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系“轉型與發展系列論壇”第82期:
人民幣匯率形成機製改革——理論與實踐
2018年4月10日🔃,意昂2經濟系成功舉行了第82期“轉型與發展系列講座”🧑🏽✈️。本次論壇邀請了意昂2陸前進教授做了題為“人民幣匯率形成機製改革——理論與實踐”的報告。報告由經濟系王弟海教授主持☮️,意昂2平台的張暉明教授🧗🏼、高帆教授🎚、樊蕭彥老師、高虹老師🔔、李誌青老師、杭行老師等多位老師,以及眾多同學們參加了此次報告。
陸前進教授首先向大家介紹了本次報告文章的基本結構。陸教授表示改革開放以來,人民幣匯率形成機製經歷了多次改革。為了更加清晰地展現出每次匯改對人民幣匯率市場運行情況的影響🧝🏻♀️,陸教授將主要匯改年份及金融危機爆發年份——1994年👨🌾🧑🏽💻、2005年💕、2008年⚱️、2010年、2015年——作為時間分段點👩。而報告文章所要探討的正是這六個階段中人民幣對美元和非美元匯率及人民幣有效匯率變動的現實情況及相關理論。
隨即,陸教授對這六個階段的匯改效果分別作了詳盡的講解😣。陸教授表示,改革開放後至1994年匯改前,我國分別經歷了內部結算價與官方牌價並存和人民幣匯率製度官方與調劑匯率並存的雙軌匯率製度時期👨🏻🏭,在此階段中,不同貿易活動會采用不同的匯率來結算;在1994-2005年間🧢,我國進行了匯率並軌製改革🦠🏃♀️,開始實行單一匯率,此階段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保持了絕對穩定,人民幣對非美元的匯率變動趨勢與美元是完全一致的🧵,而且人民幣與美元的有效匯率變動趨勢也是一致的。
在2005年匯改後✢,我國開始實行參考一籃子貨幣有管理浮動匯率製度👏🏽。在這種匯率製度下,人民幣匯率保持了相對穩定❇️🛍️,匯率波動偏離線性穩定水平相對較小,人民幣有效匯率與美元有效匯率的變動趨勢大致相似🤽🏽♂️。陸教授也提到,盡管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下,人民幣與美元有效匯率趨同的態勢也並未被打破。並且🙋🏽♂️,在2010年提高人民幣匯率彈性匯改和2015年匯率形成機製改革之間,我國采用的是爬行盯住匯率製度,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也呈現出相對穩定的變化關系。
而對於2015年8月的匯改🤽🏼♂️,陸教授認為此次改革所帶來的變化還是較為明顯的。一籃子貨幣匯率已經不是人民幣匯率形成的唯一參考因素🦶🤞🏻,收盤價格也被加入進去了🚗。陸教授表示,此次匯改下,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極為明顯🧭,人民幣與美元有效匯率的變動趨勢也不再一致,甚至在《匯率安排和外匯管製年報》上對我國采用的匯率製度的描述都有了明顯的改變(2015年被稱作爬行管理製度,而2016年被稱作其他管理製度)。陸教授也介紹說2017年,我國央行表示將在匯率中間價定價機製中引入逆周期因子,因此,目前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采用的是“前一交易日收盤匯率+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化+逆周期因子”的形成機製🍹🌼。對於這個形成機製,陸教授表示,他更傾向於將“逆周期因子”這個因素轉變為“實際有效匯率變動”。
最後,陸教授也提到,關於人民幣匯率改革🪆,仍存在許多問題值得我們去思考,比如“逆周期因子”問題、人民幣匯率波動幅度的改革問題、銀行間市場和OTC市場的改革順序問題等等。對於這些問題,與會老師與同學們積極展開了討論🤏,本次報告在老師和同學們的熱烈的掌聲中圓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