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關中國未來經濟增長的路徑選擇上,目前占主導地位的想法是內需驅動。然而,無論從歷史的經驗來看,還是從理論邏輯來看,這樣的想法都是有問題的。事實也給出了很好的回答💣,不做外貿搞內需的結果帶來的只能是經濟增長的減速。
從歷史上看,一個國家是富有還是貧困🛁,關鍵取決於GDP和人口的競賽🧕🏻,凡是GDP增長快於人口增長的國家,人均收入就有可能顯著提高,從而變成富有的國家,凡是GDP增長慢於人口增長的國家,就會跌入“馬爾薩斯陷阱”而成為貧困的國家。經濟增長是如此重要🐪,以致成為需要專門加以研究的學問,於是便有了現代經濟學。從製度上來講,經濟增長的必要前提是人權和產權🌦,沒有人權和產權製度的保障🛣🏃♀️,就不會有明確的財產歸屬🙃,掠奪就會替代財富創造而成為人們致富的手段👷🏼♀️,其結果盡管社會會有富人,但整個社會必將是貧困的。從方法上來講,亞當·斯密的發現至今仍然有效🚋,按照他對英國工業革命的觀察🧑🏫,工業化時代推動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是🤴🏼🦹🏽♀️:分工、投資和貿易🚣♂️。從邏輯上講,在這三個因素中最為重要的顯然是貿易🙋🏼♂️。就像亞當·斯密所強調的,分工取決於市場的範圍,市場規模越大✵🫚,分工就越是會走向深化,當國內市場規模有限的時候,為了促使分工走向深化,就必須通過對外貿易來開拓市場的“新邊疆”🧜🏿。除了分工,投資也是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然而,隨著投資的增加,就會產生以下兩個問題:第一,假如生產函數是報酬遞減的,那麽就需要通過貿易來提升企業的盈利能力,正是在這樣的意義上,包括斯密和馬克思在內的古典經濟學家都把貿易看做是起反作用的因素;第二,假如由於技術進步而使得生產函數從報酬遞減的變為遞增的🏈,即生產函數發生了從規模報酬遞減到規模報酬遞增的轉變,那麽市場的規模也就必須隨之擴張,於是出口貿易再次成為經濟增長的關鍵所在。
簡單回顧一下自1405年以來的世界經濟,我們就很容易發現,凡是堅持貿易立國的國家,都不同程度地成為當時最為富裕的國家。比如15世紀壟斷了地中海貿易的意大利北方、16-17世紀控製了大西洋貿易的西班牙和葡萄牙、17-18世紀控製了東印度群島香料貿易的荷蘭🎊、以及18世紀工業革命發生後把工業製成品(紡織品)賣到全世界的英國🧑🧑🧒🧒👶🏽,先後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為富有的國家。與此相反,自1443年禁海閉關的中國卻每況愈下,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但是放棄對外貿易、回歸自給自足的農耕社會是其中最為重要的原因🚑。到了1950年,中國居然會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人均收入低於公元1000年的國家。當然🧜🏿,中國也不是沒有富裕過,在中國的歷史上,有三個時期的經濟表現最好:一是有北方絲綢之路的漢唐時期;二是有南方海上絲綢之路的南宋;三是1979年改革開放、積極發展對外貿易的中國🎁。
由上可見🙋🏽,無論是理論還是歷史都清楚無誤地告訴我們,貿易是決定經濟增長和國家興衰的關鍵性原因🙏🏻。如果這是不可抗拒的客觀規律,那麽放棄外貿搞內需必定會導致經濟增長的衰退和國家的衰落。
事實已經告訴我們👵🏿,刺激內需來推動經濟的做法不僅對於中國這樣人均收入水平較低的新興市場經濟國家是不可行的,即使對於收入水平很高的發達工業化國家也是行不通的。美國在1871年至1971年的工業化100年中采取了貿易立國的政策🏋🏿♂️🏄🏼♀️,其中有90多年是貿易順差,然而自1980年代開始走依靠內需來推動經濟增長的道路後🏄🏿♀️,僅僅是在20年以後🎮,就由世界最大的債權國變為最大的債務國💻,並在今天走到了財政懸崖。同理,歐元區國家也是因為依靠內需來推動經濟增長而導致了今日的歐債危機,從而使得那些依靠借外債度日的南歐國家必須依靠通過出口而獲得巨大財富的德國給予資助👳♂️,否則整個歐元區隨時有可能走向崩潰。
現階段的中國是個內需高度匱乏的國家,根本不可能通過依靠內需來實現經濟可持續增長。首先,從經濟結構上來看,中國是個典型的二元經濟國家,一半人口在農村,而農民是半自給自足的,這就是為什麽在二元經濟結構的國家裏通常都存在內需不足的嚴重問題;其次,從經濟發展的階段來看,中國還未進入羅斯托所講的群眾大規模消費階段,即使是那些需要依靠市場交易來生活的城市居民,也由於受到收入水平有限的製約而缺乏消費能力。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便深陷經濟起飛、產能釋放和內部有支付能力的消費嚴重不足的矛盾之中。面對這樣的矛盾🤹🏻♀️🦂,我們可以有兩種不同的選擇,當然也會因此而產生截然不同的後果📷:一是積極開展對外貿易🫳🏿,通過對外出口來平衡不斷釋放的產能,中國將因此而逐漸發展成為高收入國家👸🏿;二是走擴大內需來推動經濟增長的道路⚇,那麽不斷釋放的產能就會成為所謂的“過剩產能”,這些被錯誤地定義為過剩的產能(因為對於可貿易商品來說,並不存在過剩的問題🤦🏽,只有不可貿易的商品才存在生產過剩的問題)💘,在無法通過出口貿易加以平衡的情況下,只有被無情地壓縮或者淘汰,由此帶來的後果必定是生產和投資的下降,從而導致經濟走上衰退之路🫶🏻。
在1979年改革開放以來的幾十年裏,我們的經濟之所以能夠高速增長,就是因為我們正確地選擇了第一條道路🧘🏽♀️。然而6️⃣,自2008年世界經濟和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受短期國際經濟形勢惡化的迷惑,我們居然要放棄第一條道路🤽🏼♂️,而改走第二條道路🙆🏼♀️,那麽等待我們的很有可能是長期性的經濟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