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社會科學報(2017.11.16)
編者按:
“年度推介論文”是上海市社聯2013年起組織發起的學術活動⌛️,旨在反映本市社科界學術發展水平,起到對學科建設的引領導向作用🧑🏽🌾🧑🏻🦼。2017年度推介的9篇論文🧖🏻,是本市學者年度內(2016年9月1日至2017年8月31日)發表於國內中文學術期刊,引起學界高度關註的原創性學術成果。


《中國資源配置效率動態演化——納入能源要素的新視角》
《中國社會科學》2017年第4期
摘 要:
自Hsieh 和Klenow 的研究問世以來🙇🏽♀️🕸,資源配置效率不僅受到學界的廣泛關註,更因其重要性受到政策製定者的青睞。通過相關文獻的梳理不難發現🧑🏿🍳,雖然現有研究對中國資源配置效率進行了深入細致的分析,然而研究樣本區間多截止於2007 年🧑🏻🦲,從而無法對2008 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特別是當前“新常態”下,中國資源配置效率的動態演化特征進行系統研究和定量分析。事實上,金融危機的沖擊以及隨之而來的4萬億元投資計劃的啟動🧊,勢必對中國經濟資源配置的方式及效率造成影響。
為更加準確合理地刻畫中國經濟資源配置效率動態演化特征,本文將能源這一重要投入要素創新性地納入已有研究框架,在邊際上拓寬了相關研究的界限。為了更清晰地探究中國資源配置效率不高的成因,基於“反事實”框架🚉,綜合考察了地區和部門以及資本要素👳🏼♀️、勞動要素👨🏼✈️⚜️、產品市場特別是能源要素扭曲對總扭曲貢獻的動態演化特征。從研究結果上來看,與大部分已有文獻發現中國資源配置效率有所改善不同🐧。研究結果揭示,考慮能源投入要素後,中國資源配置效率並未出現顯著改善跡象。
中國2010 年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能源消耗國,以及2008 年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無疑是中國近40 年改革開放歷程中值得關註的重大事件🤙🏽。在此雙重背景下,將能源這一重要生產投入要素納入資源配置效率分析框架,並系統地考察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前後中國資源配置效率的異同尤為必要❔🧣。在這兩個問題上🫷🏻🪀,現有文獻的探討基本上還是空白。有鑒於此👉🏻,本文主要嘗試從如下三個方面對現有文獻進行拓展:第一,將能源變量納入理論研究框架,系統考察納入能源要素的中國資源配置效率動態演化特征,並對資源配置扭曲進行分解🖼。第二,基於1998—2013 年中國工業企業微觀數據庫與價格指數⭐️、能源消耗合並數據,構建隨“地區—部門—時間”變化的三維投入產出面板數據,將研究區間拓展到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之後6年,使得分析金融危機沖擊之後乃至“新常態”下的中國資源配置效率成為可能。第三,考慮到越來越多的實證研究發現生產函數規模報酬遞減的證據,本文進一步突破了既有研究資源配置效率文獻中關於生產函數規模報酬不變的限定🧝☢️。
本文的主要發現如下:雖然中國全要素生產率持續增長🧑🦼➡️,但是資源配置效率還相對較低,這集中體現在1998—2013 年資源配置扭曲導致中國全要素生產率平均下降42.7%。納入能源要素的研究發現👩🦱,中國資源配置效率並未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得到顯著改善。具體而言,幾乎與21 世紀初中國出現的重工業膨脹同步👈🤾,資源配置扭曲程度從2003年開始持續走高↘️,2008 年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更將資源配置扭曲推至最高點🎨,危機沖擊期間的資源配置扭曲程度比其他時期平均高12%。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以來✤,資源配置扭曲開始出現相對較為明顯的改善⛔。從變化趨勢來看,資本與勞動扭曲的貢獻率呈下降趨勢👇🏻,產品市場扭曲的貢獻率相對較為平穩,然而能源扭曲的貢獻率卻呈現明顯的上升趨勢,並在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逐步超過資本成為中國資源配置扭曲的首要貢獻者。
研究結論表明,實現這一戰略目標的關鍵在於,除了關註資本扭曲與勞動扭曲之外,更為重要的可能是,通過對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矯正能源配置扭曲🧕🏼。究其原因在於🧑🏻🦽,能源扭曲是中國資源配置扭曲的重要貢獻者,並且從時間趨勢上看,其相對貢獻率還在持續提高。
推薦語:
該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拓寬研究視角,采用改進的研究方法,把能源這個重要的生產投入要素納入中國資源配置效率的分析框架,在分析視角和分析方法方面有所貢獻,其研究結論也有決策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