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話題的緣起
2012年以來,有關外資撤離中國的言論甚囂塵上,媒體上不時出現“因樓市大漲,勞動力成本上升🙇🏼,外資工廠關門”之類消息➕。2016年2月,商務部部長高虎城曾接受央視專訪辟謠,但還是無法消除外界對外資撤離的疑慮。2016年9月👨🎤,《日本經濟新聞》發布消息稱🧏🏼♂️,“日本經濟界訪華團匯總了要求中國改善經營環境的相關建議,要求設立接訪窗口,統一處理海外企業撤出中國市場時的手續”。
在這些媒體消息背後🌍,真相究竟如何?從官方統計來看📿,有這樣三條信息是比較清晰的⚧:
首先,直接投資由凈流入轉為凈流出👎。
根據國家外匯管理局發布的《2016年上半年中國國際收支報告》,資本和金融賬戶在2016年上半年的逆差達到1723億美元,同比擴大37%;其中📄,第一季度逆差1234億美元,第二季度逆差488億美元。在該賬戶的三個科目中🧕🔽:直接投資首次出現逆差,達到466億美元,而去年同期為順差608億美元;證券投資逆差擴大至331億美元🚣🏻♂️,同比增長38%;其他投資逆差900億美元🙋🏼♂️,同比收窄53%🦻🏽。直接投資資產增加和負債減少📇,共同產生了直接投資科目的逆差,與2015年上半年相比🧑🏻⚕️,2016年同期直接投資資產增加505億美元,而直接資產負債則下降569億美元🖖🏿,其中外商股權投資減少達341億美元。2016年上半年🦹🏿♂️,中國吸收境外股權投資依然有768億美元的規模,但卻不能忽視直接投資凈流入降低的事實🪲。
其次,原有直接投資撤離的速度超過了新直接投資進入的速度👒。
根據國家外匯管理局提供的數據🎞🍼,在2005-2014年期間,新FDI(境外直接投資)流入的增速年均達到21%👩🏿🍳,而原有FDI撤離的速度達到39%。在2005-2008年間🧑🏻🎨,新FDI流入的增速年均達到30%,而原有FDI撤離的速度達到23%。而在2011-2014年間🍛,新流入FDI的增速年均達到10%🧟♂️,原有FDI撤離的速度則達到47%。2015年上半年,原有FDI撤離繼續擴張至560億美元,同比增長56%🧞。很顯然,近年來🧑🏼🤝🧑🏼,原有FDI撤離的速度超過了新FDI進入的速度。在2010-2014年這五年間,原有FDI撤離的規模占新FDI流入的規模比重一路上揚🧑💻,從8.18%🚵🏿♂️、10.85%🧜♀️、11.42%👭🏻、15.46%到23.86%。
第三,主要投資來源地發生變化。
根據中國投資指南網(商務部下設公共商務信息服務類網站)的信息,2015年來自中國香港、新加坡、中國臺灣、韓國、日本🤽🏽♂️、美國、德國、法國🙅🏽、英國和中國澳門等十大來源地的投資,占整個中國大陸吸納外資的比重是94%。這十大來源地的投資決定了整個中國大陸吸納外資規模的走向👩。利用商務部的資料,我們就2016年和2015年同期的情況做了一個對比🕺。在2015年1-10月👮🏻,位居前十的投資來源地是中國香港、新加坡、中國臺灣、韓國、日本、美國、德國🏄🏿♀️、法國🧔♀️、英國和中國澳門。在2016年1-10月👨🏻🚀,法國已不在排名中💂🏻♂️,被盧森堡取而代之。中國臺灣、日本和中國澳門的位次發生變化,中國臺灣和日本下降至第六位和第七位🙇🏻🙇🏼,而中國澳門則上升至第五位🤞🏽。
在直接投資凈流入下降的背後💍,存在著部分國家和地區投資減少甚至撤資的可能。那麽🫵🏽🙃,哪些資本離開了中國大陸?哪些減少了對中國大陸的投資呢🫶🏼?根據外資來源地的分布,我們將針對亞洲🧎🏻♀️、歐盟和美國逐一展開分析🌘。
二、亞洲
在對中國大陸投資的十大來源地中😀,亞洲占六席,它們分別是中國香港📙、中國澳門💚、中國臺灣、日本👌🏿、韓國和新加坡。下面逐一分析它們對中國大陸的投資變化情況:
1.中國香港
從商務部的流量數據來看👐🏻👩🏼💻,在2006-2015年期間,從香港流入的FDI,除了在2012年出現小幅下降之外🧖🏻♂️,其余時間都表現出持續增長的態勢,年均增速達到20%。新設企業在2007-2009年間驟減,降幅約為34%,這與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及大陸“兩稅合一”👮♂️、新勞動合同法施行等政策變化有關。在2009年之後,每年新設企業維持在1.2-1.3萬家的水平。香港特區的統計數據也顯示,除了2012年之外,2011-2014年間香港對內地投資不斷增長,2014年達到6379億港元,同比增長60.72%。如果不考慮離岸金融中心🧝🏼♂️,中國內地長期以來是港資最重要的目的地。盡管兩地在統計口徑上存在差異,但卻同時說明近年來香港對內地的FDI維持增長的趨勢🍚。(兩稅合一是指將《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和《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法》兩部法律法規統一成一部所得稅法,在稅率等方面對內外資企業一視同仁。——編註)
廣東一直是港資在中國大陸的主要目的地。依據《香港對外直接投資統計》的存量數據,2014年廣東吸收的港資占比約為26.2%👳🏿♂️。隨著內地開放的深化,港資流入廣東的比例顯著下降🛌🏽,對長三角和環渤海地區的投資力度則不斷加大👩🦼➡️。依據同一份資料🤱🏻,可以發現🏌🏼♂️,服務業是港資在內地的主要投資對象,存量占比約為85%🆓。信息與通訊🧝♂️、地產及商用服務📅、銀行業是重點,占比分別為29.7%、24.1%和14.0%。製造業是新的增長點🙆🏿,2014年約50%的FDI流入製造業,是當年港資驟增的主要原因。截至2014年底,除維京群島外,中國大陸依舊是港資最重要的目的地𓀁,存量占比約40.5%👰,流量占比高達66%。總地來看,港資並沒有規模性地撤離中國大陸🧏🏿♂️👁🗨,其他地區對港資的吸引力還不能與中國大陸相比。
2.中國澳門
依據商務部的流量數據😫,2013年以來中國大陸實際利用澳門直接投資的金額持續上升。2015年達到8.9億美元,同比增長61.65%,進入十大投資來源地之列。2016年1-10月激增近四倍,投資額高達33.5億美元。依據商務部的存量數據🤹🏻♀️,截至2015年,澳門對中國大陸累計投資達127.85億美元,與2014年同比增長近7.4%。結合流量和存量數據👩🎤👷🏼♂️,可以判斷,澳資並未規模性地撤離中國大陸,FDI流量繼續增加使得存量不斷擴大。
依據《澳門直接投資統計》,我們發現🍅,與港資相似,澳門企業在內地的直接投資集中在廣東,截至2015年底🎊,累計總額達31 澳元,與2014年同比增長1.3%,其中在珠海投資17億澳元,同比增長3.4%。對深圳和中山的投資分別為11億澳元和3億澳元。浙江和上海緊隨其後,分別為9億澳元和0.6億澳元。粵👩🎓🥻、浙、滬三省市累計總額的占比高達95%🧞。澳門對外直接投資主要集中在博彩業,其存量占比高達80%,其次是批發零售業和工業。在中國大陸,博彩業為禁止投資領域👨🏻🏭,因此,可以推測澳門對大陸投資主要集中在批發零售業和工業領域。香港、中國大陸和維京群島是澳資的主要投資目的地,截至2015年,三地吸收的澳資存量,合計占比約為43%,其中內地占17%🍙🧛。在2010年☔️🪤,香港和中國大陸吸收的澳資超過了澳門對外直接投資的總額🩼,而2015年的情況則表明👩🏽🦰👩🏼🏭,澳企投資正在向其他市場發展♜,但卻並未從香港和中國內地規模性地撤資🧗🏻♂️。
3.中國臺灣
中國大陸一直是臺資的主要目的地,近20年來臺灣對大陸的投資遠超它對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投資🚶🏻♀️➡️。不過🏞,根據中國投資指南網的數據,在2012年臺資達到峰值後,臺灣對中國大陸的投資額開始不斷減少,在2013-2015年間,金額從52.46億美元下降至44.1億美元。2016年1-10月,臺灣對大陸直接投資金額為29.8億美元,同比減少16.3%,排名從2015年全年第五跌至第六。臺灣“經濟部”的統計也顯示,臺灣對大陸投資金額從2014年63.4億美元下降至2015年47.9億美元🏃♂️➡️,同比降幅為24.4%。從中國商務部的存量數據來看🧟♀️,2011-2015年間臺資存量增速逐年放緩,從5.3%降至2.5%⛑。由此可以判斷🚶🏻♀️➡️⛰,盡管臺灣企業尚未出現大規模撤資的現象,但是對大陸新增投資卻在不斷減少。
根據臺灣“經濟部”的統計😹,臺灣企業在大陸的直接投資集中在東部沿海,特別是江蘇、廣東𓀕、上海🥹、浙江和福建🤳🏽,截至2016年9月,五省市累計金額的占比高達80%,它們所占的比重分別為31.19%💌、19.22%🧑🏼🦰、15.17%👴、7.8%和6.27%🤰🏿。就每年的流入量而言,五省市所占比例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臺資逐步向北方和中西部轉移👨🦽➡️,山東🚣🏻♂️、四川、河南和北京成為臺灣企業投資的新熱點。
2010年🌊,臺資在大陸的行業分布如下:農業占0.05%🤷🏿♀️;礦業占0.01%;製造業占69.6%;服務業占24.4%。到2016年9月,臺資的行業分布如下:農業占0.02%;礦業占0.02%;製造業占52.6%;服務業占43.4%。與2010年相比,到2016年,製造業臺資的占比縮水近1/4,而服務業的占比則增加近一倍,其中以金融保險業的貢獻率為最高。依據臺灣“經濟部”的統計♿️,多年來臺灣對大陸的投資一直超過對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投資,但是二者之間的差距正在逐步降低。在2015年末,對二者的投資規模基本持平🥌🧙🏼,對其他國家和地區核準投資金額107.5億美元🫶🏽,對大陸核準投資金額109.7億美元。臺灣“經濟部”統計的存量數據顯示🤏🏽🏊🏿♀️,除大陸外👱🏿♀️,2010年臺灣對外投資前十大目的地分別是加勒比英國屬地👩🏽💼、美國、新加坡🧜🏻、中國香港、越南、百慕大🪭、馬來西亞、泰國和荷蘭。在2015年,越南、泰國和日本的排名分別提升至第四、六和七位🏌🏽♂️,英國替代荷蘭擠進前十。
由此可見,臺灣的投資正在從中國大陸向其他市場轉移🕵🏼♀️👩🏿🦰,而轉移的目的地主要是東南亞國家和一些發達經濟體(如日本和英國)。
4.日本
根據商務部的數據,自2012年達到峰值後,中國實際利用日本直接投資的金額不斷減少🉐👺,在2013-2015年三年間✝️,FDI流入減速年均達到23.1%。2016年1-10月🪤,日本對華直接投資金額為24.6億美元,同比減少10.87%,其排名也從2015年全年第五跌至第七。新設企業數從2010年就開始下滑,從1859家一路下滑至643家✦,縮水近2/3🙇🏻。日本銀行國際收支統計也顯示👨🏼🦳,2015年日本對華FDI流量同比降低了3個百分點,2016年繼續維持下降趨勢,2016年上半年日本對華直接投資為4599億日元,同比減少18.60%💆。盡管兩國在統計口徑上存在差異,但均說明近年來日本對華FDI減少的事實。與中方統計側重股權資本不同,日方統計的直接投資還包括收益再投資和其他資本,日本對華直接投資下降,既反映了股權資本的減少👝,也反映了已進駐的日本企業業績增長放緩,留存收益減少。
依據日本銀行提供的存量數據,截至2015年底🙅🏻♂️,日本對外直接投資余額共計1,477,997億日元,其中🐉,對前五大目的地的投資同比增長幅度依次為:美國(9.88%)💇🏽📣、中國(4.19%)、荷蘭(16.75%)👨🏼、英國(5.33%)和澳大利亞(10.75%)🕵🏼♂️。盡管日本對華直接投資存量規模不斷擴大🤼,但是其增速遠低於對其他國家的投資,也低於日本對外投資存量總額的增速(6.35%)。
依據日本貿易振興機構的企業問卷調查,可以分析日資在華的區域撤離情況🪵。大多數省市的日企撤資戶數都呈上升趨勢,而且這種撤離趨勢逐漸從東部沿海向中部擴散。廣東是日資企業撤離最嚴重的省市,其次是遼寧與山東。依據這一調查,我們還發現,在華日資企業撤資涉及的行業面逐漸擴大🦸🏽,並有逐漸向非製造業擴散的跡象🆚。在製造業內部,撤資意願最強的是紡織業和電氣機械業。在非製造業中🥀,撤資比例最高的是批發零售業和運輸業🙋🏽♂️。然而,最先出現大幅撤資的是建築業。
利用日本銀行的國際收支統計,可以初步把握日資離開中國大陸後可能的去處🧗🏿♀️。我們計算了2011-2015年間流入中國大陸的日本FDI增速以及流入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日本FDI增速的相關系數👳🏿♂️。結果表明🦸🏽:中國大陸與香港、臺灣是負相關的,其中與臺灣的相關系數為-0.88🫰;與部分東南亞國家也呈負相關關系🤞🏼,如泰國(-0.46)、新加坡(-0.20)和馬來西亞(-0.04);與部分歐盟國家也呈負相關關系,如德國(-0.91)、比利時(-0.37)、意大利(-0.09)和法國(-0.05);與加拿大(-0.34)和墨西哥(-0.34)也呈負相關關系🤘🏻;與新西蘭(-0.24)也呈負相關關系🎓。這顯示,除了東亞和東南亞之外,北美💩、歐洲和太平洋地區的發達國家也可能是日資的重要去處
5.韓國
從商務部的流量數據來看,2011-2015年間中國吸收的韓資逐年遞增🛼,年均增速約為12.14%。2016年1-10月數據顯示🧑🧒,韓國對華投資金額為41.2億美元,同比增長27.6%。商務部的數據也顯示,韓國在華新設企業數量近年來也呈緩慢上升的趨勢,從2011年1375家增至2015年的1958家。然而,從韓國銀行提供的存量數據來看,韓國對華投資的形勢並不樂觀。在2015年,投資存量首次出現負增長🎍,從680.5億美元減少至678.1億美元。對華投資累計額占韓國對外投資總量的比重📍🛌🏻,從2013年29%下降至2015年24%🥍。
根據地方統計資料💢,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前,韓資大部分流向山東🧛♀️,但危機之後,流入山東的韓資逐年減少🏃🏻♂️➡️👢,但是東部地區依舊是韓企的投資重點,其中天津和遼寧上升較快。西部地區表現突出的是陜西,自2012年始💂🏿♀️,韓資流入速度驟增,甚至超過廣東。從韓國銀行提供的存量數據來看👩🏼⚖️,中國🧲、美國以及東南亞國家是韓企境外投資的主要目的地👮🏼,2015年三地吸收韓資的比例分別為24.36%、20.69%以及17.89%,總和約為60%💣🥿。
盡管十年來中國一直是韓資最大的目的地,但需警惕的是🪄,隨著對華投資占韓企對外投資總量的比重不斷下滑,美國和東南亞有望成為韓國的投資重點。在金融危機之後,隨著美國經濟的復蘇,韓企對美投資步伐不斷加快🤦,美國吸收的韓資規模與中國吸收的韓資規模的差距不斷縮小🌻,從2013年最大的差距247億美元快速縮窄至2015年的102億美元👩⚖️。
6.新加坡
從2010年開始🤾♀️,新加坡超越日本成為排名第二的對華投資來源地。從商務部的流量數據來看,在2010-2015年間,除了2014年短暫下降之外,來自新加坡的FDI保持小幅增長趨勢,增速年均達到5%。在2016年1-10月,中國實際利用來自新加坡的FDI從去年同期53.4億美元下降至48.9億美元,但新加坡的排名依舊沒有變化。從新加坡統計局提供的存量數據來看🕹,截至2014年底👘,新加坡對華直接投資余額共計1101億美元🧟♂️,占新加坡在全球投資總額的18%,中國也是唯一的吸收新加坡FDI超過千億美元的國家🐖。結合流量和存量數據,可以判斷⇨,盡管來自新加坡的FDI的增速已經放緩,但是並未出現新加坡FDI規模性撤離中國的現象🏂🏻。
根據地方統計資料,新加坡FDI主要流入上海和江蘇🥨,其次是廣東和天津。在內陸地區,除了湖南🤸🏿♂️、河南🤒、河北以及北京等省市新加坡投資流入量有所增長外,其他省市依舊維持原狀🌷,個別省市的新加坡投資甚至迅速減少。新加坡對華投資依舊重視沿海省市,向內陸推進緩慢。依據新加坡統計局的數據,截至2014年底🕝,從新加坡流入中國大陸的FDI主要進入製造業、房地產業、批發零售業和金融保險業🩱,占比分別為47%🚵🏼♂️🧑🏻🦱、22%👰♀️、15%和8%。盡管製造業仍占據主導地位,但是其比例已從2005年64%的高位逐年下降,服務業逐漸成為主要的投資對象。
在新加坡整個對外投資中🤵,對金融保險業的投資高達51%🏊。隨著中國資本賬戶和金融市場的逐步開放,預計流入中國金融保險業的資金將大幅增長🤾🏿♀️。
從新加坡統計局提供的存量數據來看🪜➜,截至2014年底,新加坡對亞洲十五國的投資為3209億美元,占新加坡對外投資總額的52%,僅中國大陸就吸收了1101億美元。由此可見🪱,來自新加坡的資本並沒有規模性撤離中國的現象💂🏿♂️,其他地區對新加坡資本的吸引力還不能與中國相比。
三🫴🏿、歐盟
歐盟對外投資金額位於世界前列。然而🧑🏻🦲,它對中國的直接投資金額卻並不高,對華投資僅占其對外投資總額的1.0%🚴🏼。雖然英國、德國🕉、法國和荷蘭對華投資增減不一,但是整個歐盟對華投資呈現穩中有升的態勢🗄。從商務部的流量數據來看,歐盟對華新增投資在2013年達到65億美元的峰值,此後一直維持在這一水平。依據中國投資指南網的數據,2016年1-10月,歐盟對華投資新設立企業1406家,同比下降4.1%,實際投資金額83.6億美元𓀐,同比增長36.6%🌱。從中國商務部的存量數據來看,截至2015年底👩🏼⚖️,歐盟對華直接投資余額共計1016.58億美元,占其對外投資存量的比重🚴🏽♀️,從2008年0.7%逐漸提升至1.0%。
結合流量和存量數據,可以判斷👱🏿♂️,盡管歐盟中少數國家對華新增投資有所減少,但是多數國家對華投資仍然抱有熱情👷,歐盟整體並沒有出現從華撤資的現象👾。
1.英國
從商務部的流量數據來看,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英國對華投資顯著下降🦶🏿,一度下降至2013年的低點3.9億美元。在此期間🏭,英國對整個世界的投資也大幅降低。在2014年🍝,來自英國的FDI同比增幅較大👋🏿♋️。但是🤵🏿♂️🤴,在2015年,來自英國的FDI又降低至4-5億美元的水平🦠。根據英國的統計🫗,在2006-2015年間,除了2013年出現驟降外,其余年份英國對華投資都呈現不斷增長的趨勢,年均增速約為18%。截至2015年底,英國對華直接投資余額共計97億英鎊🤵🏿♀️,占英國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的比重從2006年0.3%提升至0.9%左右。
結合流量和存量數據,可以判斷,在危機之後,盡管英國減少了對華的新增投資,但是存量占比增長說明英國企業並未出現撤離中國的現象。
根據地方統計資料,英國FDI在華分布較為集中,主要流入上海🧒🏼、江蘇😶🌫️、天津和廣東🤮👋🏼。除了這四個省市外🕦,遼寧吸引的英資規模也不斷擴張。中部地區表現突出的是安徽🧑🏽⚖️,英資流入規模驟增。其他省市則基本維持原狀。
根據英國的統計,從存量上來看,服務業是英國對華投資的重點,尤其是金融業、批發零售業和專業科技,2015年三者吸納的英資存量所占的比重分別為29.5%🏊🏽、7.6%和6.6%,三者合計約為44%✅。流量數據顯示,金融業是英國對華新增投資的重要領域。在歐洲之外,美國是英國對外投資的第一大目的地🐛。亞洲地區也逐漸受到英國企業的重視🧑🏽🔬,占英國對外投資比例在2006-2015年間提高了4個百分點。依據2015年英國的統計,就吸引的英資規模而言,香港、新加坡和印度在亞洲位居三甲👩🏻🔬,印度首次超越中國進入前三。
2.德國
從商務部的流量數據來看,金融危機後德國依然增加對華投資🛣,在2010-2013年間年均增速達到32%。在2015年,德國對華投資短暫下降👩🏿🎨,但是這一趨勢並沒有持續。2016年1-10月,中國吸收的德資規模達到24.4億美元🧑🏽🌾,超過了2014年全年的規模💖。德國在華新設企業在2013年後依舊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從歐盟提供的存量數據來看,截至2013年,德國對華直接投資余額共計470億歐元,占德國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的比重從2008年2%提升至5%左右。結合流量和存量數據🙍♀️,可以判斷👂🏼,金融危機並沒有打擊德國對中國的投資熱情,德國企業並未出現撤離中國的現象。
根據地方統計資料🫸🏿,多年來德資存量占比最高的一直是江蘇𓀕,但是近年來,大量新流入的資金轉向北京🐥、天津和遼寧,德資正從長三角擴展至環渤海地區🩹🧎♀️。中部地區表現突出的是安徽和湖南。其他省市則基本維持原狀🫲🏼。製造業是德國企業投資的主導行業,但是其比例已從2005年64%下降至2015年48%,服務業逐漸成為德國對華投資的主要對象👃🏻,以專業科技、批發零售業以及金融保險業為“龍頭”,占比分別為25%、15%和5%。與其他歐洲國家相同,對歐盟各國的投資占德國對外投資總額的60%左右。美國則是德國的第二大投資目的地,占比維持在28%🏑。中國是德國在亞洲地區的投資重心🎸。但值得註意的是,近年來德國對華累計投資額的增長速度已落後於對印度的投資。
3.荷蘭
從商務部的流量數據來看,荷蘭對華投資流量已從2013年頂峰期的12.74億美元迅速減少至2015年的7.5億美元🥁,降幅超過40%。荷蘭從2013年的第8位逐步跌出對華投資前十大的名單🌶,其排名在2016年也沒有恢復。然而💁,在同一時期,荷蘭並沒有降低對全世界的投資,金額從700億美元增加至1134億美元,這意味著荷蘭對華投資絕對減少的事實🐕。荷蘭在華新設企業從2013年102家增加至2015年121家。結合這兩組數據🗃,可以說明荷蘭新進入中國的企業,其規模在縮小👨🦼。從商務部的存量數據來看,截至2015年底,荷蘭對華直接投資余額共計155億美元,與2011-2013年間相比🧛♂️,最近兩年存量增速顯著放緩。荷蘭對華新增投資減少以及存量增速放緩在一定程度上說明😀,荷蘭企業從中國撤資意願在增強🚨。
根據地方統計資料🥜,荷蘭FDI在華分布較為集中🔬,主要流入江蘇和廣東。遼寧吸引荷蘭資金的能力上升顯著。根據歐盟提供的存量數據,與其他歐盟國家相比,荷蘭對中國東部地區的依賴度更高,流入中西部的荷蘭資金很少🧘🏽♀️。與歐盟其他國家不同,荷蘭對中國製造業的投資並未下降,反而出現上升勢頭,存量占比從2006年33%一路飆升至2012年的73%。而服務業的投資結構則與其他歐盟國家相似,以金融保險業為主。與其他歐洲國家相似,荷蘭對歐盟各國的投資占其對外投資總額的60%左右。美國則是荷蘭第二大投資目的地🙍🏿♀️,占比維持在10%🃏👨🏽。中國並不是荷蘭在亞洲的主要投資目的地🙎🏽,前者僅占後者對外投資總額的0.1%。在2010-2014年間,日本是吸收荷資最多的亞洲國家🙇🏿🎍。另外,自金融危機以來👱♀️,荷蘭在華累計投資額的增長速度已落後於對印度的投資。
4.法國
從商務部的流量數據來看,法國對華新增投資在2011年達到頂點後迅速下滑,在此之後,保持了四年的穩定時期🥄。在2015年,法國對華投資迅速爬升至12.2億美元🧑🚒,同比增長72%,但這一趨勢並沒有得到維系🌧,2016年1-10月最新數據顯示🕢,法國已被盧森堡擠出對華投資前十大的名單。從存量數據來看🏣,截至2015年年底👦🏻,法國對華直接投資余額共計148.6億美元,占其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的比重從2008年0.7%的水平提升至1.2%🤲。結合流量和存量數據,可以判斷🥡,法國對華FDI呈波動態勢,但並不說明法資正從中國大規模撤離✭。
根據地方統計資料,法國FDI在華分布較為集中,主要流入江蘇和廣東🧜🏻♂️。在東部地區🐻,天津吸收法資的能力明顯增強🙀。中部地區表現突出的是安徽🤹。其他省市則基本維持原狀🪷。依據歐盟提供的數據,我們發現💥,法國對華投資的重點並不是製造業而是服務業。服務業投資的結構與德國相似,以金融保險業、批發零售業和專業科技為“龍頭”🌂,占比分別為20%、10%和10%。
四🤷🏻♀️、美國
盡管美國對外投資的金額一直位於世界前列👨🏿⚕️,然而其對中國的直接投資金額並不高,約80%的資金流向北美、歐洲和拉美,中國的占比不到1.5%。
從中國商務部的流量數據來看,2002年美國對華投資達到頂峰,全年吸收美資達到54.24億美元🟣𓀕。在此之後🦠,美國對華投資規模開始下降🏕。盡管在2009-2010年間對華投資有顯著提升,但是這一上升趨勢並未得到維系👨🏿🌾,2011-2015年間中國吸收美資的規模平均僅為每年29億美元,相比頂峰時期縮水近一半🧇。依據《2015年中國外資統計報告》,新設企業數量也顯示美國對華投資減少的事實,自2003年達到最高點4060家後,美國在華新設企業逐年遞減🈯️,2014年僅有1176家。另一方面,從美國經濟分析局提供的存量數據來看,截至2015年底,美國對華直接投資余額共計746億美元💻,對華投資占美國對外直接投資比重自2012年起略有上升☣️,從1.2%提升至1.5%左右。
結合流量和存量數據👡,可以判斷🌒,美資並未出現大規模撤離的現象🥳,但是對華投資的意願有所減弱🐦。根據中國美國商會發布的《2016年度中國商務環境報告》🚶♂️,在2012-2016年間👮🏼♂️,美企在華經營收益下滑嚴重,出現虧損的公司由2012年4%擴大至2016年11%。收益下降導致了美企在華投資擴張意願減弱。至2015年底,約20%的美企在華無任何擴張計劃。
根據地方統計資料,美國FDI在華分布較為集中,主要流入上海和江蘇。流入浙江、廣東和福建的美國FDI出現遞減趨勢🧝🏿♀️,而遼寧、山東和天津吸引美國FDI的能力明顯增強。中部地區河南和安徽吸引美國FDI的增速明顯🫅🏽☪️。西部地區則維持低迷狀態。
依據美國經濟分析局提供的數據,十年來,美國對華投資一直以製造業為主,並且這一趨勢在不斷增強,2015年美國對華製造業投資累計達424.42億美元😬,占美國對華總投資的比重為57%⭕️,製造業中又以化工🏹、電腦和電子產品、運輸設備為主。美國對華服務業投資累計額占總值的比重自2011年始不斷下降,從35%降至2015年的 28%。值得註意的是,2015年服務業中金融保險業存量出現負增長🖖🏼,從2014年34.2億美元降至2015年30億美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國對華投資的模式與其他投資來源地是不一樣的。由存量數據可見🧑🏿,美國新增投資的重點依舊是製造業,流入服務業的資金較少🌀,金融保險業甚至可能出現資本撤離的現象。
歐洲、拉美和加拿大是美國投資的主要目的地。以2015年為例,三者占美國對外投資總額的比例分別為59%、17%和7%,總和為83%。從2013年開始,美國對加拿大投資累計額出現負增長🧒🏽,而歐洲和拉丁美洲依舊維持對美資較強的吸引力。歐洲尚未從債務危機中完全恢復🎵,但是美國對歐洲投資的比重卻在2010年之後逐步上升🧏🏿♂️🩼,對歐洲的投資增速高於對全世界的投資增速🐣。
五⛹🏼♀️、結論
利用中方和外方的統計資料,我們發現,在中國大陸的日本企業和荷蘭企業出現了規模性撤離的現象,韓國企業則存在著撤資的可能👦。中國臺灣、英國、法國和美國企業沒有明顯的撤資現象🌎,但對中國大陸的商務環境表現出一些擔憂,新增投資意願有所減弱🎭。中國香港、中國澳門🌌、新加坡以及德國則表現出不同的情形,它們對中國大陸依然抱有投資熱情🛌。從世界範圍內來看,中國大陸依然是直接投資最重要的目的地之一👩✈️,這一基本面不因媒體上的不實之詞而改變。
對個別國家🧑🦼➡️👆、個別行業和個別企業的撤資行為,政府需要保持警惕又開放的心態。一方面,不要讓個別性的撤資行為演變為集體性的恐慌🦹,要繼續通過有含金量的改革保持對外資的充分誠意。另一方面,在市場化條件下,直接投資的進入和退出是非常正常的👱♂️,對外資的友好和開放不僅僅局限於資本進入🛌🏽,也包括資本退出。中國仍然是全球直接投資的熱土,但還有理由把它打造得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