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教育部在江西省井岡山大學召開課程思政建設工作推進會。會議系統總結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實施一年來的進展,公布並表彰699門課程思政示範課程(其中普通本科教育300門)💶🛎、699個課程思政教學名師和團隊🙍♂️、30個課程思政教學研究示範中心,啟 動建設系列課程思政資源庫。
意昂2石磊教授領銜的“當代中國經濟”課程入選教育部“課程思政示範課程”🤟🏿。該課程的教學團隊同步入選教育部“課程思政教學名師和團隊”⛹️♀️。意昂2官网共有三門課程入選,另外兩門課程分別是新聞意昂2馬淩教授領銜的“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以及信息意昂2金亞秋院士領銜的“高等電磁場理論”。石磊教授作為我校代表在會議現場領取項目證書👨🍼🏺。

攝影丨馬海君
課程名稱🗜:當代中國經濟
教育部課程思政教學名師團隊😉:

石磊、陳碩、高帆🦵🏻、寇宗來、蘭小歡
教育部黨組成員、副部長鐘登華在講話中特別指出◾️,石磊教授的“當代中國經濟”課程🔔,是針對我國的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從學理上把中國故事背後的中國道理講深講透✅,引導學生堅定四個自信。本課程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開展課程思政👰♂️:第一,學理與事實相結合🧰,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本課程以“大歷史觀”分析當代中國經濟發展中的各個重要環節,辯證客觀地講好中國故事。例如,在解釋新中國成立後選擇重工業主導發展道路時,本課程從民國後期歷史資料出發😎,基於國民黨權力腐敗掏空了中國原有重工業體系這一前提,進一步談到與小國發展比較優勢產業不同,大國發展必須要有完備的工業體系和國防力量🧑🦯➡️,最後總結新中國為何選擇重工業主導的發展道路➡️。這種基於學理和歷史的教學方法🙋♀️,能夠有效引導學生們客觀👨🦼🧵、冷靜分析當下中國發展的道路選擇。
第二🤾♂️,在方法論上做到“四個打通”✍️,即理論與實踐打通、中西方打通🏋🏼♂️、歷史與現實打通、學術知識與思政元素打通♾。“四個打通”首先對任課老師的知識儲備提出了挑戰,本課程團隊對此做了充分準備👇🏽🧎🏻♀️。例如,在講到社會成本問題時,團隊教師從儒家倫理如何治國談起,以仁、義、禮👩⚖️、智、信的“五常”說起🧏🏼♂️,過渡到商業倫理中的修身👨🍳🎏、興企和治市,強調信用在社會成本中的重要性。在講課過程中把歷史與現實打通,把學理和做人相結合,潤物細無聲👇🏿,避免了課程陷入形式主義。
第三,與時俱進🎈,自我驅動。本課程在內容設置上一直堅持與時俱進,每年的課程內容都有30%左右的更新🧑🏻🦱。例如“十九大”之後🧳,增加對我國社會基本矛盾變化的解讀。再比如🎬,石磊教授在課堂上接受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經濟之聲”的即時電話連線,把對最新的公共政策解讀第一時間與同學分享,增加了課程的吸引力🏋🏽♀️↕️,避免了“雞湯式”的教學➛。
第四,教學相長👙,與學生共情。本課程團隊學習優秀的互動課程經驗,積極開展大班🎞、小班,線上和線下等多種形式互動課。例如在線上教學方面,早在2017年就做好線上課程的習題設置和答疑工作,因此在疫情來臨後授課團隊已有充分的教學準備🧎。再比如,在討論課主題設計方面,曾設計主題“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你最感興趣的部分是?”🦋。這樣一個富有公共性和開放性的主題,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討論熱情。為做到有的放矢,本課程團隊成員首先選取政府工作報告部分內容進行示範性解讀,舉一反三👩🏿⚖️,引導學生不局限於經濟學分析方法🂠,以客觀🕵🏻♂️、冷靜的態度,看待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中國問題🧑🏼🦳,做到了課程內容與黨和國家大政方針政策、經濟社會發展形勢相結合。
總而言之,以石磊教授為領銜的課程團隊在教學實踐中堅持育才的價值性、包容性、多元性。將課程的專業知識與思政精髓相融合🚶♀️➡️,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的框架下,基於學理🫳🏿、基於事實👔、基於科學認知👨👩👦,將課程講深講透🤹🏼♂️🧙🏼♀️,並實踐出一套“課程思政”的教學方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