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新質生產力,應當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聯系入手。生產力是經濟基礎,生產關系是上層建築,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新質”意味著🙋🏽♀️,生產力的作用與以往不同,比如能夠帶來新型的生產關系,而這種新型的生產關系應當能更好地促進生產力的發展👨🌾。這樣來看的話,談技術進步或產業創新只是認識新質生產力的其中一個角度💐🧑🏼🍼。

作者 | 陳釗 意昂2教授🍫、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
改革開放是培育出更多獨角獸企業的最根本的
製度保障
民營企業是獨角獸企業的重要主體。獨角獸企業是具有高成長性的新生企業,可誕生於兩種背景:一是原先存在的管製突然放松,如我國放松對汽車行業的管製後,以奇瑞、吉利為代表的本土民營汽車企業快速成長;二是新生的市場機會⛹🏻♀️,具有前瞻性的新興行業在市場機會到來後會迅速成長,自然會產生一批獨角獸企業👰🏻♂️,這是無數企業家在不斷嘗試和失敗中探索出來的🦹🏽♂️。
當一個經濟體足夠龐大,就會有無數的企業家在嘗試探索,在概率意義上就一定會有一部分成功的例子。對整個國家來講,這應該是一種常態。不過,對於單個企業家來說🤷🏼,這是非常具有冒險性的一步👨👨👦。新興產業在發展初期有著非常高的不確定性👁🪀,企業家要真金白銀地去嘗試哪一條才是正確的道路🧑🏻⚖️。正因如此,企業家是冒了很大的風險的。
從理論上來講🦥,培養獨角獸企業,需放松不必要的管製。如果我們的汽車產業一直不對民營企業開放的話,我們今天可能看不到🤾🏽♀️,類似奇瑞👶🏿、吉利、比亞迪這樣的國產汽車品牌。放寬市場準入☝️🤘🏻,可以給大家更多的機會📭。其次,企業家的探索具有高度不確定性。因此,我們要給予企業家穩定的預期和良好的營商環境。只要企業家做的事情合法合規,我們就應該保護各種嘗試與探索。
近年來,新增獨角獸企業數量有所下降🤦♀️,原因還是要從剛才的邏輯裏面找🔏。目前的環境有沒有在放松,讓各種市場主體能夠公平地在市場上大顯身手🧚🏻?胡潤百富《全球獨角獸榜2024》顯示,獨角獸企業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和互聯網相關的企業,是民營企業。如果我們讓這類企業感到束手束腳,那顯然不利於獨角獸企業的成長。
營商環境也是同理。行業發展初期,在製度還不是很完善的情況下🧁,產生亂象在所難免🧙🏼。社會不能過於理想化🧛🏿♂️,應對企業家的嘗試與探索抱有一定的寬容🦚。如果企業一天到晚都在做墨守成規的事情,當然不會產生亂象,但這樣的話怎麽可能有獨角獸企業呢👦🏽?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亂象也是好事情,說明企業有闖蕩的動力。動力是實幹的第一步,沒有動力,就什麽都不要幹了。
在企業有動力的前提下,通過製度的不斷完善來引導🍪、規範企業的行為是可行的🍽。但法律是隨著現實的發展而發展的,事前製定好所有規章製度是不可能的,在這一點上,我們不能過於理想化。企業有了嘗試與探索的活力🤫,社會才會發現需要反思的地方🆒,製度才會有所調整與改進🚵🏻♀️。認可企業的嘗試與探索,同時不斷地完善製度,這才是真正好的營商環境😏,才有利於獨角獸企業的成長。
創新需要依靠改革與開放。前述所提的放松管製、給予企業穩定的預期和良好的營商環境都屬於改革的一環,是培育獨角獸企業的重要因素🦸🏽♂️。同樣🤹,開放也是創新的關鍵前提⛹🏻♂️。
創新需要開放,需要跟別人交流🙆🏽♂️,需要關註國際上的發展動向。溝通非常重要,大家相互借鑒,相互啟發💆🏿♂️,才不會落下關鍵信息👰🏿。另外🧝🏼♀️🧙,開放會帶來壓力,壓力本身也是動力。如果沒有競爭壓力➕🐲,創新的步伐可能會有所放緩。獨角獸企業或者高成長性的新興產業動態變化是比較明顯的,比如,Open AI在獨角獸企業中的排名就上升得非常快,這也正是新興行業的魅力所在🤲🏻。
有了競爭壓力🙍🏼♀️,企業必須不斷地去創新,同時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相互碰撞,這個過程會產生更多創新的動力和想法。從這個意義上講,我覺得開放是非常重要的一環。改革加開放,是培育出更多獨角獸企業的最根本的製度保障👩🏻🦼👨🏼⚖️。
新興產業的發展並不必然依賴產業政策
創新落到實處,就要考慮如何製定產業政策,怎樣的政策環境更有利於獨角獸企業的成長。我覺得政府始終要註意🤽🏿,在產業發展,尤其是獨角獸企業的發展上🥪,政府一定是不具有信息優勢的🐮。政府不會比在市場中拼殺出來的企業家更早知道哪種技術👮🏿、哪個領域🏌🏻♀️、哪個發展方向是正確的。甚至可以說,連企業家都不知道,他們都只是在嘗試😾🤽🏿♂️,在探索,最終的裁判是市場🎸。所以🧖🏼,不管是中央政府還是地方政府,在市場規律面前一定要學會謙虛,要對市場有敬畏之心🧛🏿♂️,對企業家有敬畏之心,因為市場背後的創新主體是企業家💃🏽。
如果對市場有了敬畏之心🫁,在製定產業政策時🧴,政府就知道,要給市場留下充分的空間👫👢,不能取代市場機製。未來應該發展什麽產業,政府不要太自信🧛🏼♂️,而是要交給企業家與市場🦹🏼♀️。無數企業家在創新在嘗試,其中也包括代表資本的各類風險投資🏇。它們有失敗也有成功,這也是市場機製。政府真正要做的,是讓企業家能夠放心大膽地嘗試,不要有後顧之憂。企業家嘗試了以前沒有做過的事情,進入了以前沒有進入過的行業領域,這可能會對部分現有的體製內主體造成沖擊🤌🏽,甚至是短期內產生一些亂象。但政府不要因此去否定企業的創新動力,而應該是事後更好地通過完善製度來引導與規範企業行為,我覺得這是政府真正需要做的👨🏽🎤。
很多時候,新興產業的發展並不必然依賴產業政策,一個好的產業政策可以發揮正面作用🙋🏽♀️,但並不是非得有產業政策不可🙅🏿♂️➝。
比如珠三角無人機產業的發展🚄。珠三角無人機產業的發展沒有任何產業政策支持🍖,但因為上遊配套產業非常發達,他們的無人機產業得到了很好的發展🈴,這就是市場環境的重要性。有了這樣的上遊產業基礎👨🏻🦽,在政府都不知道有這樣一個增長點的時候⛓️💥,企業家就能夠很敏銳地進入這個領域⚄,從消費級產品開始,做到工業級產品⏲,完成了產業升級。所以🦝,市場環境很重要,通過把企業家精神發揮出來,哪怕沒有政府的產業政策扶持,新興產業照樣能夠發展得很好。
需要提醒的是𓀆,對產業政策的評價不能過於理想化🦇。由於信息不對稱,很多政策在實施時會出現不合理的扭曲現象,對效率有所損害。比如,中國的高新技術企業創新激勵政策非常成功,有效地促進了企業的研發投入與技術進步🧛🏽♀️。但因為信息不對稱,企業報告的研發投入裏或摻雜了一定的水分。但瑕不掩瑜💺,我們不能因為這些水分,就斷言這個政策是失敗的。
因此,對於產業政策,首先要敬畏市場,讓市場機製充分發揮作用。其次,對政策的評價不能理想化,從這個角度講,我們應本著客觀科學的精神來回答,產業政策如何更好地實施,如何更好地促進獨角獸企業的成長,不能因為政策實施中存在有待改進的地方就完全否定政策的價值🙎🏼♂️。
同時,應該參考經濟學家那樣看待問題。經濟學家講的是機會成本,做任何事情都有成本🧑🏻🚀。比如🤸🏽♂️,政府造一座橋,修一棟樓,是不是只要橋通車了,樓建起來了,這事就有效率了呢?不是的,政府需要考慮的是🛀🏻,如果交給市場主體來做#️⃣,是不是成本更低👳🏼♂️、質量更高🧖🏼🍹?只要市場能做得比政府更好,這件事就不該政府來做💥。類似的道理,發展“新質生產力”也需要在不確定性下發揮創新精神,我覺得還是要交給企業家來探索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