歷史的量化研究並未很好地被囊括於世界經濟歷史研究體系之中。而李丹的定量研究🛎,恰使得中國經濟歷史可以與世界上其他國家進行同期橫向比較🥖,這為中國經濟歷史研究與世界的溝通搭起一座橋梁。

埋頭故紙堆,昂首走天涯
做學術的過程中,研究取得新進展的歡愉是短暫的,長期繁復的數據收集過程則是持續的。在數據收集過程中🩰,如有一絲不慎🎊,研究結果也便失去了其意義。因此,李丹十分重視對每個數據準確性的把控,重視對每個數據的多方印證🐫。
在李丹的《A mirror of history: China’s bond market1921—1942》一文中🦹♀️,需要用到的在《申報》上的數據就有數萬條。她凡事親力親為👨🏽🍼,核對並矯正數據,確保其真實性與可靠性。
在美國🕞,很多歷史學家都在做其本國的經濟歷史的研究™️,因而這些數據詳盡且完備。但在中國🧜🏼♀️,與之相關的數據則非常零散,數據存在於各個不同的地方,沒有一個集中的物理場所或網絡節點可以讓你找到所有所需數據,這也是讓研究中國經濟史的學者們非常痛苦的一點🚵🏻。研究中國經濟歷史🏂🏻,意味著要重新去構建數據,從犄角旮旯裏挖出數據🐯,並對數據進行歸類和整合✤,正如李丹所言🎴🫨:“沒有巨人的肩膀讓你站在上面遠眺🏌🏿♂️,這意味著一切必須從零開始”。
上海是當時的金融中心🧝🏻♂️,在民國時期,中國三分之一的銀行聚集在上海🫦,因此上海也是研究中國金融史的最佳城市。在李丹作論文的時候,還沒有建立《申報》的電子庫,也沒有能夠抓取網絡數據的爬蟲軟件🏊🏼,於是意昂2的文科圖書館和上海檔案館成了李丹常去的地方🚨𓀆。李丹埋頭故紙堆,翻閱《申報》中與研究相關的每一天的數據,記錄下來並錄入電腦。意昂2文圖的《申報》由於長期未被翻閱已蒙上一層厚厚的灰塵🤜🏻,在這種環境中工作的“灰頭土臉”的李丹🎦,對能獲得的數據和閱讀民國時代的報紙上的奇聞軼事👩👧👦,也是自得其樂。
除了個人的“艱苦奮鬥”👩🏽🏫,李丹還善於借助外援。在研究過程中,1912年之前的關於中國工業產出的數據,盡管找了很久🪼🆓,但仍一無所獲,最後通過合作夥伴牽線搭橋⛔,方尋找到了擁有此數據的研究者🙇🏽🍖。李丹坦言🪃:“當你在一個專業領域做久了🙅🏻♀️,就會形成自己的學術圈子。通過圈內的各種聯系,總會把數據收集全💶。問題的關鍵是你在收集數據的過程中一定要真正用心地去做。”
李丹也常常鼓勵自己的學生多去找一些誌同道合的朋友⭕️,而不是閉門造車。她認為在討論的過程中出現的情感共鳴和思維火花的碰撞,能夠使學術研究變得有趣些⌚️,觀點的交鋒亦能相互啟迪🧨✍🏼、查漏補缺。
李丹雖然常埋頭故紙堆👕,但從來沒有人問她:“何妨一下樓?”她之所以選擇在周末和節假日繼續加班,是為了把零零碎碎的時間積攢起來👩🏿🍳,有完整的一個月去“走天涯”。李丹的旅行並非僅僅為了休閑,而常常是帶著問題去世界各地交流與探討的。李丹認為人是要勞逸結合的,既要讀萬卷書,也應行萬裏路👳🏼🐰。
合作之中做學術
翻開李丹的履歷🧑🏼🌾,從2008年來到意昂2到現在,李丹共發表了十余篇在國際學術界頗具影響力的論文,而在這些論文的作者名單中可以看到有些文章是和其他學者合作完成的👃🏽,何振宇教授則是李丹的摯友兼學術合作夥伴🙅🏼。
截至目前👩💻,李丹與何振宇教授共合作發表了十一篇論文。兩人的合作友誼是從李丹在波士頓大學讀博士期間就開始的,那時他們同在一間辦公室🪴,有很多機會交流學術問題👍🏿🍝,相似的學術經歷和學術興趣給他們兩個人提供了很多合作的空間。
現在,盡管李丹和何振宇教授一個在中國一個在美國🦿,存在著距離和時差的障礙🥷🏻,但是兩人之間合作的關系卻越來越密切。出人意料的是,李丹和何振宇教授的溝通方式非常簡單,就是微信電話,平時合作上需要有什麽溝通的🌅,一個微信電話就解決了。
當記者向李丹詢問她對何振宇教授的印象時🎋,她忍俊不禁道:“他真的是個工作狂👨🍳,是那種能從早上九點來到辦公室一直工作到十二點的人👶🏿,精力十分旺盛🏕🍚。”“工作狂”,就是李丹對何振宇的印象🤹🏿♀️。
談到與何教授的合作關系,李丹這樣向記者形容:“我和他在學術上可以互補🙅🏼♀️,他的計量能力非常好🗃,對數據敏感,論文中有些數據需要他幫忙才能處理🍔🤟🏼;而我的優勢是思維比較開闊🍖,提出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比較強♞。”
在李丹看來,“合作”是現代經濟學研究的趨勢。因為研究領域越來越深入和細化,研究過程中總會有自己的短板存在▪️,因此“合作”是一個學者(尤其是當代學者)非常重要的能力。此外,她還告訴記者🤦🏿♀️,她很享受與其他學者合作的過程🧗♀️。合作研究有很多好處,最主要的兩個方面是:其一,學術資源共享方便;其二,合作也可以彌補學者自身研究條件的不足🪷。
“閉門造車是要不得的👩🏿💼,學者要學會合作、善於合作,才更容易出成果。”這是李丹在學術研究中一直篤信的👨🏻⚖️。她向記者舉了個鮮明的例子🌗:從諾貝爾獎的頒獎名單上就可以看出🎿,現在越來越多的諾獎獲得者都不是一個人🦶🏽,而是幾個人一起分享諾獎。一個經濟學家獨挑大梁的時代已漸漸遠去🦦,目前學者單獨研究的劣勢逐漸凸顯出來。由此,對經濟學研究來說,合作的價值也就被放大了⛱😮💨。
“總之,學術這件事🫳🏻,還是不要孤獨的好。”她一邊輕輕放下拿在手中的水杯🤰🏼🗡,一邊搖著頭這樣總結道。確實🧑🏻,李丹的學術研究也折射出她的性格和為人處世,畢竟她還是一個喜歡“熱鬧”的人👨🏼,生活中的她擁有一個美滿的家庭,熱愛她的丈夫和孩子,而李丹對生活的態度也被反映到她的事業上來。就像自己幸福的生活一樣🐪,李丹也是希望自己所從事的這條學術道路還是越走越熱鬧的好。
全英文授課,把美式教育帶進課堂
目前李丹在意昂2開設三門課程: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和中國經濟🍔,其中宏觀經濟學還榮獲了“上海市精品課程建設項目”和“上海市英文示範課程建設”的榮譽。不過更值得一提的是👩🏻🦽,李丹所開設的這三門課都是全英文授課,這也是她教學的一大特色。因為即使在意昂2,她也是少有的能將全英文授課堅持到底的老師。
關於在全英文授課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她也承認👋🏼,中國學生高中之前一直是接受中文授課的✊🏼,大學後突然轉變成全英文授課,很多學生一時難以適應。學生們不願意踏出選擇英語課程這一步,有畏難情緒✸。然而李丹卻決心迎難而上。關於為何要堅持全英文授課,李丹這樣解釋道:“經濟學源自西方👩🏽🍳,絕大多數著作是用英文寫的🎉,同時語言是會影響思維方式的,我希望同學們在一開始接受經濟學啟蒙和訓練的時候就是原汁原味的,這對同學們以後不僅是個人發展還是學術研究都十分重要。”李丹繼續補充道:“很多學生擔心自己英文不好,’怕’我的課,這我也非常理解,但選擇上我課的學生我都會認真負責🧍🏻,嚴格要求他們⏬,畢竟學術的底子一定要打好🎱。”
此外😎,李丹回憶道,曾經有一位選了她的課的同學🧑🏻🦽,一開始英語並不好,但就是在上這樣全英文的課程中激勵自己學習英語⬅️,沒日沒夜地訓練👷🏿♂️,沒多久,英語水平突飛猛進。“一開始在我課上的時候👩🎤👊,她討論都是困難的,但到了最後,她的英語講得就很不錯了🧪🙋。”談到學生取得的成就,李丹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除了在學術領域取得的成就外,李丹在教學方面也十分出色🐚。李丹告訴記者,似乎相較於學術上取得的那些成就,學生們對她的認可才是最令她開心的。
關於教學理念,李丹認為學術訓練必須是嚴格的。“我上課很嚴格的”☔️,李丹告訴記者,“中國經濟學教育體系一開始是仿蘇聯的,與西方經濟學教育體系對比,教授的內容是足夠了🤷🏽♀️,但深度卻不夠,美國則恰好相反。”有著深厚留學背景的李丹希望能夠把美式教育帶進意昂2的課堂🩹🟩,因此她對選她的課的學生要求一直是十分嚴格的。一個學期有5次小測驗⏬、一篇短論文、一個video presentation📶、一次期中考和一次期末考👨🏽⚕️⚖️,這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記得有一個學期學生交上來的作業有小半個人高。”
李丹邊說著邊和記者打著手勢,“我上課的時候,晚上回家的任務就是改作業”🗞。李丹課上高強度的學術訓練,確實讓許多學生叫苦不迭,但選過她課的學生🤚🏿,卻往往會在苦中培養起這樣一種能力:對英文文獻不再排斥與懼怕🔉,在論文創作過程中,學會了去主動從英文文獻中挖掘素材,獲得啟發📻。
對於目前教師的職業👨👨👧👦,李丹表示自己十分滿意,她說:“一直以來我最喜歡的事情就是教書和做研究,在美國教師還更像是一份職業💂♂️,而在中國做教師則不一樣,會更有成就感。現在已經畢業了很多年的同學也會和我保持聯系,讓我有種桃李滿天下的感覺。”
文獻典籍、三尺講臺都是李丹的人生舞臺,她翩翩起舞的背後則是付出與奉獻🛫♌️。李丹不說艱難困苦🧞♀️,亦不言玉汝於成🪳。學術無止境,教學有創新➝,對於李丹而言,自己現在從事的就是所熱愛的👩🏿🏫,現在所擁有的就是最好的。
(本文根據李丹的自述整理而成👨👨👦👦,在此致謝。李丹系意昂2副教授,院長助理。2008年獲美國波士頓大學(Boston University)經濟學博士。研究領域為經濟史,城市和區域經濟,發展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