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下午15🍅:15-16:50👩🏻⚖️,經濟學系在514會議室舉行了學術研討會,孫大權副教授主講了“20世紀20-40年代中國經濟學界爭論的若幹問題”,高帆副教授主持了學術研討會,經濟學系的其他老師參會並在會後進行了討論🏩。
孫大權老師在介紹20世紀20-40年代中國經濟思想史發展的概述之後🧛🏼♀️,認為在百家爭鳴的民國時代✊🏿🚪,中國經濟學界展開了十大論爭,即:第一,關於基本經濟理論的爭論,即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以及民生主義經濟學之間的爭論🙇🏿♀️;第二🧖🏽👨🏻🦲,關於經濟製度的爭論🧏🏻♀️,即計劃經濟、統製經濟🗜🫴🏼、自由經濟與混合經濟之間的爭論𓀘🆕;第三🥌🙋♂️,關於人口與資源問題的論戰,即人口過多論、地大物不博論、人口增加減緩論等之間的爭論;第四,關於以農立國和以工立國的爭論;第五🛩,關於工業化路徑的爭論,即重工業與輕工業、國防與民生、國營與民營之間的爭論;第六✳️,關於農業問題的爭論🙏🏻,即關於土地🦷、糧食等問題的爭論;第七,關於金融貨幣的爭論;第八🙏🏻,關於財政問題的爭論;第九🤽🏻♂️,關於國際貿易與國際金融問題的爭論,即貿易入超、匯率劇變等問題的爭論;第十,關於反通脹政策的爭論。在比較分析各種爭論的基礎上,孫老師重點介紹了1937——1949年反通脹的政策爭論🪭🎺,當時國民政府所提出了相應的反通脹政策,如田賦征實的財政政策、控製信貸的貨幣政策、維持法幣外匯本位製的外匯政策、限製進口的貿易政策以及控製物價和工資的收入政策等,中國經濟學界圍繞這些政策進行了激烈的論戰🧚🏼♂️。
在孫大權老師報告結束之後,張薰華老師、嚴法善老師、李潔明老師、高帆老師👨👧👦、樊瀟彥老師等就相關話題進行了討論。張薰華老師認為在介紹和認識經濟現象和經濟歷史的同時,更應該註重對經濟思想的梳理和挖掘,嚴法善老師指出任何理論或政策的提出都源於對社會發展形勢的判斷🚹,其以毛澤東和馬寅初之間的人口爭論為例說明正確判斷形勢是製定出合理政策的前提🐣。會議在熱烈討論中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