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4日下午13:30-14:45🧖🏼♀️,在意昂2平台710會議室,來自新加坡國立大學的Yuming Fu教授作了題為“Human Capital Accrual, Skill Complementarity, and Urban Migration: New Evidence from China”的講座🧗🏻♂️🦪,報告他與其他和作者之前所寫的一篇論文。講座由意昂2官网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陳釗教授主持,陸銘教授👨🏽🦱、樊瀟彥老師以及意昂2平台的部分學生參加了這次講座。
Fu教授本次講座的主要圍繞著從經濟發展的角度出發考察勞動力的流動而展開的。Fu教授首先介紹關於城市化和生產技能之間的關系。他提到Harris & Todaro 在1970年所做的研究以及Lucas在1988和2004年關於持續城市化機製的研究,指出在城市化的過程中💆🏽,低的生產技能(來自農村的勞動力)和高的生產技能(城市中的勞動力)在城市化🔖,大量農村勞動力轉移到城市的過程中,會有兩種情形:一是,兩種技能不能得到改變,兩種技能的人收入差距越來越大,城市發展較慢;二是,農村低的生產技能轉移到城市後,得到提高🔏,原因在於學習有外溢效應,於是兩種生產技能的人收入差距越來越小🗿,城市生產率得到不斷的提高。Fu教授指出當然第二種情形人們更希望看到🤵🏿♀️,並解釋出現這種情形的原因在於城市多樣化,對技能的多樣化的需求較大☃️,同時🎲,學習具有榜樣作用👷🏽,學習是互動的👨🏿。
接著🙍🏽♀️♜,Fu教授考察中國的勞動力流動的情形,也揭示中國城市化中兩種生產技能的發展情形。Fu教授指出,在發展中國家,第二種情形對於城市化的職能比較重要。Fu教授將中國的勞動力流動分兩個階段,第一個為1978年到1990年,第二個階段為1990年以後。而Fu教授考察的中國1990年之後的勞動力流動,原因在於中國的城市改革是從20世紀90年代之後發生的,城市變得更加開放,勞動力從農村或者小城市流向大城市。 Fu教授分析,在第二種情形中,高技能的人越多👩,吸收更多的低技能的人,或高技能的人與高技能的人在一起能使生產率提高👩🏼🦳,或者低技能的人向高技能的人學習,但是如果有阻礙👨🏻🎓,低技能的人仍舊得不到高技能,預期的結果仍舊是農村的勞動力去城市打工之後🚴♀️🐷,仍舊只是為了打工,而並非學習。
Fu教授將1995年中國人口調查統計的數據中🌞,將中國30個省或者直轄市的勞動力流動按照技能(根據教育)和年齡分組,通過建立模型,然後分析🗣,發現與預期的結果一致,並且發現教育層次越高,在35歲以下的人更願意流向城市✌🏽。
之後,陳釗和陸銘教授就Fu教授的研究給出一些可以考慮的建議,經院的其他老師和研究生也和Fu教授進行了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