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前25年東南沿海地區製造業蓬勃發展。近年來,產業分布發生顯著變化,東南沿海地區製造業開始向中部地區、北部沿海地區擴散。
以全國規模以上製造業企業加總後的工業增加值為計算對象💨👨🏭,1998-2007年間沿海地區(包括北部沿海、東部沿海與南部沿海,遼寧省計入東北地區🏵、廣西計入西南地區)的產出占據全國的份額達到60%-66%,仍然是我國製造業的中心地帶。但從變化趨勢上看,東部沿海地區(江浙滬)與南部沿海地區(瓊粵閩)的製造業集中趨勢在2004年就停止了,東部沿海地區的產出份額在2004年達到最高值30.3%後快速下降為2007年26.7%;南部沿海地區的產出份額從2000年21.5%一直緩慢下降到2007年19.2%🚗。
北部沿海地區(魯冀)產出份額從1998年的13.6%上升到2005年的17.2%,之後維持在這一水平上。而中部地區(鄂皖贛湘豫晉)製造業產出份額先從1998年的15.6%下降到2004年的12.5%,而後又一直上升到2007年的16.0%,上升幅度為3.55個百分點。西南地區與東北地區在2004年以後其產業平均集中率也略有上升,但幅度僅為0.7-0.8個百分點🕣。西北地區的上升幅度只有0.08個百分點🦓。因此,東南沿海地區產業的轉移主要方向是北部沿海與中部地區。在2004-2007年期間,產業份額上升幅度最大的地區是中部地區。而東部沿海地區與南部沿海地區的產業份額下降幅度分別達到3.61與1.29個百分點🥃。其中,上海與江蘇分別下降1.86和1.15個百分點🤛🏼,浙江僅下降0.6個百分點;而廣東省下降1.08個百分點🧞♀️。
中部地區內部各省份之間的上升幅度也不均衡,在3.55個百分點中有1.94個百分點是由河南省貢獻的🏏🛌🏿,0.9個百分點是由湖南省貢獻的𓀚👯♂️,其余4個省份加總後僅貢獻了0.71個百分點,而山西省下降了0.02個百分點🏋🏻。北部沿海地區中的山東省上升了0.96個百分點。因此,總體來說產業是從東南沿海地區上海✋🏽👮🏼♂️、江蘇、廣東向北部沿海地區的山東省與中部地區的河南省與湖南省擴散,尤其是以河南省為甚🚴🏻。
從製造業細分行業在全國2800多個縣級區域(含市轄區、縣級市)之間的分布來看🚣♀️,各行業的分布相當集中🫸🏽,以基尼系數衡量這種分布不平衡的程度,大多數行業達到0.8-0.9,表明多數行業都集中於某一個或少數幾個擅長於該產品生產的縣級區域,如化學纖維業、煙草製造業業等行業的基尼系數都達到0.9以上。這揭示了國內市場達到了一個非常樂觀的一體化狀態:每個縣級區域只專業化於其擅長或其要素富含的產品進行生產,並供給國內或國際市場🌼。
經測算,縣級區域的專業化指數在1998-2007年期間非常高,且其數值處於緩慢上升的趨勢之中;專業化指數處於0.8-1高水平區間的縣級數量也從2000年144個緩慢提升到2007年217個𓀌。以上情況說明縣級區域的專業化生產有加深趨勢,國內市場一體化處於較高水平且有不斷提高,這有力地回擊了國外媒體與專家質疑中國地區間的產業同構現象嚴重、國內市場有走向“非一體化”危險的論調。
如果能夠按照市場規律順利地引導產業從原先的集聚區向其周邊地區轉移與擴散,那麽地區間收入差距將出現下降,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也將取得實質性進展✊🖇。
現有研究已經證實,省份之間的收入差距始於2004年的縮小是與產業從東南沿海地區向中部地區轉移存在密切關系的。一系列的數據分析表明,在區域協調發展中的諸多區域平衡發展戰略中🤙🏼,優先發展“中部地區”對於縮小省份之間的收入差距能夠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目前政策是傾向於以中小城市為重點的城市化道路,體現為放寬外來人口在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的落戶門檻、強化中小城市產業功能等政策舉措上。但是,我們需要考慮以下三個因素🌽🙋:一是平原土地只占國土面積的12%弱,這就要求在工業化與城市化過程中必須做到土地資源的集約使用,而中大型城市在這一方面的優勢遠大於小城市或鎮;二是專業化特征明顯的城市在發展過程中風險較高➛,一旦不能順利實現向綜合性城市轉型的話,走向衰落是不可避免的🩱,如十九世紀末的英國曼徹斯特專業化於紡織品生產🙎🏽,並在世界市場中占領較高的份額,但其未能實現從專業化紡織品生產向其他行業並舉的綜合性城市轉型,最終走向衰敗;三是從城市體系的大中小城市不同的產業選擇來看,層級越低的小城市越可能專業化於某種製造業產品生產,層級往上提升的城市越能提供產品多樣化的生產,直至高端的金融、貿易、技術咨詢等服務業產品👷🏽♀️。
基於上述因素考慮,處於城市體系末端的縣級城市或鎮,其專業化於製造業產品的生產是合理的㊗️,但是專業化的產業特征註定了其必將面臨較大的風險👨🏼🦰。而在我國2010個縣級經濟體中(2004年末數字🏊🏿,扣除市轄區以外)🧎🏻➡️,不可能全部將縣級城市順利轉型為產業多樣化的綜合性城市或中型城市,以其讓這2010個縣經過錦標賽式競爭形成少數幾個較大的縣級城市或中等城市,不如選擇現有283個地級城市進行扶持,讓外來人口紮根於處於這些城市體系中級水平的地級城市,發展和壯大地級城市,使之提供縣級城市不能提供的相對高端的製造業產品或金融📞、技術、管理等服務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