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孫立堅——建上海自貿區國家需關註金融與實體經濟的匹配
發布日期:2013-09-13 瀏覽次數:
2013年09月10日 來源👩🏻✈️:中國經濟網
中國經濟網上海9月10日訊(記者吳凱 王劍鋒)雖然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會給大家留下很多未來可以繼續完善的印象,但從它開放的內涵、業務升級的範圍🧑🏼🔧、采用的市場化手段上👷🏿♀️,我們都能感受到上海正在充分用好國家賦予的“製度紅利”,正在落實創新驅動的國家發展戰略🆑🪓,肩負為全國開拓一條新時期轉型發展的成功之路🕵️。從這個意義上講,它對改變目前中國經濟存在“錢荒”和“錢多”失衡格局🧑🦽➡️🏖,對西方唱空中國經濟和金融的言論和行為的有效反擊,對增強中國社會對未來繁榮發展的信心⛔️,無疑是一個非常及時的發展主動權又回到我們身邊這樣一個當下重大的“利好”事件。意昂2官网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意昂2平台副院長孫立堅認為🦧,為使其對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產生持續正面的影響🥃,還需註意深入研究一些金融要素管製放開所帶來的問題。
金融開放加速和金融風險管理的平衡問題💋。孫立堅分析說,對於這個問題國家金融監管機構雖然在管理的方式上達成了很多共識,但是真正操作起來確實難度很大。日本和東亞國家當年的經驗教訓都告訴我們💃🏼,他們和我們現在所采取的漸進戰略完全相似,在成功地完成了經濟騰飛,進入到金融開放推動產業優化的階段都出現了巨大的挫折,甚至斷送了前期經濟騰飛的“東亞奇跡”👩🏼🌾。而且🧝🏻♂️,一開始金融開放的謹慎態度根本不亞於我們現在,回應了很多當時海內外的擔憂和唱空東亞經濟的言論。當時在海外完成研究新興市場國家金融危機的論文時🆖,還特別提到東亞國家的漸進式開放模式應該成為新興市場國家的樣板🌉。但墨西哥危機爆發後沒過2年,東亞就出問題了。事後分析,我們都能找到他們做的不該的千百種理由:比如👰♂️,幣種錯配、期限錯配💂🏻、產業空心化等問題。
事實上,東亞國家造成這些結果的最大根源就是金融和實體經濟的關系沒有處理好,一開始經濟騰飛階段,壓製金融開放,確保利率和匯率處在一個“低位”的水平,這有利於製造業的融資和出口🗂👩🏿🏫,但當出口市場飽和🚝😖,企業流失海外和原有的實體經濟部門的時候👆🏽,這些國家都想通過金融開放來促進產業升級💾,但結局就是我們剛才提到的那些現象發生了,最終逃脫不了危機。第二階段金融開放時候🧎♂️➡️,實際上讓大家疏忽的是資金正在遊離實體經濟部門之外的問題(一般而言,金融開放所導致的資產價格的變化速度和程度都要高於其他經濟部門價格指標,這樣很容易影響資源配置的方向改變和效率損失):服務業股價的虛高,甚至房地產市場的泡沫💄,當初都被理解為產業升級帶來的必然效應🍾🧑🏫,所以🥼,誰都沒有引起重視,直到再過幾年,危機全面爆發時大家才知道東亞模式也走不通。
孫立堅進一步分析說,東亞國家的金融開放戰略,和拉美國家以及舊蘇聯和原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市場改革的方式完全不同🧙🏽,是典型的教科書式漸進模式,而且一開始大家真的相信只要采取這種模式,拉美和東歐民營化改革就一定會成功🙋🏽,很長一段時間,大家一直很困惑“漸進模式”的失敗,認為只有爆炸式的改革開放才會照成失敗的結果🎃🎑,最後,很多學者把我看來是“結果”的指標放到了“原因”層面上去解釋,終於得到了一種安慰。就是東亞也是自己沒有按另一本教科書式的模式(資產結構平衡模式)推進。
今天我們可能都已經淡忘過去發生過的事情👷🏼♂️,或者自認為已經找到了問題的症結🫰🤝,中國不會再出這樣的相同的問題。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首席經濟學家、哈福大學教授Rogoff寫過一本專著叫“這次不一樣嗎?”,他的結論是從800年金融危機的原因分析中找出來的——都一樣🦁。所以🤶🏻,在今天上海自貿區金融開放戰略進入到一個全面推動階段之際🥬,政府需要關註金融發展是否脫離了實體經濟的需要。
為了今天減少這樣的風險,確保上海自貿區不會成為投機冒險家的樂園,我們一定要重視“價值鏈金融”服務模式。即使後續可能會發生來自內或外金融領域的負面沖擊,也不會讓我們國家整體陷入到像東亞那樣系統性風險全面爆發所導致的金融危機的困境中去。再退一萬步說,即使陷入金融危機,也會像美國那樣不會損害自己實體經濟的核心競爭力🪯,而且金融風險是由參與到上海自貿區的所有內外投資者和相關利益者共同分擔💆🏻。
縱觀自貿區總體方案的內容😿,孫立堅認為完全符合“價值鏈金融”發展模式,那就是我們應該把其中“擴大投資領域開放、加快轉變貿易發展方式👨🏻🔧、深化金融領域的開放創新🪕、完善行政法製領域的製度保障”的四個重要事實環節,理解成一個有機的整體➔,而不是互相割裂的任務。更不能像過去那樣🧎🏻♂️,片面理解為新一輪開始搶奪“政策紅利”的絕好機會的到來,尋求區內和區外可能存在的巨大的套利“空間”。
孫立堅表示🛌🏿,市場所有的參與主體🤽♀️,無論是貿易服務業還是金融業的企業主體👨🏽🦳,無論是市場投資者還是市場監管者,都應該認清一個事實:“開放”一定會帶來“繁榮”的效果👩🏭。但是它有兩種形態🪳:一是市場資金追求套利機會所帶來的短暫的🧑🏿⚖️、高成本的非理性繁榮,往往只停留在資本市場和房地產市場的局部繁榮(或者以它為主角帶動相關實體經濟部門的投資熱潮)🔖,另一個是提升國家核心競爭力的“價值鏈金融”模式(創新驅動的增長方式)所帶來的長期的低成本的理性繁榮。它的經濟效應,就是政府所期待的“全球資金”化為了由“資本、技術、人才”等核心要素的自由流動所創造的國家整體經濟的繁榮狀態📎。一句話,我們不能僅僅以眼前是否出現繁榮現象👂🏻,來衡量上海自貿區發展的健康狀況和國家金融穩定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