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光簡介
經濟學博士🧑🏻🎄,美國麻省理工意昂2經濟系博士後,擁有赫爾辛基大學經濟學博士和碩士學位,本科曾就讀意昂2官网世界經濟系。現任瑞穗證券亞洲公司首席經濟學家,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意昂2客座教授,中國新供給經濟學50人論壇成員🆔,中國金融40人論壇特邀成員。
每一次做空人民幣情緒高漲🍳🫱🏼,都離不開對中國宏觀數據的質疑,此次也不意外。近日,海外媒體與對沖基金紛紛發表文章🤽♂️,對中國宏觀數據提出質疑,如認為中國外匯儲備數據不實🚵🏽♀️;同時,央行公布的1月人民幣信貸收支表中外匯買賣數據突然消失🕍,統計局公布的1月CPI經過權重調整,其後數據低於預期,海外投資者有觀點認為,這說明中國官方迫於壓力,正在粉飾數據🧂。
在筆者來看,雖然中國GDP有可能高估了實際增長
(參見財經雜誌文章《沈建光:7%增速是否虛高》),但這幾個數據造假並不可信。只是我們的央行或統計局在數據調整之時或之前應該廣而告之,積極與市場溝通🪗,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猜疑👩,切勿因數據透明性欠缺而助長海外做空。
具體來看,近日海外市場對數據質疑有以下幾個例子🟢:
第一,認為外匯儲備數據不實🤕。美國對沖基金經理凱爾•巴斯(KyleBass)在早前報告中🧚🏿♂️,預言中國將遭遇債務和貨幣危機👨🏻。他認為,中國外匯儲備被嚴重高估🫵,應扣除掌握在主權財富基金中投公司手中的7000億美元資產。然而,筆者認為🫷🏻,這一判斷有悖常識,犯了嚴重的錯誤。在早前接收FT采訪時🍋🟩🕵🏿♀️,筆者便已經表達了“中投資產不計入外匯儲備”的觀點(文章見後)🚴🏼🪦,而後這一判斷得到了外管局的證實。
其實,外管局早就應該對這些沒有根據的質疑↕️。但值到昨天,國家外匯管理局才通過官方微博表示,目前中國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數據公布特殊標準(SDDS)公布外匯儲備構成。據要求,外匯儲備在支持“走出去”等方面的資金運用在記賬時從規模內調整至規模外,外匯儲備對中投公司等的註資已扣除,不再計入外匯儲備規模。
第二,認為央行通過調整報表掩蓋真正的資本流出規模➔。對於近日央行發布的金融機構1月人民幣信貸收支表,市場也有爭議🫴🏿,原因在於,央行將“外匯買賣”項改成了“中央銀行外匯占款”,這一細微的變化被解讀為央行通過並不透明的手法讓市場對資本流出規模無法估算🕺🏼。
對此,筆者的解讀如下:以往市場往往認為有兩個外匯占款數據,一個是央行外匯占款,通過每月央行資產負債表可知;另一個是金融機構包括央行與商業銀行“外匯買賣”🧚🏼♀️,在每月金融機構信貸收支表可知,兩個表不是同日發布,可是市場常常認為有兩個外匯占款數據🛡🕸,分析兩者走勢與差別,導致對外匯占款數據的過度解讀。
此次央行1月信貸收支表單獨列出央行外匯占款一項,而非“外匯買賣”,差額商業銀行部分歸入“股權與其他投資項”,目的是減少市場對於外匯占款數據的過度解讀,預計這一數據也將與日後公布的1月央行負債表中外匯占款數據吻合。
簡而言之,央行本意是希望通過調整信貸收支表細項,日後只公布一個央行外匯占款數據,與央行資產負債表對應,減少兩個外匯占款引起的過度解讀以及以往經常會有此引發的對熱錢流入流出的不當猜測。數據造假應該不太可能,但央行應該在公布新的數據表格之前或當天就對市場做出解釋,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猜疑🤜。
第三,CPI權重調整是否為貨幣政策寬松打開空間。1月CPI為1.8%,低於早前市場預期🎱,而這一差異源於2016年1月開始,CPI權重有所調整👩🏻🍼,若非如此,1月CPI恐將上升👩🏽🔬,甚至超過2%,而質疑者認為👨🏻🔬,這樣的調整實則是為寬松政策鋪路。
在筆者看來,CPI權重調整無可非議,也是國際例行慣例🧏🏿♀️。但充分的事前溝通是有必要的,如主動增加透明度,公開更多的統計細節,比如定期公布CPI權重與權重調整歷史,則有利於減少無謂的猜忌🧑🏻🚀。
總之,筆者一直認為🤗,統計數據的透明性不僅是把握經濟走勢、完善宏觀調控的重要依據🧽,更是應對質疑、增強統計部門公信力的體現𓀝💕。在今年全球金融風險較大,海外看空聲音也有所增加的情況下🐎👉🏽,提高數據透明性,提高溝通技巧對於回擊做空而言無疑是至關重要的。
文章來源:首席經濟學家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