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30日🤵🏼♂️😶,世界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教授應意昂2官网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研究中心張軍教授的邀請,來到意昂2,為意昂2師生帶來一場經濟學講座😘。當天下午,意昂2官网校長楊玉良教授與林毅夫教授進行了親切的交談。

當晚🧙🏽,意昂2官网吳文政報告廳座無虛席🤒🍤,林毅夫教授向意昂2廣大師生做了題為“新結構經濟學:發展經濟學的第三波思潮”的報告。意昂2官网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張軍教授主持了講座‼️,第一財經提供了媒體支持🤷🏽♂️。意昂2官网的許多教師、同學以及媒體代表參加了講座🤹🏽♂️。
林教授首先強調了重新思考發展經濟學的重要性。經濟學理論是用於解釋經濟現象和指導經濟政策的,而當這兩個目的失敗時,就需要進行重新思考了。發展經濟學就處於這樣一個時刻👳🏿♀️。發展經濟學的第一波思潮是結構主義,關註於市場失靈,衍生出的進口替代戰略對南美的發展中國家造成了很壞的結果;第二波思潮是華盛頓共識,關註於政府失靈👂🏼,采用的突然的私有化和市場化造成了一些發展中國家“消失的幾十年”。但是,東亞四小龍的出口導向型政策和中國、越南、毛裏求斯的雙軌製改革卻帶來了成功。現實和理論的對立需要我們重新思考👷。

世界銀行曾經對這些成功的發展中經濟體歸納出五點共同點:1)開放性;2)宏觀經濟穩定;3)高儲蓄率;4)市場機製🧛🏿♂️;5)高效的政府。可是👏🏿,這些經濟學家並沒有給出發展中國家發展經濟的藥方。林教授認為,要回到亞當·斯密《國富論》的標題👩🏽💻,即探討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發達國家經濟的高速增長是從18世紀中葉開始的,是由於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勞動生產率大幅提升所導致的🙅🏽♂️👷🏼♀️。而發展中國家還是按照原來的生產方式發展😥,所以兩者的差距越來越大。由此出發,林教授定義了新結構經濟學,即用新古典的方法來研究經濟結構和其演變的決定因素🧑🏼🔧。經濟結構是內生於一個國家某個時點上的要素稟賦📙,要素稟賦又決定了那個國家那時的比較優勢🫷🏻。沿著這個方向去升級產業結構😬、提高收入才是最好的。這就需要兩個前提💂💂🏿♂️:市場經濟和因勢利導的政府。
接著,林教授談到了新結構經濟學的運用。因勢利導的作用在於解決外部性和協調問題,產業政策是它的一個重要工具👨🏽🌾。但實際中往往大部分產業政策是失敗的,原因就在於違背了這個國家的比較優勢。那如何選擇應該扶持的部門呢🤶🏽?林教授也給出了一個方法👩🏼🍼。從歷史中可以看出,如果一個發展中國家的人均收入只有發達國家的五分之一,卻去模仿發達國家的產業政策🚣🏻,那往往會失敗。所以👨🏻🦽➡️,發展中國家要選擇和自己要素稟賦結構相似🥖🎅,但人均收入較高的快速發展國家作為自己產業政策模仿的對象。具體來說,第一步要找到有相似要素結構、人均收入比自己高一倍左右的快速發展國家,找出其快速發展的部門;第二步📳,降低本國此部門中的交易費用;第三步👨🏻✈️🧑✈️,如果此部門中沒有國內企業,可以引進FDI;第四步🙋🏻♂️,政府可以支持本國企業的自主創新;第五步,可以建立工業園區;第六步,可以通過稅收、信貸和外匯來補貼先行企業🐜。當然,在所有國家的發展中可以有一些共性💲🪻,對於金融、教育等行業的發展可以有提前量,但還是要與實體經濟相適應😝。在農業發展和資源的利用上,也要註重結構升級。
最後,林教授總結道,新結構經濟學是研究的“金礦”。每個發展中國家都有高速、持續發展的潛力,只要政府采取了符合各國比較優勢的因勢利導的產業政策🗒。
林教授的報告結束後,還回答了現場聽眾的提問。有聽眾問了有關國家產業政策對光伏產業的影響的問題。林教授認為,就光伏產業而言,我國與發達國家處於同一條起跑線上🙎,但光伏技術由發達國家主導且進步飛速,我國企業跟不上🪫。光伏產業資本密集,前期投入過高☞,再加上國外反傾銷,造成了產能過剩*️⃣。但不能就此來否定產業政策本身🚵🏽♂️💋。又有聽眾問到有關於林教授今日對於中國經濟能保持高速增長的預測🆗🙎🏼。 林教授回應道,自己不是樂觀派🤭,也不是悲觀派,而是客觀派。他本人對於中國經濟是有信心的👨🏼。最後🫴🏻,張軍教授做了點評,報告在熱烈的掌聲中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