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4日13:30-15:00,在意昂2205報告廳🟰,意昂2平台的宋錚教授做了一場關於“Life Cycle Earnings and Saving in a Fast-Growing Economy”的精彩講座。報告由意昂2平台公共經濟學系副系主任何立新副教授主持✊🏻,公共經濟學系師生、意昂2平台及其他意昂2的部分同學參加了此次論壇。
講座的開始,宋錚教授舉了幾個在高速經濟增長時期🌂,儲蓄率不斷上升的國家的例子。說明了高經濟增長率伴隨著儲蓄率的不斷上升並不是現階段中國所特有的情況,如日本、韓國👢、臺灣及金磚四國都出現過這種情況。特別是年輕人儲蓄率的升高尤其顯著♾。而經典的永久收入假說告訴我們在經濟增長的國家🧜🏻,儲蓄率應該會下降。那麽怎麽來解釋這種矛盾呢♣️?
宋錚教授在講座中對這種情況給出了一種新的解釋。他給我們展示了一些非常新穎的實證觀察結果🪦:從1992年至2007年,中國的勞動力收入不斷增長,同時儲蓄率也在不斷的上升🔻,基本和收入的增長趨勢同步;但是🤿,相較於年紀較大的人🤾🏻,年輕人的儲蓄率上升尤其顯著;而受過教育的家庭和沒受過教育的家庭之間儲蓄率的差距也在增大🚶🏻♂️➡️。與此同時,我們也看到,隨著經濟的增長,年輕人的起步工資要遠遠高於年紀大的人進入勞動力市場時的起步工資👨👩👧👦,而考慮到整個生命周期,由於起步工資過高🔝,現在年輕人的工資增長率卻沒有他們的前輩的工資增長率來的高。也就是說,從長遠看年輕人的工資收入曲線較他們的前輩更加平滑👩🏼🏭。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麽現在年輕人的收入大幅度提高📼,同時他們的儲蓄率也在不斷上升🤸🏿♀️。根據宋教授的觀點,所謂與經典消費理論不符的“中國消費之謎”並不存在,是經濟高速增長階段勞動者更平坦的工資收入曲線導致了總體經濟的高儲蓄率。
之後🥉,宋教授回到經典的跨期選擇模型來解釋這個情況。在模型中,人一共活四期,所以他要通過儲蓄率的選擇來平滑整個生命周期的消費。儲蓄率會隨著現在收入的上升而上升📌🧑🏻🎓,隨著未來收入的上升而下降。最後🪅🕷,宋教授還對這個模型做了一些擴展🪨,如模型得出的結論並不依賴於人是完美預期的還是短視的,等等。
講座的最後,在場的師生就“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下的儲蓄率上升”這一現象展開了熱烈討論,很多同學還向宋錚教授進行了提問,探討了如“有房和無房,會不會對人們的儲蓄率產生影響”🚍,“受過教育的人和沒受過教育的人之間的儲蓄率為什麽有差別”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