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可能會采取更大規模的投資刺激規劃
根據當前的形勢,可以判斷世界經濟最可能的回升路徑是“U型”。就中國來說,4、5月份的經濟數據表明經濟基本面已經開始反彈💦。相比全球經濟,中國處在“U型”底部的時間要更短🦉。隨著疫情發展進入平臺期🧑🏼⚖️,世界經濟也被拖累到歷史新低🦹。從最近一個多月以來全球市場的整體行情可以看出,世界各國對疫情蔓延的帶來的風險已經有足夠的消化,“黑天鵝”事件也越來越少。雖然疫情可能重返,但是未來發生大規模金融震蕩的風險已經大幅度地降低💈。放眼全球,雖然像非洲和印度這些地方的疫情也不能掉以輕心,但是由於這些地方與全球經濟的聯系相對較弱❗️,對全球市場的沖擊力並不像歐美發達國家的疫情暴發造成的沖擊那麽大。今明兩年疫情如果反復🧑🏽🌾,有二次大流行的風險的話,我想中國央行可能不會像現在這麽有定力🤦🏻,不采取大規模投資刺激。雖然目前疫情形勢還沒糟糕到需要把子彈都打光的時候🙁,但如果疫情暴發肯定采取居家隔離政策🧱🤸🏼♀️,從需求角度來講🧖🏽♀️,收縮是非常嚴重的,若沒有額外的投資需求補上,肯定會爆發比較嚴重的企業倒閉潮和大規模失業。(此觀點系作者在6月15日參加網易財經《長盛時間》欄目時所作的相關表述)對中國而言🚜,我們似乎已經對抗疫環境有了更強的適應力🦻🏽。經歷了幾個月的全民抗疫後🏃♂️🍅,無論是在服務業,還是在製造業等方面🦫,大家已經適應了所謂的社交距離下的新的生活和生產方式。到底該怎麽評價這個現象📨?至少經濟反彈的能力不如之前我們的預期,肯定跟這個有關👩🏽⚖️🤽🏿。今天我們說經濟復蘇之所以這麽慢🫢👨👧👧,可能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我們已經習慣了,即便沒有疫情我們也不願意出去了🧖🏼,短期在GDP上就反映出來🧍♀️,可能不會出現另外一種報復性消費🧔♂️、旅遊的情形。
數字化和全球供應鏈重組是疫後世界經濟發展兩大趨勢
我估計,疫後世界經濟的發展動力也面臨長期轉變的大趨勢👱🏻。主要體現在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經濟活動數字化趨勢,這個進程會加快,有越來越多的經濟活動會轉移到線上🐘。這個轉變的一個明顯的長處就是可以很大程度上規避類似於疫情這種巨災事件給經濟造成的沖擊。通過此次疫情我們可以看出🩱,不同國家數字化經濟發展程度的差異對疫中和疫後的經濟狀況的不同有非常大的影響👨🏼🎤。之前習慣於在線下的活動轉移到線上肯定能夠帶來時間和資金成本的節約👨🏻🦯➡️,體驗也不錯,盡管也有不足的地方⛏。但這是個不可逆轉的趨勢😙,數字化的經濟轉型已經勢不可擋。在這方面,中國是領先的。為了更好地推進數字化進程,作為“信息基礎設施”的新基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需要明確的是,新基建的投資肯定不會成為今年經濟復蘇的主戰場🪣,因為新基建的方向代表了未來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在目前刺激經濟復蘇的一攬子政策裏,新基建投資肯定不是重點。對新基建持續投資的計劃更多的其實是要考慮長遠🚴🏽,著眼未來的發展👩🏽⚖️。加強中國在5G和信息通訊領域的基礎設施升級換代,有助於中國在AI、雲計算和大數據等產業占領製高點,而這些是未來經濟發展的技術基礎。前面提到數字化轉型的趨勢🧑🧑🧒,中國之所以在這方面處於領先地位,就是因為我們的基礎設施一直超前布局。第二個層面是全球供應鏈的重組。這個問題比數字化更加復雜,因為涉及到地緣政治和意識形態👈。盡管全球供應鏈的重組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至少會受到政治勢力的深刻影響。疫情暴發讓人們對目前全球價值鏈的格局憂心忡忡,甚至擔心一旦某些國家價值鏈斷裂,全球的生產鏈難以為繼,短期內難以恢復。這個擔心激發人們對供應鏈多樣化、就近化、區域化的發展方向的討論,有可能會深刻影響國家的政策。換句話說🧑🏽🦲,這次全球疫情會成為過去幾十年全球化發展進程中的一個真正的方向改變的標誌。需要強調的是,我不相信未來全球化的大趨勢會被逆轉🕓,但方向和方式會有所調整🦸🏼。為什麽這麽說?從全球化的邏輯上講💆🏿,全球化背後有強大的經濟利益驅動🍂。因為全球化的主導者是企業或投資者🪹,無論是製造業還是服務業,之所以會把有些環節、甚至整個公司轉移到另一個國家和地區,主要是出於成本和收益的考慮。即便我們不否認地緣政治的影響🦵,但受更長遠利益驅動的全球化趨勢是很難根本逆轉的🧙♂️。因為公司和投資者更加務實,在全球市場變得不安全的時候,一些跨國公司也會重新評估和考慮其當前在全球的布局,進行局部調整。所以✵,現在美國跟墨西哥的經濟聯系突然加強也是可以理解的🦂,因為這兩個國家同處美洲,地理位置接近⚫️,相對於其它地區🤷🏽,距離更短相對更安全。但這並不等於說🧑🏽✈️,拉丁美洲可以成為亞洲👱🏿♀️、特別是東亞的替代,誰都知道這根本不可能🥢。亞洲,特別是中國和東亞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不是那麽容易可以撼動的。我相信將來全球供應鏈的分布會呈現多樣化的趨勢,這當然也包括鄰近化和區域化🕵🏼♂️🤫。我同樣相信,即便在當下和未來15年☛,雖然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不會有根本性改變,但實際上支撐中國經濟發展的重力已向內轉移了。
“去中國化”是誇大其詞
基於以上判斷,製造業“去中國化”也只是一個噱頭。中國製造業有絕對的和相對的優勢,因為我們有完備的工業體系,良好的工業基礎,以及充足且多層次的人力資源,所以在製造業上面,沒有一個國家可以跟中國相媲美。除了低成本🧏🏽♀️、高效率的優勢,我國製造業企業的整體學習和模仿能力特別強,技術進步快🎮,這也構成一個很重要的優勢。所以,製造業去中國化,說起來容易☯️,做起來相當困難。有些外國企業從中國轉移出去的現象是正常的,因為中國的勞動力成本不可能一直停留在20年前的水平。通過開放的工業化,工業化帶動城市化🧱🛵,經濟得以快速發展,經濟發展意味著人均收入和勞動力成本在不斷地提升。所以😥🧑🏽✈️,在這個過程中♣︎🖐🏼,一定會有部分製造業離開中國💞,去尋找新的、勞動力價格更低廉的地方🚬📕。在全球🙎🏿♂️⚫️,勞動力價格更低的地方當然有很多。即便是在美國一些偏僻的或老製造業基地所在的地方,工資也沒有那麽高昂。但是,第一,此地的基礎設施並不完善𓀍;第二🆎,勞動力本身的數量不多;第三✨,勞動力市場比較僵化。所以🖕🏻,重回美國的企業要真正實現持續的發展和保持競爭力其實很困難,看看奧巴馬夫婦拍的紀錄片《美國工廠》就知道了。一言以蔽之👨👨👦👦,影響製造業落戶的並不僅僅是勞動力成本👱🏽,還有很多硬件和軟件的基礎設施🦺,包括社會秩序與政治穩定。一個外國的製造業企業🧑🍳,離開中國或許容易,但是要找到一個與中國接近的投資環境的地方去重置製造業,其實是非常困難的。我們觀察一下,從中國離開的外國製造業企業🚠,最多的是遷往越南☁️👆🏼。從投資環境來說🦧🆘,越南是跟中國是最像的一個國家👦,受中國的影響特別大,越南現在的狀況很像中國八九十年代的狀況🛜🎅🏻。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離開中國的企業去的還是跟中國比較相像的地方。所以,去中國化其實是誇大其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