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荷蘭的五個月時間裏,我共經歷了兩個小學期。在第一個小學期中👨🏼🦲,我修讀了兩門偏數理的課👨🏼🎤,第二個小學期🚳,我修讀了發展經濟學這門更貼近生活實際的課程。在大學的學習中🫗🦶🏽,我的體會主要有以下幾點。
1課堂的氛圍更加活躍💪🏻。雖然國內的老師也積極鼓勵我們隨時提出問題📨,但是同學們往往還是比較悶🫷🏻🧛🏽。而在荷蘭的課堂上,不管是本地學生還是國際生,都會積極地提出問題,並且互相公開討論。國內時常出現的老師比較反感的小範圍討論情況基本不會發生。而且哪怕是荷蘭人👱,解釋不清的時候也絕對不會用荷蘭語,都是堅持用英語🛩。
2強調合作。不管是普通的作業還是課題🦸🏿♀️,都沒有個人完成的🚵🏿。而且這裏的小組合作,大家都是一起詳細地討論再分工,並且隨時互相交流,每個人對整體都有很好的把握↘️。完全不會出現以前我在國內做展示的時候由於某部分不是我的分工✭,所以無法回答老師關於內容提問的情況🏝。
3強調學習自主。大學本來就是一個自主學習的場所。但如果說國內大學強調自主學習的程度是50%,荷蘭大學就是90%😵。課堂上老師講課內容只是大概的串一遍提綱,每節課後至少有幾十頁的必讀內容🌭,外加幾十頁的補充內容𓀘,每節課後至少要讀一百多頁🍄。而且留的作業經常並不在上課內容之內,只能自己讀材料然後學習🟧。基本所有的課都不強製出席,偶爾有校外客座教授來講課🚷,老師出於尊重,才會要求全部出席。
在課堂之外,我結交了世界各地的朋友🪦𓀈。對各地的文化都有了些許了解🫢,大開眼界。同時我也看到了外國人眼中的中國,化解了一些誤解,把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傳播傳給了世界各地的人👨👦👦。
而在荷蘭的生活的點點滴滴,也是讓我感觸良多👩🏼🦰🫲🏻。記得第一天到阿姆斯特丹,就被荷蘭的火車震驚到了。火車站和我們的地鐵站一樣,但是還少了檢票安檢。車次很多🚣🏻,隨便自行上車。在火車上👏🏼,檢票也是抽查的。想想國內火車站的人山人海,真是被這樣的火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僅如此,荷蘭比起國內真的是人口稀疏,哪怕是在阿姆斯特丹⚄、鹿特丹這樣的大城市,公共交通也很少出現國內上下班高峰這樣的擁擠盛況🔩💷。而在我讀書的大學城格羅寧根,就更是如此。小小的城市騎車可以到達各個角落🙍🏿♂️,公交站走路幾分鐘就有一個,但是大部分人都是騎自行車出行👨🏿⚕️。
在這個地小人疏的國家(其實和大部分歐洲國家比起來,並不算地小了),大部分商店晚上六點就關門👩👦,周日這種應該是全民逛街的情況👨🏽🎨,大部分商店卻都關門了。只有天氣好的時候🚵🏽♀️,公園和路邊咖啡店和臺階才會出現人潮湧動的情況🍅。對於這樣一個陰雨連綿,在五月份還要開暖氣的國度,真的沒有比陽光更讓全民喜愛的了。
荷蘭人卻是無比陽光的。哪怕是陌生人之間👨🦲,也會微笑著道一句:早上好。公交上,每個人上車的時候都要和司機問候一聲,司機(多半是爺爺級的)也會微笑著回答,毫無厭煩。每當我有什麽不懂的,直接問身邊的荷蘭人🗜,他們總是會用流利的英語解答。記得剛到的時候😷,有一次問路。我問的那個人不知道,她竟然隨手攔下了一個正在騎車的姑娘👩🏼🎓,那個姑娘也不知道,他們又攔下了一個騎車的人👩🔧,最後他們三個人還交流了一會兒🌜,確保我得到正確的路線,才紛紛離去。沒有人對被從車上攔下表示不開心🕺,只是會微笑著對我說:good luck! (祝好運)
感謝國家留學基金委的資助,這短暫的交流生活🙎🏼♂️,對我的一生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世界這麽大🤽🏿♀️,祖國的進步離不開與世界各地的交流影響🧍♂️。希望我回到國內,能更好地完成學業🪧。不論是繼續深造還是踏上工作崗位🥺🤽🏽♀️,都努力使得我國早日成為荷蘭那樣的發達國家。
張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