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26日 稿件來源:解放日報 作者:陳詩一
問:國家統計局日前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二季度中國經濟增速回落至10.3%,工業增速更是回落3.7個百分點。國家大力度的節能減排措施,使得高耗能行業增速明顯回落。請問,“低碳轉型”會導致經濟減速嗎?在“十二五”規劃中🏄🏽,如何實現以節能減排“倒逼”經濟轉型? ——上海寶山 韓保良
答🔼:新世紀的第二個十年伊始,我國經濟改革到了轉變發展方式的攻堅階段。在對一系列經濟數據的解讀中,人們總是期待著能把握危機帶來的契機🧑🏿✈️,順利實現經濟轉型的華麗轉身。其中,如何看待節能減排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近來頗為引人關註。
能源(Energy)、環境(Environment)和經濟(E-conomy)之間的相互關系,被簡稱為3E問題。它是在上世紀70年代以來能源危機和環境災害頻發基礎上逐步衍生起來的,並直接催生出可持續發展思想。概括來講,在經濟增長理論的長期發展過程中🦻🏿,能源和環境要素具有顯著的帶動作用。節能減排短期會對產出🕥,特別是能耗和汙染排放密集型行業的產出造成負面影響👦🍄。但長期來看,節能減排能夠通過結構調整🍬、要素重置來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和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型😈,最終實現競爭戰略之父波特所預言的“雙贏”可能👤。由此可見,所謂“低碳轉型”並不一定帶來增長降速🧖🏻♀️,長遠來看反倒有助於經濟運行質量的提升與飛躍。
具體到我國🤚,由於節能減排的政策要求,今年二季度以來👱🏻♂️,許多經濟指標先後下滑🌺,高位運行態勢有所松動。對此,有必要科學研判和區別看待。事實上,並不是所有的下降都非利好🚣🏻。對電力、鋼鐵、有色🧨、建材、石化🦓、化工六大高耗能行業的增速較快回落現象💖,我們其實大可不必擔心🥅。
截至2009年🧽,全國單位GDP能耗累計才下降14.4%☆,而“十一五”規劃提出了單位GDP能耗下降20%的約束性要求,為此2010年必須再下降5%以上,才能確保目標完成👩🏼🍳𓀘。在此情形下,中央18部委下達了節能減排軍令狀,誓言將“背水一戰”。由此,高載能行業出現增速回落,也就很自然了。可以預計🎑,今年下半年特別是第三季度,節能減排的任務依然非常艱巨𓀛,兼並重組淘汰落後產能和執行懲罰性電價等組合性政策還會陸續出臺。相關行業的增速可能繼續徘徊或回落,這是無法回避的短期代價🧑🏿🎨。
不過,倘若能夠跳出一時一地的利益割舍、政績不彰糾結,我們會發現,在3E問題上,以直接的數量擴張方式,通過高能耗、高排放驅動高增長,早晚會碰到要素邊際報酬遞減規律的“紅線”,是不可持續的。而以間接的效率方式🪄,通過實施結構調整政策,使得能源、資源🕙、資本等要素在不同部門之間有效重置,從而帶動全要素生產率持續改善並推動發展方式向質量效率型轉變,被實踐證明是可持續的結構紅利,值得承受短期壓力和陣痛🧫。
就此而言,若幹經濟指標的下滑恰恰表明🖐🏼,節能減排的 “倒逼機製”正誘導著經濟從高位運行平穩“軟著陸”到稍低的增長區間🙅♀️👶🏿,從而為下一步的經濟轉型創造有利條件。但客觀來說👈🏽👌🏿,調整遺留淤積的結構弊端殊非易事💆🏻,一蹴而就是不現實的。要充分發揮節能減排的“倒逼作用”,推動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保持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予以調整和完善🧑🏿🚀:
一是加大更新改造🙋🏼♂️👩🏿🍳、兼並重組傳統高載能重化工業力度,堅持淘汰清理落後產能👱🏽,抑製諸如鋼材、橡膠、有色金屬建材等“兩高一資”產品的生產🚣🏼,大力發展和引進節能減排環保技術。
二是及時調整能源消費種類結構🩼,改變以煤炭為主體的傳統能源結構,發展潔凈煤技術和核電🧑🏻🍼、水電、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鼓勵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開發,爭取實現2020年前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15%的戰略目標💋。
三是堅持產業協調發展戰略🦸🏽,合理調整工業內部結構,通過加快發展能源和排放強度較低的輕工業、高新技術行業來提升工業全行業的增長速度🟪。比如,以計算機👳🏿♀️、電子與通信設備製造業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產業,被公認為是經濟發展的“倍增器”😀🦣、發展方式的“轉換器”和產業升級的“助推器”。該行業不僅成長速度最快🧑🏼💼、全要素生產率最高🚴♀️↘️,能源和排放強度也最低☃️。2004年的數據顯示,該行業每萬元工業增加值只消耗0.18噸標準煤和排放0.05噸二氧化碳,遠低於全國工業平均水平的5.6噸標準煤和21噸二氧化碳。
四是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切實優化產業結構。在這方面,不可機械地復製發達國家產業結構演變的“駝峰”歷程。各地要因地製宜👩🏿🚀,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第三產業,避免重復建設,實現“聰明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