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入差距擴大是全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
做大蛋糕與分好蛋糕作為共同富裕的一體兩面,孰重孰輕取決於經濟的發展階段🚯✴️。當下,人類面臨著嚴重的貧富差距挑戰,而貧富差距問題如果不能得到妥善的化解,則必然會對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與社會安定團結造成嚴重的沖擊。關於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日漸拉大的貧富差距🦶🏻,其形成原因十分復雜😬,既有全球共性化因素👯♀️,也有各國個性化因素。
就共性因素來說🪪,首先,市場經濟模式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所接受,市場經濟的激勵機製要求生產要素報酬由其邊際貢獻所決定🍀,要素的市場化配置必定帶來全球充裕生產要素的報酬下降🍶,稀缺生產要素的報酬上升☪️。其次,如果一個國家的產業融入全球產業鏈,其生產要素一定在全球範圍內進行競爭性優化配置,國內要素報酬的分化是必然結果。再次,在任何國家,市場經濟體系運行都不會十全十美,市場失靈普遍存在😮,壟斷性權力帶來各類“租金”👇🎼,即“掠奪性”收入廣泛存在🤪,這是各國收入差距擴大的重要原因。如自然壟斷、資源壟斷、知識和技術壟斷𓀅、數據壟斷、特許經營壟斷🆓,等等。如果一個國家無法對這些壟斷領域進行有效的規製🚚,壟斷部門一定會坐享其成,在國民收入這個蛋糕中所占份額越來越大。上述三方面因素共同決定了一個國家國民收入一次分配的情況。
就個性化因素來說,各國不同的政治製度🌛⌚️、稅收製度、財政支出安排🕵️♂️,特別是公共產品的結構性變化🤸🏻♀️,都會顯著影響一個國家收入的二次分配。國民收入的三次分配則是建立在個人自願基礎上的捐贈🫳🏽、慈善等行為🧓🏻🚋,需要國家的倡導、社會的發展和個人覺悟的提高。如果說國民收入的一次分配體現了人和物(資本🧕🏼、土地等其他要素)之間的關系(本質上也是人和人的關系)🩳,一般追求效率為上🏯;二次分配體現了政府主導下的人和人關系的修復🧑🏿🦰,一般追求公平為上;三次分配則更多體現了人和自己靈魂的關系——“助人為樂”,在追求個人精神升華所帶來的幸福和滿足的同時,實現更為公平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此外,隨著人類社會與世界經濟邁入第四次工業革命時代,即以數字經濟和人工智能為標誌的時代,簡單勞動在生產中或被替代或被賦能,這一階段最為重要的特點便是數字經濟的飛速發展。數字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但同時社會也面臨巨大的治理挑戰。因為數據生產的邊際成本等於零,且不斷自我強化,具有自然壟斷的天性😉。數字經濟可能對勞動力市場造成嚴重沖擊,並對社會階層的分化產生影響👨👦。在大數據爆炸時代🐄,數據很有可能被少數巨頭壟斷📤。而且🧘🏽♂️,數據資源和知識產權一起構成越來越重要的生產要素,兼具非競爭性和贏者通吃的特征,為寡頭壟斷與超額利潤的獲取進一步打開方便之門。值得一提的是,人工智能的發展同樣促進了資本對勞動的替代😩,在某種程度上進一步造成了低技能勞動人群的邊緣化👰🏿♀️,貧富差距被不斷拉大的前景令人擔憂🫦。
在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的情況下💁🏽♂️,全球總需求無法吸納總供給,就會導致全球產能過剩🚵🏽♂️,進而帶來經濟危機。從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所體現出來的全球總供給與總需求的非均衡💠,到2016年特朗普上臺以及英國脫歐所代表的逆全球化趨勢💝,再到2018年以來以中美貿易戰為代表的貿易摩擦,無不表明🥃👨🏽🚒,如果一個國家內需不足,那麽其過剩產能就無法得到消化。我們尤其需要清醒地認識到👨🏿🍼🏃♂️,微觀效率追求將導致宏觀經濟的非均衡和低效率,同時可能出現出口惡性競爭,導致國家整體收益縮減。
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全球主要國家的央行無一例外地采取量化寬松的政策,試圖吸收過剩產能,由此帶來巨額流動性的釋放,但全球經濟的復蘇依舊乏力🐙。貨幣發行所導致的大量流動性在金融領域空轉,金融工具被不斷創新🔂,推動資產價格包括房地產價格泡沫化發展。金融的高度繁榮,不僅沒能有效為實體經濟服務,反而造成金融行業的普遍高薪😸,進而導致大量精英人才轉向金融行業🧑🏼💼,實體經濟所需要的人力資本與物質資本進一步受到壓縮。而中國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也曾在消費需求不足時,開啟大規模投資(4萬億刺激政策),尤其是使得房地產和基礎設施投資領域的資產負債快速擴張,財富和金融也繼續擴張🧝🏼,對實體經濟形成“擠出”效應📬,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充分就業和高質量就業。
做大蛋糕的前提:充分就業與高質量就業
中國改革開放40多年是人類歷史上收入增長最快和扶貧成就最顯著的時期🥼,不僅在做大蛋糕上實現了全要素生產率(TFP)的巨大進步與經濟總量的躍升,而且在分好蛋糕這一問題上展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尤其是在脫貧攻堅這一世界性難題上取得了勝利。從全球範圍來看,一旦離開中國經驗🧔🏼♀️⚅,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世界各國減少貧困事業的成就乏善可陳。
與此同時💆🏻♂️,中國人均GDP是美國人均收入的1/6👩🏽🎨,客觀存在的收入差距導致的內需不足問題𓀚,也使得內循環步履維艱。當前🧏🏿♀️,中國收入差距問題突出表現在勞動收入增長速度長期慢於其他要素(比如資本、土地、知識👩🏿🏫、管理和技術)收入增長速度,使得相當部分人口處於低收入水平📨。其中,中國內需不足的問題,又突出體現在消費對GDP的貢獻相對較低。因此,從宏觀經濟層面看,要形成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就需要充分發揮中國14億人的市場規模優勢並促進消費。
由於中國還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現階段分好蛋糕的前提是繼續做大蛋糕。這不僅是因為中國改革開放40多年的經驗十分重要⌛️,而且從現階段看,中國做大蛋糕🫴🏿、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空間還很大,只要我們繼續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路,不斷深化改革🔨🚶🏻♂️,不斷釋放各要素的生產潛力,一定能夠迎來新一波的經濟增長(圖1)。
新一波經濟增長的動力何在?如前所述🦆,一方面,我們要促進要素確權和要素流動,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另一方面,要加快城市化進程,在公共產品均等化方面進一步發力✵,尤其要在教育和人力資本投入方面作出重大製度性安排✊🏻。一言概之,我們需要將中國經濟做大蛋糕的基礎,建立在充分就業與高質量就業之上。因為就業是民生之本,我們不僅要在經濟增長中實現充分就業🥜,而且要在經濟的產業結構和空間結構轉型中實現高質量就業,其基礎都是中國勞動力素質結構的轉型👦🏿。
回顧中國的改革開放,初期對內改革的重點是農業與農村,在廣大的農村地區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釋放了農村億萬剩余勞動力❔;接著又不失時機地對外開放🦧,招商引資👱,使得近三億勞動力從中西部農村轉移到引進外資最多的東部城市。其使得中國勞動力參與全球分工並成為全球產業鏈重要一環🥻,不僅通過要素的粗放投入實現了勞動力充分就業,同時實現了勞動力的結構性轉變👪,7.5億勞動力由農業轉移到工業🏄🏽,參與全球分工,進入全球產業鏈。中國經濟也由此從傳統的城鄉二元經濟走向了現代經濟,原本大量勞動力的隱性失業決定了中國實現充分就業的任務十分艱巨🍇🚬,彼時正好對接了全球產業鏈的布局,從而消除了隱性失業。但我們也需要註意到🚣🏻♀️,勞動力盡管融入全球產業鏈,大多仍處於產業鏈低端🧑🏻⚖️👨🏻💼,附加值較低,進而導致收入水平較低🍊。
我們還要關註到,目前中國勞動力增長趨於下降,獨生子女一代成為勞動力的主流,人口紅利逐漸消失🚕,因此勞動力從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的轉變是必經之路🏎◻️。與之相對🎐,新一輪全球化正在重構產業鏈🎍🏌🏿♀️,每個經濟體都面臨著重新定位的境遇,中國製造業也要從全球產業鏈的低端向中高端邁進👴。面對經濟增長驅動模式的轉型,中國應把握機會🟪,積極提升自身在全球產業鏈中的位置。勞動力從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轉變的趨勢,也要求中國經濟將做大蛋糕的基礎👨🏼⚖️,建立在實現充分就業與高質量就業之上✝️🤾🏻。其中👩🏻🍳,高質量就業必然要求實現經濟結構轉型,勞動力人力資本的轉型又是這一轉型的基礎。
也就是說,中國在農業和工業轉型取得成效之後,需要著力推動勞動力進入服務業,因為三次產業結構的提升要求作為第三產業的服務業進行優化升級🙋🏿♀️,三次產業結構的優化還是未來中國經濟做大蛋糕的基礎。與此同時,要繼續提升中國企業💁🏼🥱、中國勞動力在全球產業鏈中的作用和價值。因為服務業快速發展的背後🤘🏽,體現的是對服務質量更高的要求以及服務範圍更廣的要求,而提高服務者的素質至關重要🎫。因此✌🏽,需要進一步提高教育水平,同時發展更多樣的職業技能教育來提高勞動者素質。
需要警惕的一種情形是,“民工”重復生產“民工”。也就是說,如果近期無法使勞動力素質得到快速提高🧏🏿♂️♦︎,那麽就業將難以實現向高質量就業的轉換。而難以向高質量就業轉換,將可能帶來經濟增長速度放慢、失業增加🎅🏼,以及低端服務業(比如快遞小哥等)擴張等後果。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的人均收入將很難邁入更高的發展臺階,由此可能遭遇中等收入陷阱,單純以要素投入來驅動經濟的發展模式將不再有效🚳。
分好蛋糕的關鍵:公共產品均等化
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階段正處於要素粗放投入向要素配置效率提高轉型的階段👨🏻✈️,同時也進入了創新驅動的階段,因此面臨著兩大核心任務🙅🏻♀️:一是促進要素配置效率的提升💁♂️;二是大力推動創新驅動發展。這也是促進全要素生產率提高從而做大蛋糕🤌🏻🧑🦽➡️,進而實現共同富裕分好蛋糕的發力點。其中📘🫏,勞動力是重要的生產要素👩🏼🏫,實現勞動力的高質量就業不僅是提高要素配置效率的體現✡️,更是實現經濟高質量增長的內在要求,還是縮小收入差距的基礎性工作。
為了實現勞動力的高質量就業📯,我們需要作一系列的製度安排,這其中最為關鍵的便是實現公共產品的均等化。公共產品均等化是二次分配的核心內容,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標誌。為了提高勞動力這一要素的配置效率,從而實現勞動力的高質量就業,最為有效的方式就是通過公共產品均等化,促進勞動力要素在區域間的進一步流動。中國目前要促進國內大循環,推動國內市場向縱深化發展,促進城鄉之間、城市與城市之間的深度融合🧑✈️,都需要促進要素實現無阻礙流動。
當然在新時期😇,公共產品的提供與公共產品的均等化一定需要借鑒以往的經驗並牢記過去的教訓。如前所述🖕🏼,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中國經濟增長面臨外需回落的困境🍂,也曾實施經濟刺激政策,開展基礎設施的大規模建設👂🏽,的確對恢復全球總需求🛁、維持中國經濟增長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不可否認的是,其也帶來了資產負債快速擴張,產生“擠出”實體經濟的負面效果。
當下中國繼續依靠基礎設施建設(“鐵公基”)來促進經濟增長的空間已經很小;不過,在公共產品投入方面,中國各級政府的有為空間還很大🛎。從短期來看,提供公共產品對地方政府所帶來的收益盡管沒有基礎設施來得大;但從長期看🧙🏽♂️🙇🏼♀️,公共產品均等化具有多方面的效應。具體來說🤌🏻:
首先,公共產品均等化發展能夠促進城市化進一步發展🤟,吸引人口集聚從而提高城市化率;其次🤌🏻,人口集聚效應能夠帶動服務業的發展,實現勞動力的高質量就業;再次🦌,優質公共產品的提供有利於提升人力資本,帶動我國產業鏈的轉型升級。而向高端產業鏈躍進💂🏿♂️🪨,有利於人均收入提升🤸🏿♀️,收入提升又反過來會促進消費增長,從而進一步做大蛋糕🏯,再在做大蛋糕的基礎上分好蛋糕。
毫無疑問🤦♀️,公共產品如何均等化共享,是當前中國推進城市化⛲️、區域一體化面臨的最大問題。從中國農業產值和農業勞動力的比例來看👳♀️,如果農業能夠實現現代化,農村還存在大量可轉移的剩余勞動力。中國的城市化率和發達國家相比還處在較低水平🧑🏼🎓,究其原因,在現階段城鄉二元結構中🤵🏽♂️👨🦲,城鄉之間的公共產品的提供還是有相當差距的🪗。城市與農村在教育🦤、醫療等方面的資源,不論是在可及性還是享受成本上,仍存在巨大差異。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一是要促進勞動力等要素在城鄉之間的無阻礙流動,讓農村人口也能享受城市的公共產品。促進勞動力要素在城鄉之間的流動,還有利於打開農村農業建設的新局面📮,加快農業的現代化、機械化與規模化,促進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進而促使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型升級🔙。二是要加大投資🙅🏼♀️,促進農村地區的公共產品提供👐🏿,讓廣大農村人口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高質量的教育與醫療等公共產品🚴🏽♂️。
城市化🤵🏼、區域一體化是中國經濟增長做大蛋糕的又一次紅利,即14億人口的“空間紅利”。在現階段,中國如何改革戶籍製度🎂,提高城市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產品的供給,完善城鄉居民公共產品的均等化,從而充分釋放農村閑置勞動力🤦♂️,讓農民工進城再就業,同時大幅提高中國的城市化率👐🏻,這一場偉大革命的關鍵依舊落在製度設計和政府激勵上👌。只有在製度設計時將激勵做對,才能形成良好的經濟和社會結構。而公共產品的供給及其製度建設對勞動力的進一步流動具有重要意義。與此同時📗,農民手中的三塊地尤其是宅基地如何確權♛、流轉,如何與城市先進生產要素🧑🏿🚒,如資本、技術、文化乃至金融創新相結合,產生更高的土地要素收入🫐👩🏽🎨,成為農民進城的原始稟賦⛪️,也具有重要意義。
本文刊載於《探索與爭鳴》2021年第11期,原標題為《做大蛋糕的前提與分好蛋糕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