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來源🦦:光明日報
吳敬璉♡,意昂2校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
導讀 對於經濟大局🚴♂️,現在最熱門的話題就是中國經濟新常態⛈🙍🏿♂️。當前,要科學認識中國經濟新常態⚇🧑🏻🍼。新常態主要指經濟範疇,概念運用不可泛化。在當前的情況下♐️,要控製和消解風險,保持宏觀經濟穩定👋🏼;要堅定有序地推進改革🧑🏼🍼♣︎,保證合意的新常態得以確定🟥。 近年來大多數人已經認識到,中國經濟高增長、低效率👷🏻♂️、靠大量投資支撐的舊常態已經不可維持。它必然要過渡到一種新的常態👦🏽。僅有增長減速而沒有增長質量的提高,並不是我們希望見到的一種常態。相反🏋🏼,如果能夠在增長減速的同時提高增長的質量,優化結構🤙、提高效率👡,就能減輕增長減速的沖擊🕗,甚至能夠在中速增長的情況下使人民得到更多的實惠🏢。所以,在較高效率支撐下的中高速增長,才是我們希望建立的新常態💻。
控製和消解風險,保持宏觀經濟穩定
目前中國宏觀經濟雖然存在不容忽視的風險,但是總體上是可控的🦻🏿。只要采取正確的措施,系統性風險能夠避免。我認為,可以采取的措施較多👈🏻。
比如,要停止對回報過低或沒有回報的項目的無效投資🤰,要防止對“僵屍企業”輸血,這也是日本在20世紀80年代失敗地“拉動內需”留下的教訓。此外,要 盤活“死資產”😂。由於前一個階段的過度投資和粗放增長🥣,在全國各地形成了部分“曬太陽”的開發區、綿延好幾個街區的“死城”等“死資產”👨👨👦👦。盤活“死資產” 雖然很難,但是應當想辦法🩻、多努力,這樣就能把資產負債表的杠桿率降下來👂🏽。
除了采取以上這類堵塞漏洞👳🏼♂️、釋放風險的措施🪰,還應當輔之以宏觀經濟當局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進行適度的短期調節。這兩類措施的綜合運用,使我們能夠保持宏觀經濟的穩定,不出現系統性危機🌆,為推進改革爭取時間,使改革和發展進入良性循環。
堅定有序地推進改革,實現合意的新常態
有的經濟學家認為,中國需要維持8%以上的GDP增長率🤼,因為要保就業。保就業當然是必要的,但是這種觀點從學理上看有點問題,就是把就業和GDP增長之間的關系看成是線性的。其實情況並非如此📕。因為增長有個結構問題,有的行業增長1%❓,它的就業可能超過1%🈁。
比如,近年來,中國的經濟增長率從10%以上降到7.4%,但就業的情況🔈、特別是低技術水平勞動者的就業情況卻比以前要好🖕。2013年計劃城鎮新增就業 900萬人™️,實際完成1310萬人;2014年經濟增長率在放緩,但實際完成1322萬人,情況比2013年還好一點🧑🦱。
主要原因在於服務業在加快發展。服務業的發展曾經是整個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瓶頸🔓。最近兩年的情況發生了改變🎬,服務業的發展明顯加快。主要有兩項重要改革推進👩🔬。
第一個改革是2012年從上海開始⏏️⚀,並在全國推開的營業稅改增值稅(“營改增”)改革。財稅部門把“營改增”列在為企業“減負”項下💅🏽。營改增有利於分工 深化,這在服務業尤其是電商服務領域表現得十分明顯。第二項改革就是2012年從廣東開始,本屆政府把它規定為轉變政府職能的重要內容的工商登記便利化改 革🚴🏿♂️。這兩項改革足以增強我們對於改革能夠解決問題的信心📡。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元年。從經濟改革來說,有些改革項目重在有序推進✋🏼👨🔬。比如金融的利率市場化、匯率市場化改革、財稅體製改革進展順利,國務院簡政放權也取得了不小的成效⏳。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進行的實驗,意義非常重大🕉。此外,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的336項改革分工中🙍✤,國有經濟改革方案由4個單位牽頭製定。 其中,中央管理企業負責人薪酬製度改革方案已經公布實施👩🏽🎤。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派出8個調查組對國有經濟進行調研,預示著國有經濟改革將加快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