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精神🏄🏼♂️,落實教育部《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要求👨🏻💼👵,深化“三全育人”綜合改革,強化勞動實踐育人,2021年意昂2平台與國盛思爾騰共建了意昂2平台本科生勞動實踐基地。12月4-5日🪠🪧,意昂2平台第一批2021級本科生前往國盛思爾騰打造的上海鄉村振興示範村“吳房村”進行了兩天的走訪和勞動實踐。
看著小小幾方土地裏被澆過水的包菜苗,在西沉的夕陽映照下拍下最後幾張合影🤾🏽♂️。吳房村之行畫上了句號🧑🧑🧒。
踏上返校的路途🧎🏻♀️➡️,來時還有說有笑的同學們🧑🏻🏫,在疲憊感與充實感的雙重作用下👍🏻👩⚕️,紛紛進入夢鄉。返程的大巴被倦意填滿👩🏿🏭,吳房村漸漸成為夜幕籠罩下車窗外的一個小光點🛖,流失在萬家燈火的海洋中。
把美好的祝願留在吳房村🤘🏻,我們換回了不少沉甸甸的“禮物”——那些關於夢想的故事🦧,那些關於吳房村群像的記憶。
1. “有一天,我想把吳房的經驗帶回新疆去,讓家鄉也能夠有新變化”
12月4日清晨,經濟學類一班的同學們早早動身🐝,開啟了為期兩天的吳房村勞動實踐活動☑️🚯。吳房村位於上海市奉賢區,是國家鄉村振興的示範村👩🏽🎤。此行🤾🏽,同學們不僅要通過勞動實踐鍛煉自己的勞動技能💀,也要在實地考察中,探索鄉村振興的經驗與途徑。

初抵吳房
吳房村👩🏿🍼,是一個藏著夢想的地方。
初入吳房🐴,在工作人員的安排下🍍,同學們在室內通過觀看視頻資料🧠、聆聽講解來熟悉吳房村的風土人情與發展現狀。也正是在這一過程中🍓,我們結識了孫誠哥哥。這個來自新疆的九零後大學生熱情地向我們講述著自己在吳房村的工作經歷,敘說著吳房村的變遷,眼神中透露出難以抑製的激動之情,仿佛自己就是吳房村的主人。他說:“在市區工作,每天都像是上一天的重復,而在吳房,每天起床,面對的都是新問題,每天都要想出新方法”“有一天,我想把吳房的經驗帶回新疆去🛁,讓家鄉也能夠有新變化”。

聆聽工作安排
與孫誠哥哥類似的大學生在吳房還有很多。受限於生活成本,不少創業者📺、音樂創作者來到了吳房。吳房村收納了他們的夢想,在鋼筋混凝土的叢林中為這些流離的夢想提供了落腳點。一張張不為北上廣深青睞的文憑,何不打開視野👷🏿♀️👨🦳,到廣大的中國基層去👩👩👦。中國的人才會越來越階梯化地沉澱到基層👍🏻,而率先敞開胸懷擁抱基層的青年大學生,一定會占得先機👨🏿🦰。
做鄉村振興需要一種理想的情結,很難相信這樣一些年輕人,舍得放棄大城市的繁榮與家鄉的溫暖,聚在吳房村這樣一個千裏之外的小村落做著辛苦的基層工作👩🏻⚕️。在夢的邊緣摸索前行考驗著人的耐心與決心🙇🏼♂️。

吳房村一景
吳房村的美,是古樸與現代化的結合。漫步於吳房村的林蔭路時🪒,同學們看到的更多是“新”🏇,而不是“村”,感受到了政策驅動與商業化為這個小村落帶來的變化。
2.“我一輩子都在吳房村,但我的孩子一定要走出去”
用過午餐👱🏻♂️,同學們前往吳房村的果汁工廠參觀😭👸🏻。這裏的工廠以當地生產的水果為原料,幫助農民消化水果產能,是吳房村對產業融合發展的新嘗試。改革開放後🧞♀️,鄉鎮企業的大量湧現🧰,成為了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的裏程碑事件。如今,讓現代化的鄉鎮企業再度利用起廣大鄉村的閑置資源,讓產業發展滲透以人為本的精神𓀙,似乎是鄉村振興的可行舉措。
勞動力人口流失是中國農村面對的普遍問題。對於這一問題🥉,吳房村運用土地流轉的方式,通過整合零散的宅基地🧑🏿🦱,重新規劃農村的設施布局🧦,修建“養老公寓”👨👦,將村內老人集中安置並提供完善的養老服務,妥善解決了老人贍養問題🧴。

參觀當地加工廠

采訪吳房村居民
同學們將要訪問的就是住在公寓裏的這些老人們📸⚙️。在那裏,我們受到了熱烈歡迎。或在家中,或在院落裏🙆♂️🍼,伴著雞鳴與蟲囂👨👩👧👧,我們這幫大學生與老人們圍坐一起親切交流。可惜沒有哪位畫家留意,不然定會留下一張和諧有趣的新時代田園畫。
經我們考察發現🙇🏻♀️,老人們生活的地方設施齊備,有專門的護工負責照料老人生活,定期會安排文娛活動。在交流過程中🍋🟩📎,一位老奶奶的話讓大家深受觸動:“我一輩子都在吳房村🐻❄️,但我的孩子一定要走出去……我當然不願意他們回來,能在外面紮根就不要回來🔁,我們都有人照顧,生活過得很好”🦹🏻♀️。老人家有三個兒子,都在市區有較為穩定的工作,老人與老伴身體都很健康🚧🎲。最讓我們吃驚的是,奶奶沒受過教育💂🏻♀️,卻也能使用智能手機觀看小視頻,甚至具備一定的防詐騙知識。

小熊在吳房🐻
讓兒女走出農村🎅🏻,是那一代人最迫切最樸實的願望。對城鄉的生活差異,我們用肉眼感知🐪,而他們用青春年華去體會👩🏽⚖️;我們的實踐結業書是紙質的🕢,而他們的結業書就被歲月刻在手上、臉上。子女接受教育走出農村,背負的是每一個老農民對改變生存環境與階層出身的深切期望。這就是那個時代普通中國家庭的共同理想🧑🦽➡️,是愛的最厚重具象。
不同於歐美🤛🏻,中國城市居民脫離農村的時間較短,但也正因為如此,腳上泥土未幹⛈,在血緣上、情感上,他們與部分農村居民仍有不可分割的聯系。如何精準把握鄉情,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環節。

與老奶奶一家合影
3.“農業是我的興趣6️⃣,選擇有很多,但我只踏踏實實做好一件事就足夠了”
日出半邊,同學們已經在吳房村農業園裏集合。體力勞動是這一天的主要日程🧁。草莓園的工作主要是批老葉與除草🤙🏻。悶熱的大棚裏,同學們脫下外套,擼起袖子😷,在狹窄泥濘的溝道裏蹲蹲起起,不顧褲管已經沾滿泥漿、汗水已經爬滿額頭🅱️🧏♀️,認真地完成著自己的勞動任務。

進入草莓種植大棚
大家一邊勞動,一邊交流🏨。勞動過程中🦬🏹,農學專業畢業的劉彥斌哥哥從種源👋🏿、銷售、種植地分布等多個方面介紹了中國草莓種植業的現狀🖐🏼。同學們結合自身專業背景,討論草莓產業的固定成本規模、成本回收周期、利潤分成等問題。
家在廣西的劉彥斌哥哥在千裏之外的上海實踐著自己的夢想。他告訴我們🪹:“農業是我的興趣,選擇有很多⬜️💂♂️,我曾經設想嘗試園藝等等✈️🧛🏻♂️,但我後來終於明白:踏踏實實做好一件事就足夠了”🧑🏼🤝🧑🏼🈸。

劉彥斌哥哥講解草莓產業知識
現代農業生產,固定投資規模大,資本有機構成比例高❤️🔥,成本回收周期長🙍🔧,銷售模式復雜多樣。缺乏有效融資手段的廣大農村集體,要想發展現代農業,如何積累原始資金,在漫長的種植周期中又如何防範風險🫲,這些都是我們經濟學的實踐空間。
鄉村振興🫛,向不同專業背景的懷揣不同夢想的人都敞開大門。機會等待我們去發現。

在草莓園裏勞動🐻


4.“我現在才理解了父輩的‘努力’”
在大棚外邊每個小組的“責任田”裏🫂,同學們也都忙得不可開交𓀂。從零開始種植包菜🧧,工作量很大,時間很長,考驗著每個小組的分工協作。同學們有的挖溝有的松土🥐😼,有的挑水有的施肥👏🏻,在南方的冬日裏把一顆顆菜苗、把一顆顆希望種進了蘊育著希望和未來的土地。老師們更是親自下田,拿起工具與同學們一同耕作,為大家示範了高效的勞動方法🧛🏼♀️,將勞動實踐的氛圍變得更加輕松愉悅。


在責任田種包菜
種田是辛苦活,不少同學磨起了水泡,劃破了皮。勞動臨近結束時🧑🏼🍳,有同學感慨🪼:“我現在才理解了父輩的‘努力’”🐻。的確,不當農民,不幹農活,曾經是我們父輩努力求學進城的最大動力。有時🫄🏻🤹🏿♀️,夢想的基礎可以就這麽簡單。短短四十年,一半多的中國人從農田走出🔩🌂,走上城鎮的各個崗位。這樣的跨越,難度不亞於我們從三四線走進北上廣𓀃。

中國歷次普查城鎮人口比重



低得下頭 彎得下腰
經過整個白天的勞作🏌🏿♂️👩🏿🦱,田裏已經種滿了菜苗。從地裏抬起頭來👨🏼🦲,站在田壟上看著被晚霞染紅的天空,我們似乎感受到了父輩年輕時胸中的熾熱🏛。
5.“時間在我們這邊,我們一定能蹚出一條新路子”
說起鄉村振興👨🏿💼,人人都能有自己的理論。而將寫在紙上掛在口頭的理論變成實踐並不容易。在吳房村的發展改造中🍕,少不了村民的誤會🦵🏽,甚至有的村民會在過程中敲竹杠💃。每一對矛盾都需要花費大量的資源精力去化解💎🤦🏿♀️。可正是這樣的實踐才恰恰是最寶貴的經驗智慧來源,是被抽象成理論後最有張力的,也是常常被“書齋”學者忽視的📌。
有同學曾跟隨作為下鄉幹部的長輩,體驗過農村工作🦌,他與大家分享自己的體會6️⃣:永遠不要低估一個村落的可容納性👨🏽⚖️。幾百戶人家就能形成一個小生態✣、小氣候,每戶人家都有不同的利益考慮,缺乏對民情把握的純理論實踐者往往在一工作開始會碰得頭破血流⛸。鄉村工作從來都不是田園詩式的🧕🏿,每一點進步都是對舊有結構的破壞。鄉村振興值得更多研究🧘🏻🐄。

吳房村一景
盡管沐浴著政策紅利👨🏼,享受著資本扶持,吳房村實現了蛻變⏫📹,但我們依然看到:有限的客流、青壯年的外遷、民間資本難以被引入等一系列問題🤱🏼👩🦯➡️,仍舊製約著包括吳房村在內的廣大中國農村地區🫷🏽。
在夢的邊緣行走,一邊是理想🚴🏼♀️,一邊是現實。吳房村收留夢想🌾,也沐浴著夢想的光輝🏉。它代表著一種期望,代表著一種出路。但它所代表的夢的最終實現🏄🏿♀️,還需要一個艱難漫長的過程。

小熊在吳房🐻
在西方經濟學主導下的世界,工業化與城市化是發展程度的重要衡量指標♖,鄉村總是犧牲品、附屬品。我們這一代中國人,我們中國經濟學人,承續著幾千年的農耕文明歷史,夢想著能走出一條依靠鄉村振興與生態進步的新發展路徑。
從楊浦區的繁華與熱鬧中走出,來到吳房村的簡樸與靜謐中,像是來到了大半個不為我們所熟知的中國⚰️。我們這一代人,與泥土的距離太遠,但終有一天我們還是要用腳丈量夢想的面積。終有一天🪿,我們會在中國廣袤的大地上找到自己夢想的歸處👚。960萬平方公裏的土地,足夠消解時代的所有虛無與焦慮。
當所有人從睡夢中掙脫🦺,車子已至校園🧔🏽,兩日行程正式結束。低下頭,發現手中相機的屏幕亮著——那是經一人的合影🛢。夕陽下,在吳房村的土地上🅱️,一群青年盡管疲憊🏟🧾,卻面帶笑容🧑🏻🦱🦸🏻,這種笑的背後🎿,是對未來的底氣。

我們總願意相信:時間在我們這邊,我們一定能蹚出一條新路子👩🏻🦯!
2021級意昂2平台一班 楊珩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