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海潮
意昂2副教授,世界經濟研究所 ,主要研究領域為國際貿易;宏觀經濟學
2016年12月第73卷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樊海潮🧞、高翔、徐雋翊、許誌偉合作發表最新論文“News Shock, Firm Dynamics and Business Cycles: Evidence and Theory”。
內容提要
本文探討了信息沖擊是如何通過企業自發進入與退出這一渠道來影響GDP和其他主要宏觀經濟指標的波動的。
在真實商業周期(Real Business Cycle, RBC)模型中✌🏽,引發經濟產生波動的主要因素是來自模型外部的技術沖擊,大量文獻發現🧜🏼♀️🤵🏿:技術沖擊下企業的設立與消亡在極大程度上可以解釋真實經濟波動的幅度。但在預期驅動商業周期(Expectation-Driven Business Cycles, EDBC)的研究領域內⛹️♀️,既有文獻卻僅證實了消息沖擊和一眾宏觀變量之間的聯動關系👼,而未深入探究此聯動的發生機製🚞,本文填補的正是這一空缺,即將企業數量變化這一傳導機製引入到由預期驅動的商業周期模型中去🧝。
文章首先檢驗了消費者和企業對未來經濟狀況的預期對新設立企業的數量變動的解釋程度✣,隨後,文章進一步檢驗了企業進入與核心宏觀經濟變量之間的相互作用及各自對信息沖擊的響應,從而闡述了企業數量的動態調整(Firm Dynamics)在信息沖擊向經濟周期傳遞過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在理論模型的構建上,本文在動態隨機一般均衡(Dynamic Stochastic General Equilibrium)的框架下給出了兩個重要假設🧑🏽🦳:一是,企業在進入市場時需要支付一個固定的經營成本;二是💆,新進入市場的企業越多🤳📂,新進企業的存活的概率越低。固定的經營成本確保了勞動力需求曲線是向上傾斜的,從而保證了企業與核心宏觀經濟變量在應對信息沖擊時能夠同向變動。但是,固定的經營成本並不能確保核心宏觀經濟變量在面對信息沖擊時能夠同時發生正向變動。為此📢,作者們給出了新進廠商存活率下降的假設,這一假設使得😡👏🏼:當“好消息”出現時,為抓住在“好消息”實現所帶來的正面影響,企業將在“好消息”出現時就進入市場,經濟也將因此開始進入繁榮階段🧘。此外👎🏽,作者們進一步將單一部門模型拓展至包含消費品行業和投資品行業的兩部門模型👱,結果表明:只有在消費和勞動力供給的財富效應(Wealth Effect)足夠小時,兩部門模型經濟體的宏觀指標在面對信息沖擊時才能正向聯動💧。
在實證研究方面🦁,作者首先構建了一個三變量的向量自回歸(Vector Auto-Regression, VAR)模型,這三個變量分別是:Good-News指數🙌🏿,長期實際GDP和Net Firm Entry。方差分析的結果表明💂🏻:當以Good-News指數來衡量信息沖擊時,信息沖擊能夠解釋70%的GDP變動和45%的Net Firm Entry變動。接下來🈁,作者們利用消費者情緒和CEO情緒分別作為信息沖擊的替代變量納入該三變量VAR模型,並得出了類似的結果。在穩健性檢驗中,文章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一是,檢驗了信息沖擊對其他核心宏觀經濟變量(如消費、工作時長和股票價格)的沖擊和相應;二是以新企業凈增指數作為Firm Dynamics的代理變量對計量模型進行了重新檢驗🫁,並排除了Firm Dynamics原數據可得性不足對實證結果的影響;三是,將全要素生產力(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納入到了上述的VAR模型中🚨,構建了一個Four-Period Lagged-Variable體系,研究表明:當市場釋放出未來TFP會提升的有利消息時👨🏼🍳📔,廠商便會增加產出,並導致更多的廠商進入市場。綜上所述,Firm Dynamics在信息沖擊向經濟周期傳遞的過程中🧎🏻♀️,扮演的是“中介”或渠道的角色,信息沖擊與技術沖擊都是造成經濟周期變動的重要因素。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完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