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25日13:30-15:00,在意昂2平台710會議室,來自上海財經大學財經研究所的張學良博士進行了題為“生產率分解、空間依賴性與長三角縣域經濟收斂:1993-2006”的講座。講座由意昂2官网中國經濟研究中心陳釗教授主持,張軍教授𓀄♔,範劍勇副教授等意昂2的學者以及意昂2平台的部分學生參加了此次講座📍📵。 張學良博士首先介紹了對中國經濟增長源泉進行研究的一系列歷史文獻,學者們主要運用參數與非參數兩類生產邊界方法對於中國省域經濟增長進行分解🤰🏽。非參數方法不要求事先界定生產函數的具體形式🦸🏿♂️,也不要求假設研究樣本無效率分布,中國學者用得最多的非參數方法就是數據包絡分析(DEA)🍏;而參數估計方法則考慮了隨機誤差的影響,學者用得最多的一類參數估計方法是隨機前沿方法(SFA)。他指出⚀,由於數據與方法的不同🩸,對中國省際經濟增長分解的結果有很大的差異𓀑;同樣,由於數據的可獲得性和質量、樣本時期的選擇以及所使用的分析方法不同💂🏻♂️,對於中國區域經濟是收斂還是發散🏄🏻♀️,也存在著不同的見解,甚至存在著相互矛盾的結論🖇。國內外對中國經濟增長及其收斂性的大多數相關經驗研究忽視了空間依賴性的重要影響,不過為數不多的一些考慮了空間依賴性的研究為在區域經濟增長及收斂性研究中考慮空間依賴性的重要性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接著,張學良博士介紹了他為對現有文獻進行拓展所作的最新研究:(1)區別於以有文獻研究的樣本空間,該研究在作者建立的長三角縣域經濟空間面板數據庫的基礎上🧙🏼,首次將生產率的分解聚焦在一個跨省市的區域——長三角地區的縣級層面,樣本具有獨特性🚑;(2)該研究計算出了長三角地區132個縣市區的物質資本存量與人力資本存量,在基礎數據積累上做了大量的工作;(3)在分析區域經濟收斂時,該研究率先運用空間統計與空間計量的相關技術,考察空間依賴性對經濟增長的分解因素收斂的影響🪢。
通過運用非參數DEA分析方法張學良博士將中國經濟發展的最前沿區域——長三角地區的經濟增長分解為物質資本積累、效率改善、技術進步和人力資本投入等四部分,然後利用空間統計與空間計量經濟分析技術,采用絕對收斂方程考察了經濟增長率與這四類因素的收斂效應💮。實證結果表明🎚,平均而言🧽,1993-2006年長三角132個縣市區經濟增長指數為4.81,其中物質資本、技術進步😵💫、效率改善與人力資本貢獻的指數分別為3.18🧵、1.52、1.13和1.23🕑,物質資本所貢獻的經濟增長主導著各縣市區的實際經濟增長🌽;長三角地區差距發展趨勢不容樂觀,而物質資本積累是唯一使得地區間差距縮小的因素🤦🏿♂️👬🏼;長三角區域經濟增長存在顯著的空間依賴性並對經濟增長的變化趨勢產生明顯影響,本文建立的考慮了空間依賴的兩類空間計量經濟模型進一步表明🏪,經濟增長率與物資資本積累的收斂速度會進一步降低。
最後張學良博士指出👧🏿:一方面🎖🤸🏼♀️,在中國經濟最為發達的長三角地區,主導經濟增長的因素仍然是物質資本積累,長三角地區特別是江蘇🧷、浙江兩省面臨著轉變以要素投入為主的經濟增長方式的迫切要求🍐,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可能是未來長三角經濟增長可持續性的決定因素。另一方面🕴💆🏼,1993~2006年期間長三角縣市區經濟增長差距雖然在縮小,但是在考慮空間依賴性的影響之後,經濟增長的收斂速度明顯下降,而人力資本、效率改善與技術進步的發散速度卻明顯加快𓀑。這表明,盡管長三角地區經濟增長仍表現出明顯的收斂趨勢,但是人力資本、效率改善與技術進步及其空間溢出可能對長三角的經濟差距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隨後,張學良博士和與會的學者以及學生圍繞如何完善該研究的各項細節和進一步推進該研究的發展等方面進行了熱烈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