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觀點】羅長遠🦹🏽🕞:外資進出中國的情況及對策
發布日期🕛:2015-11-20 瀏覽次數:
資本抽離主要體現為證券投資,特別是其他投資從中國離開𓀃🕺🏿,這其中就包括所謂的“熱錢”👆🏽。而更能體現經濟基本面的直接投資👬🏻,從整體上看,依然處在上升的態勢之中👱🏿。對中國來說,新資本進入放緩和原有資本撤離加速的背後👩🍼,可能體現了國際資本流向東南亞國家的事實😯。
近一個時期,有關“外資加速撤離中國”的話題不斷發酵🙅🏿♂️。官方新近發布的相關統計數據引起了人們的極大關註👨💼:
首先,外匯儲備快速縮水。國家外匯管理局提供的數據顯示👨🏿⚕️🕋,2014年6月🍱,中國外匯儲備達到歷史新高🙍🏻𓀊,為39932.13億美元。此後🤹🏿♂️,外匯儲備幾乎逐月下降🔗,截至2015年9月,外匯儲備降至35141.20億美元,縮水額度達4790.93億美元,是2014年6月外匯儲備的12%🕛。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外匯儲備發生如此大的變化,資本的抽離很可能是一個原因。
其次,資本和金融賬戶連續逆差。國家外匯管理局提供的數據顯示⛽️,從1998年第一季度到2015年第二季度,一共70個季度,其中🧖♂️,資本和金融賬戶(不含儲備資產)出現負值的一共21個季度🪻🐁。而從2014年第二季度到2015年第二季度👨🏻🦰,連續五個季度出現負值👩🏻🎸,這是前所未有的🫷🏿。
第三,中國首次成為凈資本輸出國。中國自身資本輸出規模快速擴大。UNCTAD(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提供的數據顯示,在2014年👩🏻🏭,中國超越美國🚣🏽♀️,成為世界上吸收FDI(境外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而依據商務部資料,在2014年,中國首次成為資本的凈輸出國。中國的實際對外投資已經超過利用外資的規模,幅度大概是200億美元☦️。
上述數據只是反映了資本流動的大環境,而並非是資本流動本身的度量🕉。在這一部分,我們從多個角度對資本流動進行度量📙,對“外資撤離中國”的論斷做出評價。
首先🧏🏼,哪些資本從中國撤離🤸?根據國家外匯管理局提供的數據,中國資本和金融賬戶(不含儲備資產)在2015年上半年的逆差達到1259億美元💃🏽,其中🫳🏿,第一季度逆差983億美元,第二季度逆差276億美元。在該賬戶最主要的三個科目中,直接投資順差920億美元,同比增長1%🔯;證券投資逆差241億美元🫸,而去年同期順差369億美元;其他投資逆差1931億美元🧎♀️➡️,同比擴大2.7倍🧑🦳🚙,是整個資本和金融賬戶(含儲備資產)逆差規模的3.3倍。
很顯然,資本抽離主要體現為證券投資,特別是其他投資從中國離開,這其中就包括所謂的“熱錢”💶。而更能體現經濟基本面的直接投資🛅,從整體上看,依然處在上升的態勢之中。
其次,外資撤離加快還是進入放緩?對應經濟基本面♎️,我們接下來把資本流動的範圍局限於直接投資。從外商對中國的直接投資來看,在2005年到2014年的十年期間,新FDI流入的增速年均達到21%,而原有FDI撤離的速度達到39%⚁。具體來講🕴🏻,情況又不太一樣🚵🏻♂️:在2005年到2008年的四年間♟,新FDI流入的增速年均達到30%,而原有FDI撤離的速度達到23%;而在2011年到2014年的四年間🥞🏓,新流入FDI的增速年均達到10%♢,原有FDI撤離的速度則達到47%🧗🏼。
很顯然,近年來🧏🏼,原有FDI撤離的速度超過了新FDI進入的速度。尤其值得註意的是,在2010年到2014年這五年期間,原有FDI撤離的規模與新FDI流入的規模之比一路上揚,從8.18%、10.85%、11.42%、15.46%到23.86%🤾🏿♀️。
第三,什麽投資者離開中國了?中國是世界最重要的投資目的地之一🩸,但其投資來源地卻一直比較集中,中國香港、臺灣地區以及日本、韓國、新加坡、美國、德國、法國、英國和荷蘭是十個最重要的投資來源地💏。在2013年,它們對中國內地投資占中國所吸納外資的比重是91.11%。來自這十個國家或地區的外資情況,決定了整個中國所能吸納的外資規模。
為考察到底是哪些投資者離開了中國🤘🏿,我們利用商務部的資料👩🏼🦰🤽🏼♀️,就2015年1月到7月和2014年同期的情況作了一個對比。在2014年1月到7月,位居前十的投資來源地依次是中國香港🗑、新加坡、中國臺灣、韓國、日本、美國、德國🧑🎤、英國、法國和荷蘭。在2015年1月到7月📨,除了荷蘭被中國澳門取代之外,其他來源地的位次幾乎沒有變化🐙。不過,就投資規模來看:中國香港的投資比去年同期增加了71.5億美元🧛;新加坡則減少了1.5億美元;韓國減少了2.2億美元;中國臺灣減少了7.5億美元;日本減少了7.2億美元🪂;美國減少了5.3億美元🙋♂️;德國減少了0.8億美元;法國增加了3.6億美元🧖♀️;英國增加了0.2億美元;荷蘭跌出了前十大的名單🕵🏿♂️。
在2015年1月到7月,中國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766.3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54.9億美元,而香港一地就增加了71.5億美元♥︎🚵🏼。這意味著,來自其他地方的外商直接投資減少了。特別是,主要投資來源地的投資均有所下降,降幅最大的是中國臺灣、日本和美國。
第四,投資者從哪些地區離開了🈵?依據《中國統計年鑒》,我們可以看到外資的區域進入情況。在東部地區,在2008年以前,幾乎所有省份外商投資企業戶數都呈現上升態勢,但在2008年及以後,多數省份的外商投資企業戶數都呈下降態勢。東部總體上,外商投資企業戶數依然呈上升勢頭,但與2008年超過40%的增長相比,勢頭已大幅放緩。在中部地區📙✈️,2008年以前,幾乎所有省份外商投資企業戶數都呈上升態勢🦌,但在2008年及以後,吉林🤴🏻、山西、湖北和江西的外商投資企業戶數保持穩定,而其余省份都呈下降態勢🪁。中部總體上,外商投資企業戶數在2010年達到50145戶的峰值後一路下滑🎇,到2013年只有46589戶,下降了3556戶🚴🏼♂️。在西部地區⚧,在2008年以前🧁,幾乎所有省份的外商投資企業戶數都呈上升態勢,但在2008年以後👫,多數省份的外商投資企業戶數或持平或下降。西部總體上,外商投資企業戶數在2010年達到42203戶的峰值之後一路下滑,到2013年只有37945戶,減少了4258戶🥑。
總的來看🪳,外商投資企業入駐在2008到2010年間達到峰值🛐,在那之後,增速放緩甚至轉為下滑。尤其令人吃驚的是,從企業戶數來看,在中部和西部地區,甚至出現了外資的抽離🔼。
第五,投資者從哪些行業離開了?依據《中國統計年鑒》👸🏿🫁,我們也可以獲得外資的行業分布信息。在2005年,FDI的行業分布如下🪁:農業占1.2%☹️;礦業占0.6%;製造業占70%🥅;服務業占27.8%。到2013年👨🏿🎓,FDI的行業分布如下↪️:農業占1.5%🪟;礦業占0.3%;製造業占38.7%;服務業占59.4%🩸。與2005年相比,到2013年,製造業的FDI占比縮水一半🚃,而服務業的FDI占比則增加了一倍。
更為重要的是🙎♂️,在2011年製造業的FDI達到峰值521億美元之後🧑🏽🎤,它所吸納的FDI一路下降,到 2013年只有456億美元,而到2014年則只有399億美元。與此同時,服務業的FDI則一路上揚🏫🫒。因而,在製造業和服務業所吸納的FDI的占比此消彼長的背後,還反映了製造業吸納的FDI絕對減少的事實。
第六,投資者離開中國後去哪裏了👶🏻?利用UNCTAD的《世界投資報告2015》,我們可以初步把握外資離開中國後可能的去處。依賴這一資料,我們計算了2011到2014年間,中國和代表性國家(地區)FDI流入增速的相關系數。結果表明:中國與美國🪞、歐盟、日本是正相關的;中國與韓國是弱負相關的;中國內地與香港、臺灣地區是正相關的;中國與東歐11國是正相關的⛰;中國與拉美和加勒比是正相關的⛑,與其中的南美地區也是正相關的🏑;中國與印度⛹️♂️、孟加拉國是正相關的;中國與東南亞國家整體卻是負相關的(相關系數-0.88),其中⛑,尤其以與新加坡、泰國和越南的負相關最為突出🤷🏿♀️。
這顯示,對中國來說🤾🏼♀️,新資本進入放緩和原有資本撤離加速的背後,可能體現了國際資本流向東南亞國家的事實💅。
以上,我們就外資撤離中國的緣起以及外資撤離中國的事實進行了考察📥⏱,下面我們提出有針對性的政策建議。
首先,妥善運用宏觀經濟政策,穩定外來投資者的心理預期🚪。有關外資撤離的話題,在很大程度上,與證券投資和其他投資近期快速離開中國有關。與直接投資不同,證券投資和其他投資更在意短期收益,有一定的投機性。隨著金融行業對外開放的深入,證券投資和其他投資進出中國將成為“新常態”。政府部門要妥善運用宏觀經濟政策,穩定投資者的心理預期。上半年股市“高臺跳水”,以及隨之而來的外資抽離,與決策部門政策導向、效果評估等方面存在偏誤有莫大的關系。
其次,積極推動雙邊投資協定的談判,提升美國和歐盟的投資規模。中國是世界最重要的投資目的地之一,但是來自歐美發達國家的外資始終是有限的。亞洲近鄰看重中國作為出口加工平臺的優勢🧍,而歐美國家更在意中國的市場潛力和規模🔄。但問題是,隨著中國從一個低收入國家成長為一個中高收入國家,歐美發達國家對中國的投資規模並沒有相應地提高。歐美外資在意的可能不僅僅是市場,還包括知識產權、市場環境等因素📰。為此👨🏻🚒,要積極推動中美和中歐雙邊投資協定的談判👨🏻,大力改善中國的“軟”環境。
第三,優化區域經濟政策🚧,引導外資向中西部轉移🛺。在中國,並未出現外資由東部向中西部轉移的明顯趨勢,相反🤵🏻,發生了企業從中西部撤離的情況🙋🏿♂️。盡管內地有勞動力成本低廉的優勢👨⚕️,但是運輸成本高和發展水平滯後,抑製了外資的流入🚣🏽。中國是一個幅員遼闊但發展程度非常不一致的國家,政府部門在設計政策時👇🏼,要尊重地區差異,允許地方在政策設計上有相當的靈活性和自主性,避免政策的“一刀切”👨🏻🔬。一個發展不平衡的大國🔎,任何經濟政策在本質上同時也應該是區域經濟政策🙂⛪️。
第四,適時調整法律、規章和製度,再現製造業外資的繁榮👨🏽🔬。外資在中國的行業分布,不單單是製造業比重下降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製造業外資絕對規模下降的問題🎭。為此,中國要調整法律、規章和製度✫,促使製造業再次成為投資的熱點。當下,工資快速上漲成為抑製製造業領域外資進入的重要因素。實際上,通過製度層面的改革(如計劃生育👨🏻🎓、戶籍👐🏼、退休等),中國依然可以保持勞動力的稟賦優勢。另外,2007年在經濟過熱時期通過的三部法律,如新的《勞動合同法》、新的《企業所得稅法》、《反壟斷法》等要適時地加以修訂🦅,為製造業的外資繁榮創造條件🤷🏼♂️。
第五,進一步擴大開放,拓展服務業領域的外資進入👨🏼🦱。中國服務業的外資利用是滯後的,結構也不合理🦏。UNCTAD提供的數據顯示🔤,2012年在世界範圍內,從存量來看🫵🏃➡️,63%的FDI聚集在服務業,而26%的FDI聚集在製造業🙆🏽♀️。而中國,即使到了2013年,從當年實際使用的FDI來看🐞,服務業所占的比重剛剛接近60%🫰🏻,製造業所占的比重仍然接近40%。在服務業中,在2013年🥤,高居榜首的是房地產(41%)🆓,其次是批發零售、租賃和商務服務🤜🏼、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以及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這四個行業所吸納的FDI占整個服務業的80%以上👨🏽🚒𓀋。房地產業也一直是服務業中吸納FDI最多的行業,而金融業吸納的FDI卻僅僅只有3.3%💂🏼。形成對照的是,2013年,在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中,製造業和服務業所占的比重分別是6%和76%。在服務業中,金融業所占的比重卻達到了18%✋🏻📓。總的來說🚣🏿♀️,中國服務業尤其是金融業對外資的開放,需要邁出更大的步伐👩🏼💻。
第六🔥,深化中國和東盟一體化進程,促進貿易和投資在這一區域的良性流動🦯。東盟是中國的第三大貿易夥伴,中國是東盟的第一大貿易夥伴🧘🏽👶🏻。東盟也是中國最重要的海外投資目的地之一🕵🏼♀️。目前👱,在中國和東盟之間✒️:就貿易而言,中國處在順差的地位;就投資而言👳🏻♂️,新加坡一直是中國主要的投資來源地,新加坡對華投資的規模遠遠超出了中國對新加坡的投資規模,印尼🔯、泰國和越南排在新加坡之後,是中國在東盟主要的投資目的地,不過中國對這些國家的投資遠遠超出了這些國家對中國的投資。
為促進中國和東盟之間貿易和投資的良性流動🦧,中國和東盟要深化一體化進程🦴,形成更為互補的分工格局。為此,中國應與東盟協力推進兩項工作🙂:一是👫🏻🧏🏿♂️,中國和東盟自貿區升級。2014年8月,中國和東盟正式就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展開談判🚣🏻♀️,當年9月和2015年2月,雙方先後舉行了兩輪會談🧚🏻,談判取得了顯著進展。二是,進行有中國和東盟參加的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談判。在TPP(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已達成的背景下🥯🤦🏼♀️,中國要積極地推動中日韓↔️、東盟十國和印澳新等十六國參加的自貿協定的達成。
通過中國和東盟自貿區升級以及早日談成RCEP,中國和東盟有望形成更為合理的價值鏈分工體系,避免雙方在貿易和投資領域的“零和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