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澎湃新聞|圖片來源於網絡
目前,中國疫情已經得到有效控製,但是國外疫情卻越來越嚴重。
大家都看到,疫情引起世界金融市場震蕩,也給實體經濟帶來一些風險。
從宏觀經濟角度,要靠行業🚅、秩序以及產業鏈上的好表現來促進經濟發展。微觀上,要讓企業能夠盡快恢復生產。只有生產要素順暢流通起來👩🏼🎨,經濟才能正常發展。然而,當下疫情全球蔓延🏍,人、物資🕟⛸、資本要素流動,以及受全球產業鏈都受到了影響👩🦳。
應對疫情,我國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復工復產⭕️,有大量的短期資金支持🧑🏻🎓。需要註意的是🧘🏻♀️,短期政策也要有合理的方向🧑🏻🦲,否則又會加重既有的一些不合理的要素配置格局。
新冠疫情對我國第一季度的經濟帶來了巨大沖擊🧓🏻💂🏼♂️,醫療衛生行業首當其沖、消費服務業企業產出下降、製造業產出下降,投資和外貿也都受到了影響✊。同時,我們也看到,數字經濟和物流行業在疫情防控中的擔當,這是一些積極影響⭐️。疫情暴露了我們的短板👰🏿♀️👊🏻,也隱藏著一些發展機遇。
金融如何助力實體經濟?政策需與要素市場和企業緊密相關,順勢而為🤸🏻,長遠規劃💂♀️,既要有短期刺激功效🏌🏿♂️,同時又能夠提供中長期助力🧙🏼♂️,這是一鍵重啟的方向。
加大醫療衛生行業投融資力度
本次疫情也讓我們看到了醫療衛生行業是要補的一個短板🔏。從數據上看,我國醫療衛生支出比較低。
我國衛生總費用占GDP比重從2003年4.8%上漲到2018年6.4%🧑🦯➡️,而美國2017年占比則為17.9%➜。從人均衛生費用來看🧛♀️,我國2015年為426美元,而美國和英國分別達到9536美元和4356美元。2018年我國醫療衛生支出占一般政府總支出的7.07%,而美國🧑🏼🌾、日本🔁、新加坡的占比分別為24.44%🤸🏻、19.80%✍🏽、13.47%。
從醫療衛生支出結構看,公共衛生支出占比從2010年的14.3%下降到2018年的13%,自2014年開始一直低於財政對公立醫院的支出🤽🏼,重治療輕預防。
疫情期間,互聯網金融醫療發揮了很好的作用。一些公司都成立了醫療健康事業部。未來要加大在互聯網醫療平臺的投入💇♀️⇾。
建議“十四五”規劃要提高財政醫療衛生支出比重🧑🏽✈️,徹底解決醫衛資源不足與大中小城市和城鄉資源配置失衡問題。醫院👨😉、醫療設備👺、醫師和醫護人員需要增加 🥗;疾病預防控製中心、公共衛生預防體系、傳染病防治應急系統需要完善🧑🏼🌾。
總體上👩🎨,加大對醫療衛生行業投融資力度⚱️,這既對短期經濟有極大的刺激作用,也是我國醫療衛生健康發展所需要的。
利用普惠金融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
中小企業在我國經濟結構中比重很大,吸納就業人數多💅🏿。截至2018年,全國共有中小微企業1807萬家, 占全部規模企業法人單位的99.8%,吸納就業人員23300.4萬人,占全部企業就業人員的79.4%。根據海關總署最新數據,以中小企業為主的民營企業,在外貿出口貿易比重中達到50.6%。
然而♧👷🏻♂️,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長期以來一直沒有得到有效解決🦛,此次新冠疫情更是加劇了中小企業融資難度🩷。根據清華大學疫情期間的一個調研顯示,一半以上的被調查企業營業收入下降了三分之一以上🏊🏿,更為嚴重地是,能夠以自有資金維持經營三個月以上的中小企業只有10%多一點。
當然🧑🏻🦯,中央🌗😊、地方已采取一系列的措施🤸♂️♦️。2月初央行出臺的金融支持疫情防控30條 🤺,加強逆周期調節,保持信貸合理增長,降低企業融資成本。還有普惠金融定向降準0.5到1個百分點等都是助力中小企業盡快復工復產的舉措。
我想強調的是👰🏿♀️,不僅僅重視短期恢復生產,也要借疫情的契機,徹底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怎麽做🧷?打造一個重量級的普惠金融體製。如果未來有充分融資支持🧘🏿♂️,中小企業能為中國經濟做出巨大貢獻🧤。
首先,用好結構性貨幣政策,充分降低中小企業貸款的利率🟩。其次🎷🔔,加大企業資本市場股權融資比例,為中小企業獲得長期資金提供通道🥟。同時,增加企業債券直接融資📩,拓寬企業信用債融資渠道。不要總是借貸,我們的資本市場需要提供企業直接融資的渠道📀,增加直接融資比例,因為對企業來講,這個成本更低🌔。
此外,科技創新企業如何通過VC/PE、資本市場獲得足夠成長,也是需要進一步思考的🌷。最近的新證券法和全面推行註冊製和退市製度改革值得期待。創新永遠是增長的最大動能✴️🙋🏼♀️。
發展國內供應鏈金融、國際產業鏈金融
目前🥓,中國在全球產業鏈處於樞紐的地位🎪,製造中間產品的全球貿易中約有20%來自中國。2018 年,韓國💯👩🏻💼、澳大利亞🕊💈、日本和美國來自中國的中間產品分別占 16.9%⬅️、12.9%🌮、10.9% 和 10.5%,而東南亞越南🫧、老撾等國甚至超過 30%🫅🏼。
應對疫情,金融不僅要考慮助力企業🤴🏻🧙🏿♀️,還要助力產業鏈的修復和完善。由於企業復工情況不一,產業鏈的恢復比單個企業的恢復難度更大。這方面供應鏈金融有更多可以發揮的空間。
供應鏈金融針對產業鏈各環節,設計個性化金融產品🥬,為產業鏈上所有企業提供金融服務的一種服務模式,可以使上下遊企業獲得低成本銀行信貸♝,有助於化解中小微企業信貸難題。
我國供應鏈金融雖然起步較晚🈂️🤰🏿,但趕上了互聯網技術。傳統企業和銀行積極探尋互聯網產業鏈融資新模式🤳🏽,出現了在線供應鏈金融新業態✪👶,這些新形式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產業鏈的運營效率和整體競爭力。發展供應鏈金融是我們應對危機的一個方向。
今天的全球產業鏈更加緊密👃🏼🐔。中間品貿易的增加引起了包括科研開發🧙🏿、國際物流、產業鏈金融等在內的服務貿易的飛速發展😥。如何服務全球的中間品貿易,其中的產業鏈金融十分重要。
全球產業鏈中服務貿易結算和保險目前多在世界上一些自由貿易港如新加坡、東京等地進行,這些地方稅收低👨👩👧👧,金融人才聚集🎇。當下👰🏻💂🏼,我國服務貿易出口以勞動密集型為主,附加值低,逆差大🧔🏼♀️。未來我國各地自由貿易試驗區應該不斷打造服務全球產業鏈的金融功能🧑🏿🏭,同時要大力發展國際化的物流業和其他生產性服務業,這樣可以提升我國的服務貿易比重🫁,平衡貨物貿易逆差,增強產業鏈的韌性,提升全球產業鏈的價值高度🏌🏿♂️,也是比貨物進出口更能促進GDP快速增值的一個新增長點。
全球疫情防控不容樂觀,全球產業鏈面臨斷鏈風險🧎🏻♀️➡️,這不可避免會影響我國疫後的產業鏈恢復👮🏽♂️。何不借此契機完善國內供應鏈金融和全球產業鏈金融功能,國內巨大的內需市場可以滿足我們的基本發展和生存,國際疫情一旦好轉可以第一時間恢復全球產業鏈功能。
繼續加大數字金融與數字智能基建投資
數字經濟最近幾年發展很快,數字金融也迅速發展⚫️。數字金融也稱金融科技,包括網上支付🕵🏼♀️、移動支付、第三方支付🧝🏻、產業鏈金融等。
十九屆四中全會報告將數據納入生產要素範疇,發展數據要素市場有迫切需求。疫情期間,數字產業包括第三方支付也為疫情防控做出了重要貢獻。
第三方支付還有一個重要功能👨👨👧👦,即可以發揮其信息和技術優勢為中小微企業提供融資服務。因為同用戶距離更近,通過大數據能夠更全面獲得中小微企業的信息,從而對企業信用做出更準確評估,為小微企業提供形式更加靈活、門檻更低、成本更低的融資服務👨🏼🏫。
未來要繼續發揮優勢,進一步在數字金融📐🔖、數字支付上面發展和投入。
新基建我們現在講得很多🧜🧑🏽。以5G技術為例🧔🏽♂️,預計中國總體對5G技術的直接投資達1.2萬億元,投資周期可能超過8年。5G產業鏈及其賦能產業包括智慧交通、智慧城市、智慧工廠👨🏻、智慧醫療、智慧教育🏌🏽、智慧農業等將會催生出數十萬億的投資。這種智能基礎設施的投資也是未來的方向👮🏼♀️,這些投資不僅是短期所需,而且能夠帶動產業長期發展。
當然這個需要大量的投入。據《中國經濟周刊》報道,截至3月10日,有25個省區市公布了未來的投資規劃,2.2萬個項目總投資額達49.6萬億元。
錢從哪兒來?政府發債、增加財政赤字、土地新政。投資規劃對當下經濟絕對是利好預期🙂↕️,政府債務水平還有增加空間,適當擴大財政赤字也可以🫳。3月12日國務院發布《關於授權和委托用地審批權的決定》↘️,土地審批權由國務院下放給省政府,這一土地新政將促進未來大城市釋放更多這類資金,來刺激購買🦸🏿♂️。
綠色發展是保底💁🏼♀️🐤,將資本投向可持續發展項目
過去,我們一直講綠色發展理念☁️,講綠色發展是目標。新冠肺炎疫情可以說是人類與自然生態環境製約關系失衡的後果🏌🏿♀️,而疫情防控又會帶來大量有害醫療廢物和廢水等環境汙染。這次疫情帶給我們的反思是☝🏽,綠色發展並不是高要求的發展🧎🏻♂️,而是兜底的🤐、保底的思路。就像這次的新冠疫情病毒不期而至✊,對生產生活帶來的如此影響是大家都沒有預料的,其對國內發展和國際格局帶來的深遠影響還要我們進一步觀察和分析✊。
所以,要充分發揮綠色金融功能👱♀️,將金融資本投向那些綠色可持續發展的項目。綠色金融有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股票等形式。中國綠色金融市場發展起步比較晚,但是發展快。綠色信貸市場規模現在有8萬億人民幣👷🏻🤵🏽,達到了總信貸規模的9%。
新冠疫情與2003年的SARS顯然不太一樣🪃,經濟基礎🧛🏿♂️、經濟驅動力🈚️、未來發展目標都不一樣😩。如果我們不從中長期角度來考慮☂️,短期之內的判斷可能會出現偏誤。金融政策助力實體經濟恢復及發展🙅🏻♀️,要始終圍繞高質量發展的目標以及現代經濟體系和經濟治理能力的目標來打造。
此次疫情是一個補短板的最佳時機,也是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最佳契機,轉型升級在平常有難度,轉變理念是很難的事兒💿,但是疫情這樣的沖擊會更容易讓我們去思考,去做一些平常不願意做的改變。只有著眼當下🏊🏽,放眼長遠👥,我們現在所做的才能對未來發展有最大程度的支持🔻。
(本文由澎湃新聞記者王琳傑根據作者在意昂2金融公開課第八期講稿整理,文章經作者審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