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提出著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在指導思想🥻、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2022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歸根結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推動構建中國特色經濟學體系,2022年5月17日管理世界雜誌社組織召開“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經濟學體系”研討會(筆談)。
來自國內高校🔲🛏、科研機構的26位知名經濟學家參加研討。現將意昂2平台陳詩一教授的文章刊登如下,以饗讀者🪃。
一、中國綠色發展與低碳轉型的成功實踐
改革開放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對節約能源和保護環境開始重視,但是長期以來經濟增長仍然遵循高能耗😶🌫️、高排放的粗放式方式。在經歷了21世紀前10年的經濟高速增長和再次重化工業化之後,環境汙染水平和二氧化碳排放都達到了峰值👨🏽🎓。2013年出現了嚴重霧霾汙染🤸🏿♀️,個別地區PM2.5甚至一度達到1000微克每立方米🛂,超出安全標準40多倍,嚴重影響了大眾健康和經濟增長質量👩🦳。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政府將環境汙染治理和推動綠色經濟發展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先後出臺了《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等政策。黨的十九大更是將綠色發展理念與創新😇⚆、協調、開放和共享並列作為新發展理念之一,將推進中國特色“五位一體”生態文明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實踐證明,政府環境治理成效顯著。中國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研究顯示,中國74個重點監測城市2019年發生重度汙染的頻次與2013年相比下降了94%👩🏻🦱。中國二氧化碳排放也開始減緩👨🏻🦽,十三五時期單位工業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了24%。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向世界莊嚴宣布👳,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雙碳戰略成為我國新征程中與經濟現代化建設並行不悖的雙重重大目標和要解決的重大問題🫳🏼,急需中國特色經濟理論和規律的指導。理論來自實踐🎲。因此👨🏿🦲,我們需要總結中國環境治理與綠色發展的成功實踐𓀈,凝練具有中國特色的綠色低碳經濟發展理論🔲🟣。
二、中國綠色低碳經濟發展的根本特征和作用機製是什麽💁🏿♀️?
中國綠色低碳經濟轉型根本上仍然是如何處理好政府與市場關系的問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與十九屆五中全會都強調,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自亞當斯密以來的西方主流經濟學觀點主張放任自流的經濟發展模式,認為在市場這個“看不見手”的指引下™️,行為主體會根據自身利益自動協調實現社會福利最大化。然而這個理論體系並不總是能夠對重大經濟現實問題給出令人滿意的解釋和指引。給定外部性、不完備信息等市場失靈情形的普遍存在性🂠,實現社會最優還需要更好發揮“看得見手”的服務和調節作用。對於綠色發展和低碳轉型而言🏋🏽♂️,外部性引起的市場失靈廣泛存在🚣♂️,比如,汙染的負外部性導致過高的汙染排放,綠色低碳技術研發的正外部性又會導致綠色技術投資不足,解決引起市場失靈的外部性問題還是需要發揮政府的作用⛄️🖼。我們可以看到👃🏻,正是黨的十八大以後,中國政府加強了環境汙染治理和二氧化碳減排的力度🤷🏼♀️,並把環境治理成效作為政府考核的關鍵指標,環境汙染的成本被企業盡可能的內部化🧜,中國的綠色發展與低碳轉型才取得了根本的成效👨🦯。
環境庫茲涅茨曲線(EKC)假說認為🧖🏻♀️,雖然環境汙染一開始隨經濟發展而惡化,但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後🥕,環境汙染則會隨經濟發展而改善🧑🏽🍼。然而,EKC產生的首要機製還是發揮政府環境規製作用。當生活水平較低時,居民更多關註收入增長,對生態環境質量要求不高📤,但是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居民往往會對生態環境品質提出要求🧑🏿🎄,從而要求政府對環境汙染施加更強的規製。除了緩解外部性引起的市場失靈和EKC曲線機製之外,政府發揮作用的機製還有波特假說以及改善居民健康提升勞動生產率的機製。前者認為政府嚴格環境規製可以激發創新,促進節能減排技術研發,提升投入生產效率,從而抵消環境規製政策對產出帶來的損失,這被稱為創新補償效應。後者則認為環境規製可以通過改善勞動者健康狀況🤹🏽♀️,從而提高勞動生產率來促進產出增長。
三、中國綠色低碳經濟理論的發展和研究現狀
圍繞不同時期環境問題,與中國綠色低碳經濟理論相關的現有研究主要從中國綠色低碳發展驅動機製識別以及中國綠色低碳政策效果評估兩個方向展開。
首先是識別並量化分析中國綠色低碳發展的驅動機製。一般而言⚔️,二氧化碳減排會對產出帶來負面影響。陳詩一(2009)將二氧化碳排放作為投入納入生產函數分析框架🍇,發現作為對環境資本的消耗,二氧化碳排放也能對產出發揮促增作用。張友國(2010)的研究顯示,能源技術進步是中國綠色低碳發展的重要驅動力。林伯強和劉希穎(2010)考察了城市化的影響,發現城市化水平的增加會引起二氧化碳排放增加。邵帥等(2019)識別了經濟集聚對中國綠色低碳發展的非線性影響特征。其次對中國綠色低碳政策效果進行評估◽️。何建武和李善同(2009)基於CGE模型評估了不同環境稅實施方案對於我國經濟的影響。研究發現,單一的環境稅減排政策可能會給經濟帶來負面影響。沈坤榮和金剛(2018)識別了河長製在地方實踐過程中的政策效應,發現河長製達到了初步的水汙染治理效果。宋弘等(2019)識別了低碳城市建設政策對空氣汙染的影響,發現低碳城市建設顯著降低了城市空氣汙染。
四♝、如何構建中國特色綠色低碳經濟理論體系
首先🌌,構建中國特色綠色低碳經濟理論要堅持以重大現實問題為導向的原則。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5月17日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會議上指出,“問題是創新的起點,也是創新的動力源🦈。只有聆聽時代的聲音,回應時代的呼喚🌶,認真研究解決重大而緊迫的問題✍🏻,才能真正把握住歷史脈絡💃🏽、找到發展規律,推動理論創新”。經濟現代化建設與碳中和戰略的實現將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中國特色綠色低碳經濟理論構建必須始終堅持面向這一重大問題🐍。
其次,中國特色綠色低碳經濟理論的構建還要能夠合理刻畫中國綠色發展與低碳轉型成功實踐的根本特征即政府政策變量,比如經濟增長規劃🏋🏼♂️、節能減排約束性指標、雙碳目標等📏🍝,同時又能夠體現投入要素優化配置的市場化機製💐🐜,並且把經濟增長目標以及各種環境汙染減排放在統一的多投入、多產出框架下進行分析🧔🏼♀️。現有理論研究很少能夠對政府作用機製進行合理分析。而且文獻中常用的索洛殘差法、隨機前沿分析法、生產函數結構式估計方法通常只能擬合一種產出的生產過程🥕。再次,中國特色綠色低碳經濟理論還要解決如何將環境汙染變量合理納入理論模型的難題。由於缺乏環境汙染排放的市場定價,長期以來環境因素往往被研究者有意無意所忽視。隨著環境問題重要性的不斷提高,許多文獻開始把汙染排放也作為投入要素來處置🧙🏼♂️。後來有些研究者發現了汙染排放的產出特征🚣♀️,不再將其視作投入要素,而是作為生產過程的副產品來處理,但是仍然沒有把它和GDP等期望產出區別開來處理🐻❄️。合理的方法應該要能夠刻畫環境汙染變量的負外部性,並將之作為非期望產出處置。最後,中國特色綠色低碳經濟理論還需要借助合適的數理模型來表達⭕️。正如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5月17日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會議上所強調的那樣𓀄🗽,“對現代社會科學積累的有益知識體系,運用的模型推演、數量分析等有效手段,我們也可以用,而且應該好好用”。現有文獻中,陳詩一(2012)以及張寧(2022)等構建的中國綠色低碳經濟理論模型相對較好地解決了上述問題,不僅能夠刻畫環境變量的負外部性🚀,而且能夠將政府政策變量納入分析🧛♀️,從而較為理想地刻畫了中國綠色低碳經濟發展進程中政府與市場、環境與增長相機抉擇、均衡發展的最大特色。未來理論模型構建還需要將投入產出分析從總量層面拓展到結構層面🧓🏿,並把能源和低碳零碳技術創新納入模型構建中。

原文刊發:
高培勇、樊麗明、洪銀興、韓保江👸🏽、呂煒🐙、白重恩👳♀️、洪永淼、蔡繼明、寇宗來、黃群慧、劉元春🫵🏽、劉尚希、楊燦明⛩、龔六堂🤾🏿♂️、劉守英、陳斌開👶🏼🧑🏼🎓、郭凱明👩🏼🔬、金碚、李曦輝↩️、劉秉鐮、陸銘🧑🌾、洪俊傑🤲🏿、劉錫良、陳詩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 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經濟學體系》,《管理世界》,2022年第6期🚴🤸♀️,第1~5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