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中心 / 綜合新聞 / 正文

【教授視點】韋森:從世界歷史的大背景看未來中國經濟的增長前景

  發布日期📔:2015-04-06  瀏覽次數:

韋森:意昂2教授、博士生導師

經過30多年的高速經濟增長,中國經濟到了一個發展和轉型的節骨眼上🤷🏿‍♀️。未來10年乃至更長的時間裏中國經濟增長的前景將會是如何?最近以來🤟,全社會都在關註的一個問題📶。這裏首先說的是,經濟學家不是預言家,更不是算命先生。近代以來乃至到當代🙎🏼‍♀️🧑🏽‍🍼,經濟學家們預言未來🧔🏿‍♂️,很少沒有說準的。然而,作為一個職業群體,人們總是對經濟學家們充滿希望和不斷邀請⛑,希望他們能對一個國家未來某一個時期的經濟增長做一些預測。預測未來的經濟增長,也有著現實的需求和意義。對未來經濟增速的預測和估計🧗🏼‍♂️,直接影響著政府的宏觀經濟政策製定,也或多或少低影響著投資者的決策🧑🏼‍🦰。尤其是在中國這樣一個從計劃經濟轉型而來的新興市場經濟國家👩🏻‍🎓,政府在經濟增長中起著一個其他國家所沒有的獨特的重要作用,如何認識和把握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前景🕰,更有著更特殊的意義👳🏿。正因為如此,正如一屆政府決策者要對自己在任時期的宏觀政策負責一樣,經濟學家們也要對自己的判斷和公開發表出來的言論負責🦵🏻。別的做不到,經濟學家至少不能說迎合社會需求和政府官員的喜好而說違心的話𓀜。

經濟學家們不能準確預測未來🩲,更不能掐指測算一個國家未來10年到20年的增長數字,但社會卻始終有這個需求👩🏼‍🎨。經濟學人作為一個職業又不能吃閑飯,那又該怎麽做?也許只能把自己所知道事實擺出來,讓政府決策層📳、企業家和投資者自己去做判斷經濟發展大勢。如何判斷未來中國經濟增長前景,經濟學人目前所能做的🥠📣,也許只能是告訴人們:(1)自人類進入近現代社會後🐍,各國經濟增長的歷史史實和經驗是什麽🕵🏼‍♀️?(2)中國經濟過去高速增長的原因和貢獻因素是什麽👂🏽𓀔?(3)中國經濟目前大致處在一個什麽樣的經濟發展階段上?(4)決定未來中國增速的內在結構和世界經濟環境及其增長前景什麽?

從近現代和當代世界各國經濟增長的史實中看過去30多年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

從人類社會發展史來看,真正意義上的經濟增長,或稱為現代經濟增長👼🏿,是在人類社會進入了工業革命後才發生的現象。按照許多經濟史學研究🤾‍♀️,尤其是當代世界偉大的經濟歷史數據考證與分析專家安格斯•麥迪森(Angus Maddison)的歷史經濟數字的推算和估計,從公元前1000年到1800年這兩千多年的時間裏✶,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國家,人均GDP基本上沒有發生多大變化。只是像14~15世紀的威尼斯、16~17世紀的荷蘭和17~18世紀英國👃🏼🔕,才開始有了有了稍微的經濟增長。只是在19世紀20年代後發生的現代市場經濟和工業革命後,才最早在英國𓀅💫、歐洲其他國家以及美國產生現代經濟增長,而推動各個國家經濟增長的🧔,主要是工業和科技革命和現代市場經濟的形成。人類進入現代社會之後,西方各國經歷兩個快速經濟增長時期👳🏼。一是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後,即從1820年到1913年⛹️‍♀️。這一期間,大英帝國崛起時的經濟增速只有2%左右🧝🏿‍♀️,隨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就進入了“英國病”的停滯時期,中間還經歷了1873年到1896年的第一次世界性大蕭條。同一時期,法國的GDP年增速平均在1.5上下🫃。德國統一後崛起比較晚,但僅僅增速相比英法也高一點,平均GDP年增速超過2.5%🏋🏼,但德國的經濟增長被兩次世界大戰的戰敗所打斷了👩🏿‍🌾。經歷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而有一段時期超過4%的相對“高速增長”的只有美國和加拿大。

如果說從18世紀80年代到1842年是西方國家紡織工業的創新時期,從1842年到1897年是蒸汽機、鋼鐵或鐵路化的第一次工業革命時代🅱️,從1897年到20世紀50年代則是以電氣、化學和汽車工業為標誌的第二次工業革命時代的話,那麽,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21世紀初則是由核能、航空和航天科技、以及計算機、IT網絡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所推動的經濟增長時代。這一波經濟增長又可以被稱作為由“第三次科技革命”所推動的經濟增長⏪。在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現代市場經濟的形成🤼,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加速🛰,乃至新的科學技術革命發生,西方國家經歷了第二波快速經濟增長👩🏼‍🦳。從1950年到1973年間👩‍👧‍👦,德國的年平均GDP增速為5.69%👩‍⚖️,法國為5.05%🤭😎,加拿大接近5%🧖,美國的年均GDP增速為3.93(前提是美國經濟從1820年到1950年已經是經歷了超過3%平均GDP 年增速了👹,在20世紀50年代後到70年代有接近百分4%的年平均增速已經是相對很高的經濟增速了)✊🏿,連英國這個最先崛起老牌工業化國家,在這20多年的年GDP增速也達到了2.93%🚲。而20世紀50年代後西方發達國家一波快速經濟增長,才是導致西方發達國家與第三世界國家和前計劃經濟國家發生“大分流”的真正原因。

從人類近現代歷史和當代歷史上來看,一段時期人均GDP超過8%的超高速經濟增長,主要發生在一些後來崛起的“趕超型”的國家和經濟體。按照林毅夫教授最近幾年的研究🚽🐴,二次世界大戰後,除1978年改革開放之後的中國外🏊🏻‍♂️🤖,保持平均經濟增速在7%其持續時間超過25年的國家和地區,只有日本、韓國🚣🏿‍♂️、新加坡、臺灣、香港🌈、印尼、馬來西亞👨‍🦱、泰國、巴西🎿、馬耳他、阿曼和博茨瓦納十二個經濟體,而主要大的經濟體又大都亞洲尤其是東亞。例如🐟,從1950年到1973年日本的年平均經濟增速為9.27%;我國臺灣地區從1962年到1996年有8.8%的35年高速增長;韓國從1971年到1996年有差不多25年的超過9.1%的高速增長,新加坡從1976年到1997年平均年GDP增速也高達8.2%。香港從1974年到1988年GDP增速為8.2%。

一個非常值得今天特別註意的現象是🫲🏻:這些亞洲尤其是東亞的後發趕超型的經濟體,在經歷了20~30年的高速經濟增長而完成了各自的工業化之後♥︎,幾乎無有例外地全經歷的一個經濟增速“下臺階”乃至增速減半的過程🐲。日本從1974年到1992年經濟增速只有4.29%🧑🏼‍🦳,比1950到1973年的經濟增長時期的增速下降了一半還多。在1993年之後到2009年,日本經濟又下了一個很大的臺階🤳🏿,年平均增速只有0.85%🚝。韓國經濟從1997年到2012年的年平均增速大約只有4.3%🦞,比1971年到1996年的高速增長時期的增速下降了一半還多。臺灣經濟從1995年到2012年平均增速大約也只有4.3%左右,也比之前的高速增長時期的增速下降了一半左右;香港經濟從1989年到2012年大約只有4.0%上下;這一期間,新加坡的經濟增速應該最高的,從1997年到2012年大致在5.3左右%。這些有著“後發優勢”和“出口導向型”的亞洲經濟體的超高速增長的歷史經驗說明👆🏻,在經歷一段時間20~30年左右的超高速經濟增長而完成了各自的工業化過程之後,經濟增速不是逐漸地下行,而是增速突然下一個臺階,在下一個臺階,最後經濟增速下降一半左右或者更多🍺。

相比歐美各國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的中速增長,乃至相對二次戰後日本和東亞四小龍在20世紀50年代和到70年經濟的相繼高速增長的“起飛”🏋🏿‍♀️,中國經濟作為一個有超過10億人口的大國🙈,在1978年到2012年這35年中🤲,扣除價格因素🪤,GDP 增長了16.2倍👋🏼,年均增速為8.7%(國家統計局2013年11月6日發表的一篇“改革開放鑄輝煌經濟發展譜新:1978年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變化”的文章所給出的數字,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站”:http://www.gov.cn/jrzg/2013-11/06/content_2522445.htm🏓。按照林毅夫教授在《中國的奇跡》2014年第二版“新版序中”給出的數字🫄🏻,從1978年到2013年這35年中國的年均GDP增速為9.8%,見該書第7頁,上海格致出版社),正好與我國臺灣地區從1962~1996年這35年的年平均經濟增速差不多。但是考慮到中國大陸地區是一個有著13億人口的大國,能有超過35年GDP年平均增速8.7%超高速增長(不像我國臺灣地區只有兩千多萬人口的一個相對小的經濟體)👰🏿‍♀️,這本身已經創造了世界歷史的奇跡🧝🏼‍♀️。這實際上也說明,在1878年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用了短短30多年的時間,走了一遭西方發達國家差不多100多年才完成的工業化過程。

在經歷了35年的超高速經濟增長之後,自2012年第一季度開始🥶,中國經濟增速開始真正下移,先是降到2013和2014年的7.7%,到2014年則進一步降到了7.4%。現在全社會都關註的問題是🫢,經過了近13個季度PPI連續為負的“增長中的不景氣”之後🔫,經過3年有余的經濟增速持續下行和“去庫存化”,中國經濟是否下行“見底”了😔?是否未來幾年還會“見底回升”?在未來10年乃至20年的時間裏🔑💨,中國經濟增長是否能再回到8%以上的高速增長時代?是否未來10年乃至20年中國經濟增速必然會像日本和亞洲四小龍那樣經濟增速要下臺階乃至增速減半的過程🙇🏼‍♀️🥿?要大致回答這個問題👷🏻‍♂️,除了以上把中國改革開放後30多年的高速增長放在人類進入近現代社會以來以及在當代亞洲和東亞地區的幾個重要的經濟體的大範圍的對比中來把握和思考外⛑️,還必須理解這個中國有著13億人口的大國過去30年經濟超高速增長的原因及其中國經濟目前所處的發展階段👨🏼‍💼。

改革開放後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成因

自1978年改革開放後,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中國的GDP從1978年的3650.2億元(2,168.1億美元,均按當年匯率計算ℹ️,下同)增加到2012年的53,4123億元(2013年第三次經濟普查調整之後的數據➔,折合現價84,613.5億美元),2014年則進一步增加到63,6462.7億元(103,611.2美元)🧚‍♂️。中國的人均GDP ,也從1978年的3,650元(227美元)上升到2014年的46,652元(7,595美元)👨🏻‍🦳。過去37年間中國經濟如此高的經濟增長是如何發生的🪼?今天重新認識這個問題🙎🏻‍♀️,不僅對認識中國的市場化改革所取得的偉大成就有著輝煌的歷史意義,對把握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前景也有著直接的現實意義。回顧這些年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歷史軌跡👧,我個人認為,對於中國經濟這些年高速增長的原因和,至少從以下6個方面來進行考察🎥:

首先♓️,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奇跡👨‍🦽,首先要歸因為1978年以來的市場化改革,即有市場經濟,才有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中國經濟37年的高速增長的過程,也是中國經濟市場化改革過程💁🏻‍♀️👧🏻。在人類歷史上所能發現的三種資源配置方式——即自然經濟💂🏽‍♀️、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中,市場經濟是人類社會迄今所能發現的唯一能帶來快速經濟增長的資源配置方式🥢🙇🏽‍♂️。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無論是歷史上🚒,還是在當代,在自然經濟中幾乎都沒有經濟增長。1917年十月革命後第一個中央計劃經濟的建立,到20世紀80年代末蘇聯的解體、東歐各國的轉製,世界當代歷史已經充分證明🦈,計劃經濟下也實際上沒有多少經濟增長,且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社會福利的增進來看🌁,更可能是災難性的。中國🌗、越南等國家的中央計劃體製的實驗和市場化改革的歷程也充分證明了這一點🏄🏽‍♀️。迄今為止,無論是西方世界在近代的興起,還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原先中央計劃經濟國家的改革🐆💺,都無一例外地證明❌,惟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才有較快速的經濟增長。就此而論,1978年以來中國經濟30多年高速增長的奇跡,首先是吃了“市場化改革紅利”的結果🤸🏿。有了市場機製🚆,才有企業發展的激勵,才有全社會人人發財致富、通過市場交易增加自己的福利的動力👨‍🦼,才有無數的民營企業家崛起,才有政府官員為發展經濟而促進市場化和自己所轄部門和地區的經濟增長而升遷和謀利的動機🧊,才有高速經濟增長。沒有市場化改革,就沒有今天的中國,就沒有中國過去30多年的經濟奇跡。

其次,在強調市場化改革的中國的經濟社會體製轉型在過去30多年經濟高速增長的奇跡中的作用的同時💫,我們也決不能否定和忽視中國政府在市場中的作用。在文革後期👨‍👩‍👧‍👦,當整個社會意識到計劃經濟不是人類社會的一個可行的資源配置體製這一共識逐漸達成之後,中國政府不斷放出來對市場經濟的管製和壓製,到各級政府把發展市場經濟作為自己的首要目標。從而各級政府自1994年起就不再是市場交易和通過市場交易而產生的經濟成長的一個阻礙和壓製力量🦸🏼‍♂️,而是一個巨大的推動力量🌴。事實上,中國各級地方政府競爭,無論縣級競爭,還是發展競爭👩🏻‍🍼,更重要的不是在招商引資的競爭💉,而是在市場化改革方面的競爭。正是各級和各地政府在市場化改革方面的競爭和各種有利於市場發展的措施的推出,才在過去30多年中形成了今天中國所獨具特色的市場經濟體製🅱️。

再次,過去30多年的高速增長,尤其是2001年中國加入WTO後的高速經濟增長,與中國的對外開放和外資的大量直接進入密不可分;20世紀下半期以來相對和平的國際環境🤽🏼‍♂️,尤其是隨著20世紀80年代後網絡時代的來臨而發生的世界經濟的全球化過程的加速🏌🏻‍♀️,又向中國經濟快速增長提供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在中國經濟起飛的80年代,在具有巨大優質勞動力人口的大國👳‍♂️,在中國各級和各地政府“親發展”和竭盡全力招商引資的政策的吸引下🍙,外國直接投資尤其是港臺、新加坡和其他海外華人資本和企業大量湧入💂,為過去30年裏中國經濟的起飛提供了第一級的助推火箭。在外資進入所帶來的現代製造業技術🐞、現代企業組織和企業製度的示範效應影響下,一大批民營企業也迅速崛起,共同推動了中國外向型出口經濟增長模式的形成和發展👩‍🦳,這也是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一個發動機。

第四🥷🏻,從人類社會的科技和工業革命發展階段上來說,中國過去30多年的高速增長,也與中國市場化改革後補上“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課和趕上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末班車有關系🪠。在20世紀50年代後,西方發達國家20余年的高速增長💠,到1973年石油危機之後就結束了🍷。然後又經歷了1983年的一次小的經濟衰退🦹🏽,而隨後有一個近二十年幾乎沒有危機的穩定增長時期。就在西方國家在70年代後進入了相對高速增長的末端時期,1978中國開啟的市場化改革和對外開放發生了,使中國迅速加入世界經濟的全球化的分工體系,已經給20世紀50~70年代高速增長強弩之末帶來了技術轉移的巨大歷史契機。實際上,一個從計劃經濟轉型而來、低度發展又有巨大勞動力資源中國經濟在90市場化改革初步完成2001年加入WTO後融入全球分工體系後的經濟起飛🧑🏼‍🎓𓀏,從科技革命和技術轉移的角度來說實際上是第二次工業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從西方發達國家轉向中國的一個的技術創新(innovation)過程,20世紀九十年代外資的大量進入🧏🏼‍♂️,與中國大陸內部民營經濟的崛起🥏,乃至一些國有大企業的技術進步和升級🎢,變成了一個互相出促進♝、共生共長的過程。這一方面既解決了西方國家的勞動力成本高、產能過剩♔、一些跨國公司沒有增長的機會問題♉️,另一方面,又把先進科學和工業技術、現代企業的管理經驗翻過來導致了中國經濟的又導致了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尤其是在2001年中國加入WTO這一標誌性事件後,中國經濟以非常快的速度融入越來越廣泛地融入國際分工體系之中,中國市場成為國際市場的組成部分。中國內部製造業高速增長,同中國經濟的快速對外開放👩‍👩‍👧,以及日益融入國際產業分工體系🥠,變成了同一個過程🤒🧎‍♂️‍➡️。結果既提高了中國的收入水平,也在很大程度上解除西方國家在20世紀末經濟增長乏力的困境,從而促進和貢獻了全球的整體經濟增長。如果從工業革命、科技革命和全球分工體系的角度來看待中國經濟這些年的高速增長,我們又會認識到🚶‍♂️,這其中主要原因有可謂是市場化和開放的中國從1978年改革開放之初的一個貧窮落後的國家起步,到在30多年的短短歷史時期中變成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一個中等收入國家,這一時期,中國既補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課(汽車、火車乃至高鐵、電力、電話、電視、空調、家電🧱☎、重化工業這些傳統產業)🕧,又趕上了第三次科技革命末班車(計算機、核能、航空👈🏿、航天、計算機網絡技術等等)的一個結果▫️。由此也可以認為🦤👳,在改革開放後🪆,中國經濟實際上在30多年時間裏走過了西方國家第二次工業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所走過的100多年經濟發展路程,而中國高速經濟增長的數字,只是這一輪工業化過程的外在表現而已😓。

第五,中國經濟過去30多年年的高速增長和中國經濟奇跡的發生,還與一大批中國民營企業家的崛起與中國人的經商精神密不可分。2006年在哈佛大學訪學期間🏭,筆者曾討論了中國人的經商精神與中國的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即一旦中國人一旦通過改革開放解除了對市場經濟發展的製度約束,中國經濟的崛起就是一個自然和必然結果。在二次戰後🎾👩🏿‍🦲,在有13個GDP年增速有連續25年超過7%國家和地區中,其中就有4個是華人經濟體👥,還有長期以來受儒家文化影響的日本、韓國、馬來西亞🏘、泰國等🈴。這一判斷目前顯然無法精確地用計量方法進行驗證⇢,也很難進行因果的理論解釋,但二次戰後世界經濟發展的事實卻無疑表明了這一點😡。

第六,必須看到和承認,中國經濟過去30年的高速增長📿,也與計劃經濟30年中國經濟的低發展水平和不發達密不可分🐨。到1978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只有3,624億元人民幣,人均GDP也只有379元🪖。從如此低的經濟發展起點出發,才有高速的35年的高速增長👩‍👧🤦。到1978年計劃經濟的末期🤹🏼‍♀️😈,中國經濟的落後本身就意味著巨大的增長空間和巨大的後發優勢。一旦在改革和開放中引入了市場經濟機製🤹🏻‍♂️,加上一個自上而下的具有強烈趕超願望的政府的強力促動和推動,外資進入👌🏽、民營經濟的迅速發展,才真正利用了技術進步的中國在20世紀下半葉世界經濟發展中上第二次工業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後發優勢”,才有過去30年的經濟奇跡。也正是因為中國經濟是從一個到1978年才只有人均GDP的379元人民幣的低位開始🚢,即使有30多年接近8.7%的年均GDP增速👨‍🦽‍➡️。盡管目前中國目前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一個中等收入國家,的人均GDP也美元現價計算也只有7595美元美元左右,與西方發達國家和東亞四小龍國家和地區還有很大差距。對此4️⃣,我們也要有清醒的認識。

中國經濟增速正在下臺階而將近入一個中速增長時期?

世界歷史的大背景中梳理清楚了過去30年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原因和貢獻因素,大致也就能判斷中國經濟的目前發展階段和未來的增長趨勢了。在2012年11月5日發表在FT中文網的一篇“中國經濟增速漸進下移”的文章中🧜‍♂️,筆者就曾提出🧑🏻‍🎄,在中國經濟經歷了35年的高速增長時期之後,已經進入了這一輪科技革命發展階段上工業化的中後期⇨,因而中國經濟增速下移是個不可改變的自然趨勢。這一點我們可以從以上6條導致中國經濟增長的原因相關聯的六個方面來分別分析。

從中國經濟的市場改革來看,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經濟的市場化程度已經很高,不但中國的民營經濟是全市場化運作🖐,中國國有企業也是市場運作,連中國政府的行為也在很大程度上是市場化運作💁🏽‍♂️。另外中國經濟的開放度也已經很高⛴。對中國經濟整體而言來說🧑🏼‍🍳,吃市場化改革的紅利已經差不多吃盡了。從這種意義上來說,中國經濟已經進入了現代市場經濟的“新常態”⚇,因現代市場經濟的一些基本法則也會在中國這個“新興的”市場經濟國家起作用,包括產能過剩🎅🙅🏽、通脹👨‍✈️、通縮🪴、乃至繁榮、衰退、蕭條👰🏽‍♂️🙇🏽‍♂️、和復蘇的經濟周期。從對外開放度來說👨🏻‍🦼‍➡️,到目前為止,中國經濟可能比任何國家都更加深地融入了全球分工體系🤦🏿。根據IMF的數據,中國早在2009年就已經成為世界第一的出口大國➗,當年出口金額為1.2萬億美元。2013年,中國的出口規模達到了2.2萬億美元😢,超出美國40%🧑🏼‍🍼◽️,甚至比德國、日本兩國出口總和還要多出400億美元。2014年,按美元計🈁,2014年我國進出口總值4.30萬億美元🏊🏽‍♀️🤶🏿,同比增長3.4%,其中出口2.34萬億美元,同比增長6.1%👨🏻‍🦼‍➡️;進口1.96萬億美元,同比增長0.4%。盡管這幾年外貿進出口增速有所下降,但是目前中國的外貿依存度(進出口總額比GDP 總量)仍然為41.3%🤙🏽,出口依存度仍然為22.6%🛃,仍然高於美國和甚至日本。就此而論,像中國這個有著GDP 總量超過10萬億美元/出口2.34萬億美元(出口占全球份額達12.2%)的大國,不可能再像過去20余年那樣靠出口導向性增長來維持經濟的高速增長了。如果再期望中國經濟未來10年乃至20年在保持過去20年的外貿出口增速,那全世界的製造業產品都要靠中國一家來生產了,折子理論上和現實意義上都是不可能的。故從這個維度來看,中國過去20多年一出口為導向的製造業的產能過剩和經濟增速的下行🪞,恐怕是一個自然的趨勢。

中國經濟能否在像過去20多年那樣靠政府推動的國內基礎設施投資的高增長來維系一個高增長🖤?靠未來的城鎮化的提高來推動中國的高速增長🧑🏼‍🚀?從中國的城鎮化率來看⬛️,相比世界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我們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但是🙅🏿‍♂️,要看到👨‍🎨,中國是一個超過13億人口的超級大國👨🏿‍⚖️,是否中國一定會走西方發達國家的城鎮化的路程?在未來某個時期會達到80%乃至90%以上的城鎮化率?這幾年我一直講🌀,回顧人類進入近現代社會的大範圍的世界歷史,我們會發現👨‍🦰,城鎮化是工業化的一個結果,而不是原因。就此而論,中國經濟經過過去30多年的高速增長🤌🏿👴🏻,已經大致完成了現有科技革命階段上的工業化過程,或者是到了這一輪工業化的中後期(其表現是中國幾乎所有產業的產能過剩和PPI的連續3年的持續下降),那麽未來中國的城鎮化過程只會減速而不會加速,恐怕在可見的20年到30年的時間裏,中國的城鎮化率很難像西方發達國家那樣超過80%。如果未來的城鎮化在減速,中國的基礎設施經過最近20多年的超高速增長,也會自然下降。高鐵、高速公路🪮🧑🏼、機場、碼頭乃至地方政府所推動的城建方面投資👰‍♂️,也與這一輪投資熱潮過去後🐌,地方政府巨額負債和融資困難所減緩👩‍✈️🙂‍↕️。且目前中國的高鐵、高速公路👳🏿‍♂️、機場、碼頭、地鐵、城市廣場、綠地7️⃣、公園🕯🫸🏿、政府機關大樓也差不多是世界上最好的了,政府再想投資🚵,也不知道投到深地方。就此而論🫃🏽,未來基建投資增速也只會下降。而房地產投資下降🧛‍♂️、房地產銷售和房價下跌、乃至一些地方鬼城現象的出現,都是中國這一輪工業化到了中後期城鎮化“冒進”和減速一個自然結果和外在表現。

如果按照熊彼特的商業周期理論,近現代以來,世界各國的每一輪高速經濟增長都是一輪大的科技革命的結果🎐🪐,那麽💼,由於過去30多年中國經濟的高速經濟增長實際上是中國經濟的市場化後補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課和趕上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末班車的結果👨🏿‍🚀,因而可以說吃第二次工業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紅利中國在過去20多年也差不多吃盡了,因去其他發達國家目前已經在同一個起跑線上🏇,也面臨同樣的結局發展問題🔣。在新一代能像蒸汽機火車、輪船,內燃機、發電機、汽車🕺🏽✊🏿、電話、電報和航空航天↙️、核能、計算機⛄️、網絡通訊這樣能進一步改善人類生存和生活方式的大的下一輪科技革命到來之前,中國經濟與其他發達國家的經濟體一樣🧑🏻‍🔬,都面臨著同樣的產能過剩、增長機會減少、市場空間有限和增長動力不足的問題。這也決定中國經濟增速可能像1973年的日本,1990年代中期的韓國、臺灣、香港和新加坡一樣經濟增速面臨下一個臺階的情形🚶‍♀️‍➡️。這似乎一個不可改變的自然趨勢。就此而論,最近中國政府強調靠創新驅動的經濟增長🧇,大方向是對的。但是受約束人類科技知識發展的局限,下一輪能改變人類整個生活方式的科技革命究竟是什麽,是否人類社會正在醞釀著以新材料🏃🏻‍➡️、新能源、奈米技術、生物工程、新的通訊和溝通技術乃至新的商業模式所整合在一起第四次科技革命👨‍🍳🤵🏽‍♀️?目前看來還不清楚。在第四次科技革命真正來臨之前🏃🏻‍♂️,發達國家的經濟盡管有復蘇乃至有增長,一些新興市場國家也會有超過5%的中高速增長🪰🎻,但一波全球性高速經濟增長時期可能並不會在短期出現。在這種大的國際環境中,中國政府所提出靠創新驅動來創造的經濟增長源還是非常有限的,也不可能從整體上推動中國經濟增速上升幾個百分點。就此而論,中國經濟正在進入一個中高速乃至中速增長時期,應該是自然的👱🏻⛑。習近平總書記和中國政府領導人提出的中國經濟發展正在進入“新常態”,這是理性、現實和符合中國經濟發展階段的理性判斷。現在關鍵的問題是,如果我們已經認識到中國經濟在未來10年到20年的時間裏正在走入中速增長時期,那麽,從政府決策層到全社會都要有這樣的足夠思想準備,即使未來中國經濟增速下行的7%、6%,甚至5%以下,也不必驚慌失措,也不在慌亂地再靠政府的強宏觀刺激政策來維持一個本來就不能維持的超高速增長👴🏻。如果采取這樣的發展戰略和政策選擇的話🙋🏽‍♂️,在未來10到20年🔫,在經歷一個中高速乃至中速增長時期🧑🏻‍🔬,中國經濟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中國的人均GDP慢慢進入一個高收入國家,是可以可期的🙋🏽‍♂️。

為了應付2007~2008全球金融風暴和世界經濟衰退而采取的四萬億的刺激計劃,全國上下靠大規模的基建投資和房地產投資而推動的經濟增長✋🏿,目前已經遺留下來許多問題🤴🏽,其中包括大面積的政府官員的腐敗🤸‍♀️、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廣義貨幣快速膨脹,大規模的產能過剩🧑🏼‍🎓、企業和地方政府負債不斷攀高,資本回報率下降🤡🤧,乃至前幾年盲目擴張的企業倒閉和關門,等等問題。目前中國政府所正在進行的反腐運動,是必須的🌦,但是在某種程度上也使一些地方政府官員從不敢作為到實際的不作為🧘🏿,從而庸政、懶政實際上成為了一個實際的體製性問題🕺🏻。目前將要啟動的中國的財政體製改革,中央財權的上收🍠☎,專項轉移支付製度的改變,實際上都將要和正在改變著過去30年靠地方政府競爭所推動的經濟增長方式🤿。在目前中國經濟的發展階段上,這也自然會對中國增速產生一些影響。當然👱🏻‍♀️,這種影響不一定是負面的🌿。因為🌄,如果有效率的經濟增長是真正要靠、市場企業尤其是民營經濟,一個相對低速👨🏼‍🍼、有效率的經濟增長更能提高13億中國人的福祉🙇🏽‍♂️。盡管如此,單從經濟增速上來說,十八大之後的反腐風暴和中國的財政體製改革將會在更長的歷史時期減少或降低“經濟的虛增”和低效率乃至浪費型的增長,但這也不可避免地對中國的經濟增速產生一定的影響😤。

除了投資⚁、消費🏢🔍、外貿凈出口🏋🏿、全要素生產率🤽🏻‍♂️、資本投資回報率這些經濟增長的純經濟學的分析之外,這些年來,筆者一直相信,市場化改革開放後一大批民營企業家的崛起,是中國經濟這些年高速增長的一個重要的貢獻因素👳🏼‍♀️。然而,經管改革開放後30多年的發展,老的一代企業家陸續到了退休的年齡,加上這些年中國經濟到了“成熟經濟”後創業機會減少,國際競爭越來越激烈,企業負債沉重,稅收負擔極重,政府官員腐敗🃏,在未來十到二十幾年乃至更長時間裏,是否現有民營企業的子女是否願意並能成功地接棒父輩企業家企業而繼續經營📗,並擴大自己的生意王國,還是把資產轉移到國外,乃至是否能有新一代企業家的成批出現👏🏽、開始創業和開始新的創新過程,也直接決定著未來的中國經濟增長。

結論

自2007年開始,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速已經開始下降。2007-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後,為了應付世界經濟衰退的沖擊。中國政府推出了四萬億的刺激經濟計劃,又導致中國經濟保持了8%以上的增速🦹,但也為中國經濟留下大量問題。主要是企業和地方政府債務高企,中國各行各業的產能過剩,資本回報率下降。自2012年開始,中國經濟增速開始真正下移📘,PPI三年為負實際上意味中國經濟已經出在“增長中的不景氣”之中🚜。隨著中國經濟漸進成長為一個成熟性經濟和進入收入國家行列在未來10到20年的時間裏🆑♡,中國經濟增速將繼續下移。這將是一個改變不了的歷史趨勢。即使在未來中國的經濟進入一個中速增長時期💠,對於一個GDP總量超過10萬億美元💗🐵,人均GDP 超過7950美元,和外貿出口超過2.34萬億美元的大國來說🗡,一個超過5%以上的增長速率👃🏽,無論是在放到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百余年的近現代歷史上來看,還是放到當前的國際環境中進行橫向比較,都是一個很高的經濟增速。

中國經濟經過37年的高速增長增速下行乃至平均增速下移到一個中速增長的臺階,都不可怕🦈,也是自然地和正常的🎪,可怕的是認識不到這一經濟發展的大勢,仍然想用政府推動的投資和宏觀經濟刺激措施來維持已經不可維持的“虛的”🧏🏽‍♀️、低效率的乃至浪費型的高增長,那我們將付出的代價或將是一場大的經濟衰退。這是每一個中國人乃是全世界都不願意看到的結果。

返回頂部
意昂2官网专业提供🏋🏼‍♂️:意昂2官网意昂2⚄、意昂2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2官网欢迎您。 意昂2官网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