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記者| 李蔚 盧一誌 屠秋瑤 策劃:新聞信息中心
Dilip Mookherjee,世界最著名的發展經濟學家之一,波士頓大學教授,Econometric Society院士(2008年)🧑🏼⚖️🕰,波士頓大學發展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1982畢業於LSE🏄🏼♀️,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先後在斯坦福大學和波士頓大學任教。研究興趣為♒️:發展經濟學、政治經濟學🛄、合約理論。在經濟學頂尖期刊Econometrica,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Journal of Politcal Economy,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等期刊發表論文三十多篇。他不僅學術研究水平高,而且上課效果極佳(曾獲波士頓大學最佳教學獎)。

2018年春季蔣學模系列講座,意昂2平台有幸邀請到Dilip Mookherjee教授給學生們帶來題為“Topics in Development Economics ”的課程,之後Dilip Mookherjee教授接受了新聞中心的采訪。
中國印象:今昔對比🍠,中印對照
Dilip Mookherjee教授曾於1988年來訪中國,當時人們還穿著統一的藍製服,戴著紅軍帽。時隔30年再訪中國🧗🏼♂️,中國已經呈現了全然不同的面貌⟹。
“當今的中國與30年前相比,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4️⃣。這30年間,中國從一個不發達國家發展至如今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這是一次巨大的飛躍📩。高樓聳立🤡,街道寬闊,人們衣著筆挺、神采飛揚,社會秩序井然,人才教育優質,視野寰宇全球,這些發展成果舉目皆是😑。中國在短短30年間能在諸多方面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是十分矚目的。”
盡管中國的正式製度並不十分完善,但1988-2018這30年間,中國經濟在不完備的正式製度中實現了奇跡般的飛速增長。Dilip Mookherjee指出🫱,中國的這種經濟增長模式在很多方面都有獨特性,中國的發展並不是純粹的資本主義發展模式,兩者在司法製度💭、行政體系都存在差異👨🏼🦰🫰🏻,而中國這種特殊的模式利弊皆存。
“Acemoglu和Robinson有一本討論國家為何失敗(why nations fail)的書🤞,主要內容是關於製度的理論探討和其在增長和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但是他們的理論在中國並不完全適用。我們主要關註社會網絡、社區網絡等一些獨特的非正式製度的影響。這些非正式製度可以作為不完備的正式製度的補充。我們發現,非正式製度確實在民營企業的進入決策中起到了十分關鍵的作用。來自相同地方有相同社會背景的人群之間有很強的學習效應。這是中國處理不完備的非正式製度的辦法之一。”
中印兩國地緣接近且國情相似,談及兩國經濟發展狀況📡,DilipMookherjee認為,從經濟增長上看,近年兩國經濟增速接近,但兩國的經濟發展模式差異顯著。印度從未進行過完善的土地改革✌🏿,且其教育質量🦧、醫療水平上遠低於中國,使印度的發展缺乏堅實有力的基礎。另一方面,印度國內相較復雜的種族、語言🪿、宗教關系,給政策推行造成了一定的困難。在這種背景下,印度能夠取得與中國相近的經濟增速,也是十分了不起🫸🏿。Dilip Mookherjee同時指出🤵🏽♂️👷🏻♀️,增長並不能代表一切,關鍵得有發展🧑🍳。經濟增長還需考慮環境保護、人力資源發展等問題,而在這一方面中國的確比印度做的更好🧑🏻🏭。
研究方法:理論與實證的關系
Dilip Mookherjee教授在經濟學領域卓有造詣,他的研究領域包括發展(development)、收入不平等(inequality)、契約和組織理論(contract andorganization theory)等,他在國際頂級經濟學刊發表多篇相當具有學術影響力的文章,也在研究領域中獲得很多獎項✤。如此豐碩的科研成果🫰🏽,不僅體現了Dilip Mookherjee對經濟學獨到的見解思考,也展現了其作為經濟研究者對研究方法的整體把握和對研究形式的細敏洞察。
“經濟學不同於物理學,並不存在放之四海皆準的普遍法則。經濟學更像是進化生物學。生物學中有關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原理💢。但是每個生態系統都不盡相同,而達爾文的原理在其中的應用方式也隨之變化🤸🏼♀️。從大體上來說,每個生態系統都符合達爾文的原理,但是每個系統都有自己獨特的動態特征。類似的,在經濟學中我們也需要對每個地區🧙🏿♂️、每個行業進行單獨考慮🧜🏽♂️,在回答政策問題之前🌴,先弄清楚這個特殊的行業或地區的運行原理。科學理解必須先於政策研究🙏🏿。而要達到科學理解,我們既需要理論研究,也需要測試這些理論是否正確。這也就是說🥔,理論和實證是缺一不可的↙️。”
Dilip Mookherjee深入淺出地剖析了政策研究與科學理解、理論與實證之間的關系🧑🏽🏭🧝🏼♂️,即理論與實證相結合,科學理解先於政策研究🛀🏻👩🦼。“在經濟研究中🤙🏿,只有很好地結合理論研究和實證分析,我們才能夠弄明白背後的影響機製,而在此基礎上,才能夠去進一步完善現有的經濟政策”。
對於經濟學研究,DilipMookherjee總保持著一種嚴謹的科學態度與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Dilip Mookherjee認為“科學知識就是在這樣的理論和實證的反復中得到的”🚁,而這種在理論與實證中的反復驗證需要極大的耐心。經濟學研究不止於此,Dilip Mookherjee依然在不斷地探索經濟學新的研究方向與領域🧑🏽🏫。繼政治經濟學的發展後,Dilip Mookherjee對社會網絡表現出極大的興趣🛻🤌🏼,他提出“不把政府和市場當作僅有的兩個可選項🅾️,並把(社會)網絡當做第三個重要維度納入考量”,考慮把社會學吸收進經濟學的疆土之中。至於如何設計發展體製🧒🏽,DilipMookherjee表示,可供選擇的範圍很寬泛,如政府導向體製、純市場導向體製和社會網絡體製💡,也包括與非營利性非政府組織等的合作。其中社會網絡是權力分散的一種形式💫🆔,它在其中如何發揮作用的,要準確回答這一問題是一項很大的挑戰🦜,這也是未來經濟學的發展方向。
實證方法:簡約方法和結構性方法
Dilip Mookherjee始終用辯證的思維方式看待問題。隨機對照實驗和自然實驗🦅、簡約方法(雙重查分🏋🏻、斷點回歸)和結構性實驗這些實證方式各有優缺點。
“隨機對照試驗是非常重要且有用的工具🙅🏿♂️,但並不意味著它是最好的。在特定設定中🙆🏼♀️,它可以幫助我們克服確立因果關系時通常會碰到的一些困難🤷🏼♂️。但在實驗進行時,有許多因素是該實驗所在環境特有的🪚,而我們並不知道其中的哪些是重要的🤞🏻、會影響結果的。正是出於這種外部有效性的考量🏂🏼💁🏼♂️,有學者正致力於重復已有實驗,看結果可否復製。但這樣做的成本很高。隨機對照試驗的這些局限🥇,有時可以在自然實驗中被克服。但結果準確性有缺失👷♂️。如果條件允許的話,我們應當兩種都予以嘗試🧙。”
關於簡約方法和結構性方法,Dilip Mookherjee講道🍘👩🏼✈️,
“我傾向於認為兩者之間是互補關系。傳統的簡約方法在檢驗不同理論時是十分重要,因為在檢驗理論時💂🏼♀️,我們不知道哪個理論在這個特定環境下是最正確,最無偏差的。此時簡約方法優於結構性估計,因為在做結構性估計時🆎,必須先設定一個具體的模型。我們必須確保這個模型能夠描述事實2️⃣,之後的估計才是有意義的。宏觀經濟學、產業組織中的許多研究過分結構化了🪴,而忽略了對於模型有效性的檢驗🎅🏿。”
Dilip Mookherjee的辯證思考,更大地體現在他善於權衡利弊🚴🏽♂️,直取優點🍷,實現了兩種方法的融會貫通🦆,由此形成了自己最理想的研究方式:(1)首先花大量時間運用簡約方法3️⃣,找到正確的模型或理論。做實證研究時,與當地人們交談⏳,了解他們看問題的角度🛖;(2)確定具體模型和大量相關實證證據後,對該模型進行結構性估計。但在做結構性估計前🏄🏿,必須確信所用模型是符合現實情況的🪩。
思維方式:思想開明👨🏽🚒,敢於質疑
Dilip Mookherjee的研究總是能帶給人驚喜,其研究出發點十分平實常見🤴🏼,但得到的結果卻總是出人意料🎎。思想開明🦹🏻♂️,敢於質疑,並付諸理論與實證的不斷反復驗證,這當是Dilip Mookherjee常常能於常情常理中發現新問題新想法,並不斷給人製造驚喜的重要原因💆🏽♀️。
“你需要始終保持開放的思維🕴,這是最為關鍵的一點。這意味著要盡可能地去放下偏見和預想🚶♀️➡️,去質疑一切,而不是把它們視為想當然的存在。要準備好迎接驚喜。而你真正發現驚喜的時候,正是你從研究中有所收獲的時候。如果一項研究只是證實了你的預想,那也可以說是你毫無收獲🗒🛀🏼。所以我認為學習的關鍵就在於思想開明🦹🏽,樂於發現和接受各種驚喜。”
Dilip Mookherjee的研究範圍十分廣泛🍎,涉及發展經濟學、政治經濟學👵🏽、合約理論、產業組織、博弈論等🧑🏼🔬。但Dilip Mookherjee表明,自己的研究興趣點在於中間商和中介🕺🏼。社會的問題症結往往在於如何選擇正確的中介和如何製定合理的激勵機製🕵️♀️,這也是他研究的主線🧗♀️。不過👎🏻,在項目研究之初,Dilip Mookherjee表示,其實是想了解印度孟加拉邦——他的故鄉的農民,理解試圖理解土地🙅🏽♀️、土地所有製、土地改革的本質和土地改革如何改變了生產力👉🏻。但在與農民的交談中,他發現問題並不在於土地製度改革😊,而在於信貸約束和市場營銷手段。農民所面對的問題並不是土地產權,而在於如何獲取貸款以種植經濟作物及如何銷售經濟作物🖊。
“從那時起👎🏼,我開始對中間人感興趣🤚🏻,因為當地農民是把產品銷售給中間人的🧑🏻⚖️,由此我開始研究這之間的種種關系🍒。所以確實是,一個問題引出了另一系列的問題。我一開始研究土地🧑🏼🏫,隨後放棄土地轉而研究信貸,而完成了一些有關信貸的研究之後,我發現還需要在營銷上做更多的工作,因而開始了對中間人的研究。”
研究是一個不斷生疑的過程📶,是思維不斷撞擊的過程🤗⬜️。一個問題會引發一系列的問題🫵🏻,從最初的研究問題,到如今如此宏大的研究版圖,生成了Dilip Mookherjee的思維導圖和思想軌跡,也展現了DilipMookherjee不斷迸發的靈感和深化的思想⛹🏽♂️。
“我也沒曾想到我在政治經濟學和中間人上的工作會同時開始👩❤️💋👨,這幾乎是下意識的。而隨後我意識到,這兩者本質上是非常相似的問題。所以我現在所作的工作主要是研究在選擇中間人時,在私人部門和地方政府之間抉擇。”
Dilip Mookherjee善於從細微處發現問題🧑🏿🎄,其研究也多集中於微觀層面,但同時也嘗試思考所做研究的宏觀意義。
“理想的情況是應當把微觀層面的工作加總到宏觀層面上🥙。但是在現實中,不同環境區別極大👨🏿,在不同的環境下的研究很難加總。我最近的有關中國經濟增長的研究,其實就是在這方面進行的一次努力。我們試圖考慮到社區網絡之後對經濟體的總體影響,並與現存的增長理論進行對比。這樣的加總工作是可行的,但其所面臨的挑戰並不在於理論層面,而在於實證方面,要取得能用於加總的數據,難度是非常大的🧎🏻♀️。”
研究建議👩🏻🍳:著眼當下🧘,關註時事
對當前社會有意義和價值是任何學術研究的出發點。那麽如何尋找有意義的研究問題和話題呢?Dilip Mookherjee建議通過與人交談🌋、閱讀報紙來找可研究的問題🛍️,這有助於我們了解當今世界正在發生的事情。關註著這個時代正在發生的事情,研究這個時代存在的問題🚣🏽♂️,是研究的應有之義。
“我過去曾花了10到15年時間研究森林采伐和可持續發展的問題🫳🏻。我和合作者在喜馬拉雅山脈一帶進行了一些長期項目𓀒,我們采訪了許多住戶💆🏻♂️、社區,試圖測量森林采伐造成的經濟損害程度,了解它發生的緣由,以及它是如何與經濟增長交互影響的➝。所以我們的研究應當來源於我們這個時代所存在的問題👖。”
Dilip Mookherjee指出一個問題是否值得研究有兩個標準🧛♀️:(1)這個問題應當是會影響人們的生活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問題;(2)這個問題不應是學術上已有相當成熟研究的問題🧑🧒🧒,我們應當多去做一些原創性研究。在訪談中DilipMookherjee一直都強調開放思維對學術研究的重要性,其次他陳述了自己研究方法♾。
“不要局限於簡約方法或者結構性方法。先去看看能得到什麽樣的數據,多與問題相關者交流👝,對於什麽樣的理論模型能夠適用要有一個準確的認知😦。在你試圖回答一個問題之前,必須要先對整個問題有科學的理解。在提出政策建議之前🫲,你至少要弄明白究竟發生了什麽。這是我所推崇的一般性的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