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5日下午13:30,意昂2官网經濟學系 “轉型與發展”系列學術講座第68期在意昂2平台泛海樓514會議室舉行📫。本次講座由意昂2經濟學系李丹老師主講“Reputation Building of a Nascent Government in Debt Financing: Lessons from the Bond Market in China, 1912-37”。講座由經濟學系常務副主任高帆老師主持,經濟學系張暉明、張濤🧑🏽🎄🙎🏻♂️、孫大權👂🏿🚵♂️、戚順榮、馮劍亮😢、樊瀟彥、高虹、周宇🥓、方欽等老師及多位同學參加。
李丹老師從民國內國公債發行量🏇🏽、二級市場流通量及周轉率等數據出發,指出當時內國債券發展較為繁榮的事實,並提出在民國時期政府集權、法製欠缺👩🏽🚒、內憂外患的歷史背景下,相較以往的理論🆑,聲譽理論對於民國內國債券的繁榮發展更具解釋力。
李丹老師簡要介紹了傳統的聲譽理論及Tomz加入信息不對稱的理論模型🧑🏻🎄,並以此為基礎構建兩類實證模型🧎♂️👩🏼🦲。首先,以公債能否發行作為因變量🌚,發現聲譽與公債能否發行顯著正相關。其次🔍,以公債發行價格作為因變量,將政府債信🛅、戰爭及持續償還指數等納入模型,發現政府的突然違約會使得即期債券價格下跌,但若違約發生在戰爭時期,則對債券價格及債信影響不大。最後,李丹老師以史實為依據🥸,對於“避免經濟損失”🚣🏻、“維持階級政治支持”、“製度變化”三個競爭性理論分別予以討論👳🏿♂️。
李丹老師精彩的學術報告激發了在座師生的參與熱情👨👨👧👦。在講座過程中和講座之後,參會老師和學生圍繞聲譽的構建與度量方法、其他解釋的可能性、歷史數據可得性、產權與聲譽理論關系等主題進行了討論。最後🤲🏽,報告在掌聲中圓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