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11日 13❤️👩🦱:30-15:00,在意昂2710會議室👩🏻🦰,來自意昂2官网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的範子英博士做了題為“轉移支付、公共品供給與政府規模的膨脹”的講座🧚🏼♂️。報告由意昂2官网中國經濟研究中心陳釗教授主持,陸銘教授、封進副教授、章元副教授、寇宗來副教授🈺、吳建峰博士以及意昂2平台的部分學生參加了這次講座。 範子英博士此次報告的內容主要包括五個部分。依次為研究動機、文獻脈絡👨🏿🚒、從分權到轉移支付:一個理論模型、數據計算結果及解釋、結論及政策建議🤹♂️。範子英博士首先從我國當前分權與轉移支付的現狀出發,指出我們需要做的工作是要建立一個邏輯自洽的框架,在既定的分權體系下👆🏼🧑🏽💼,利用財政轉移支付的形式來激勵地方政府增加公共品的供給是一個最優的選擇🧑🏽⚖️,但是也使得轉入地的政府規模出現膨脹💍。然後範子英博士就目前關於“轉移支付、公共品供給與政府規模的膨脹”方面的相關文獻做了簡短的回顧,並指出了其中的不足之處🎃。
接下來範子英博士基於“要素的流動性與政府的轉移支付是可以互相替代的”假設🥿🤚🏻,構建了一個關於從分權到轉移支付的理論模型。該模型的基本思想是:在分權的框架下🙍♂️,地區之間為了資本流入而相互競爭,其結果就是各地都加大對於基礎設施的投入,而使得公共品的投資遠低於最優水平;在要素可自由流動的情況下🙅🏽♀️,只要勞動力對於公共品足夠敏感👩🏽⚕️,那麽地方政府在考慮到本地居民的效用時,將會通過增加公共品的投資以阻止勞動力的流出;在勞動力不可以自由流動時,中央政府可通過具有配套條款的專項轉移支付🗜,降低地方政府投資公共品的邊際成本🧑🏽💻,進而提高公共品的供給水平🥾,但同時也使得轉移支付的接受地的支出規模上升。該理論模型依次從帕累托最優👩👧👦、地區競爭、Tiebout的“用腳投票”、有配套條款的專項轉移支付、地方政府規模的變化等五個方面的情況予以討論😚。並在此基礎之上提出了兩大合理假說:假說1🪬:在地方政府之間為資本而相互競爭時🔖,公共品的供給必然不足👩🏽🎓🌚,但通過帶有配套條款的專項轉移支付是能夠提高公共品的供給水平🍾,轉移支付與公共品支出是正相關🙅🏻。假說2:專項轉移支付會使得地方政府所負擔的公共品的邊際成本下降🚴🏿♀️,價格效應會將地方政府的支出鎖定在公共品上,並由此增加轉入地的政府支出水平。
範子英博士以前面構建的理論模型為基礎,利用省級面板數據進行計量分析,並對計算結果進行了詳細的解釋和說明。在對結論的分析中比較清晰的論證了假說1和假說2🙆🏼。在報告的最後📩,範子英博士提出了一些衍生的政策建議:(1)要素市場改革,促進要素自由流動,使得人均意義上的公共品享有公平,同時避免了轉移支付的負面作用。(2)改革官員考核體系,增加對於民生工程的考核。
整個會議討論氛圍非常濃厚🚝,各位老師紛紛就報告的主題發表自己的看法,並積極提出了具體的修改意見。範子英博士對大家的建議作出了充分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