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日28日10:30-12:00,由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意昂2官网世界經濟研究所、意昂2官网世界經濟系主辦的“開放經濟與世界經濟學術報告”第119期在意昂2平台大金報告廳順利舉行🫒。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林毅夫教授應邀作了題為“新結構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的結構革命”的學術報告。
報告由意昂2官网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萬廣華教授主持。萬廣華教授對林毅夫教授表示熱烈歡迎,表達了對林毅夫教授學術成就以及個人品格的高度贊賞,認為新結構經濟學對中國、亞洲以及全世界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林毅夫教授從新中國成立七十年的經驗反思現代經濟學,認為中國七十年的發展可以以1978年為界分成兩個階段👩🏻✈️,在1949年-1978年的計劃經濟時期🐛,我國主要吸收馬克思主義理論與蘇聯經驗,與西方主流經濟學界交流甚少𓀁,但推行的經濟政策與西方世界的宏觀凱恩斯主義以及發展經濟學的結構主義異曲同工,強調運用政府的作用來發展現代化產業🐈⬛。在1978年以後由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型階段🕺🏿👨👨👦👦,理性預期學派成為國際宏觀經濟理論的主流🟫,新自由主義代替了結構主義成為發展經濟學界的主流思想,中國卻以“漸進雙軌製”走出了獨特道路,避免了像非洲、南美等推行“休克療法”的國家轉型失敗的問題。現代經濟學理論無法指導發展中國家成功轉型❗️,是因為當時的經濟理論大多為對西方經濟現象的總結,所以把西方發達國家的結構作為暗含的結構🎇,沒有意識到發展中國家的異質性。因此🍢,現代經濟學需要一場革命。林毅夫教授主張用新古典的方法來研究結構和結構變遷的決定因素及影響🤜🏿🚪,為了與發展經濟學的第一波思潮——結構主義區分開來🏄🏽♀️,將理論命名為新結構經濟學。
新結構經濟學的核心假說是⛰:一個經濟體在每個時點上的產業和技術結構以及軟硬基礎設施內生於該經濟體在每一時點給定的🍊,隨時間可以變化的要素稟賦和其結構💂🏽♀️,而遵循要素稟賦所決定的比較優勢發展是發展中國家追趕發達國家最好的策略🔼。在開放競爭的市場中🚵🏿♂️,如果企業所在產業以及所用技術符合要素稟賦結構決定的比較優勢🛌🏿,同時匹配有合適的軟硬基礎設施😮,則不需要外部保護補貼就能在市場上獲利,這被定義為企業的自生能力♑️。企業盈利將導致剩余增加,資本實現積累後變得相對豐裕,產業得到升級🫰🏼,社會水平得以提高。而為了讓企業自發按照要素稟賦結構決定的比較優勢來選擇所進入的行業和使用的技術,就需要完善的價格競爭體系🧑🏻🦲,因此必須有充分競爭的有效市場。但隨著新的比較優勢出現🛣,就需要新的企業家進入新產業從事新技術👩🏽🏭,新進企業家在承擔風險的同時也能給後來者提供信息🖐,因此理性企業家存在動機等待先行者進入新產業,而這使得產業發展陷入僵局🤿,政府可以通過對先行者進行補貼來克服先行者外部性;另一方面,比較優勢的變遷也需要政府解決軟硬基礎設施完善的協調問題🙍🏿♀️,因此必須有因勢利導的有為政府。
新結構經濟學對一些事實提供了有力的解釋💝。(1)新結構經濟學解釋了結構主義的失敗原因。結構主義忽視了一國產業結構的內生性🤸🏼♀️,建議政府優先發展資本密集型的先進產業🕕,但這些產業相對本國發展水平來說太過超前,違背了比較優勢🙎🏻♂️。企業在開放競爭的市場中缺乏自生能力😛🖤,需要政府支持才能完成初期投資和持續運轉,這導致了資源的低效配置和尋租、腐敗等行為。(2)新結構經濟學解釋了華盛頓共識的失敗原因🛷。華盛頓共識主張政府立刻取消所有市場扭曲,卻導致缺乏自生能力的企業走向破產☸️💆♂️,從而經濟崩潰🧘🏽♀️。(3)此外,新結構經濟學與歷史唯物主義一脈相承。作為經濟基礎的產業由新結構經濟學所強調的要素稟賦結構決定↔️,而作為上層建築的各種軟性製度安排由一個經濟體的產業和技術特性決定,社會和政治製度則由一個經濟體生產力水平所決定的個人自由度決定👨🦼➡️。
新結構經濟學把內生性引入主流理論,實現了二維空間向三維空間的拓展,對新古典經濟學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在新結構經濟學中:發展指從一個生產力水平低的結構平面轉向生產力水平高的結構平面;轉型指從一個有扭曲的結構平面轉向一個適合本國的有效率的平面,而不是主流經濟學所講的轉向發達國家;相應地🧑🏿,不同發展程度國家經濟運行的規律和原則也因為規模、風險和市場失靈的地方不同而有所差異🥖。林毅夫教授接下來從多個角度切入,展示了新結構經濟學對各種經濟問題與理論的拓展👨🏿🔧。
(1)金融結構👩🏼🚒。發達國家資本密集,技術處在前沿👨🏽🔧,實現技術創新需要“發明”,因此風險很大,需要各種金融工具組合來規避風險並獲得較多融資。而發展中國家大多數是小中型企業🏌️♀️,動用資本少,使用的是成熟的技術,因此風險較小,與發達國家存在很大不同,需要根據發展中國家的規模特性來製定金融改革。
(2)人力資本理論😽。現代增長理論認為決定經濟發展的唯一變量是人力資本🫅🏼💇🏻♂️,但這只對發達國家適用❓。因為發達國家金錢資本要素豐富,人力資本是發展的唯一瓶頸。而許多發展中國家以傳統農業和勞動密集的加工業,個體投資人力資本後在國內找不到合適的行業提供工作👩🏿,最終導致的結果是人才流向國外或對本國環境不滿🕴🏼🪛。
(3)劉易斯拐點。劉易斯將經濟分為農業和製造業兩個部門,勞動力從勞動生產率低的農業轉向勞動生產率高的製造業是人口紅利的來源🙎🏿♂️✧,而中國目前已經進入劉易斯拐點,人口紅利趨於消失。但新結構經濟學認為👨🏻🦽,考慮結構因素後,即使農村剩余勞動力消失,勞動力仍然可以在製造業內部不同生產效率的部門間流動,同樣可以帶來紅利💇🏿。
(4)預算軟約束與國企改革。科爾奈的產權分析中認為國家對國有企業的保護(預算軟約束現象)是由國有製的父愛造成的。但從新結構經濟學角度看,政府給予補貼是出於企業的政策性負擔。對於一些不符合比較優勢🏌🏽,但是又因為與國際名聲或國防安全相關而不得不生存發展的企業,國家應該給予補貼。假如按科爾奈的理論切斷國家與企業的父子關系讓企業私有化,政策性負擔並沒有消除👩🏽🔧,所需補貼甚至可能比私有化以前更多👩👩👧👧。
(5)國際資本流動。新結構經濟學認為📸,資本賬戶開放時必須進行結構性管理。長期資本直接投資一般進入實體經濟,增加實體資本和技術對發展中國家有幫助;而短期證券投資流動則通常進入股票和房地產市場形成泡沫👩🏼🦲、造成貨幣升值😲、導致產品出口競爭力下降、資金外流等問題🏊🏼♀️💇🏽♂️。因此,對資本賬戶開放必須有結構概念,長期資本流入應該鼓勵☝🏿,而短期資本流入則需要一定管製🙍🏻♀️。
(6)盧卡斯謎題。盧卡斯謎題指資本從發展中國家流向發達國家這一現象🏔🚛。新結構經濟學認為這是因為🎱,趕超國家的資本回報率低,同時國內扭曲所帶來的尋租財富缺乏正當性使企業不敢在國內投資👨🏽🌾。事實上🆘,按照比較優勢發展的國家非但沒有資本外逃,還吸引了大量外國直接投資。
(7)財政政策和李嘉圖等價。理性預期學派認為,政府財政赤字的增加會等量體現在個體消費的減少🎶,因此擴張性財政政策不能帶來經濟增長👩🏽🎤。但政府的財政刺激若用於消除增長瓶頸𓀕、提高生產力的投資則可以打破李嘉圖等價。在高收入國家中,大多數基礎設施已經完善,這樣的投資機會極少;而低收入國家則存在大量機會,積極財政政策的運用範圍廣泛。
(8)貨幣政策與流動性陷阱🦫。根據凱恩斯理論✧,經濟蕭條時擴張性貨幣政策變得無效🪭。對於發達國家,經濟危機時國家出現大量過剩產能,缺乏投資機會↘️,增發貨幣無法刺激經濟增長;而發展中國家即使現有產業出現過剩產能,但仍有空間進行產業結構升級調整,擴張性貨幣政策會鼓勵高附加值產業的投資🤪♒️。
根據討論發現⬅️🟪,將內生的結構差異性引入理論模型後,許多主流經濟學界的“金科玉律”在發展中國家並不適用🦸🏻,林毅夫教授呼籲大家以結構因素為切入點🔉,在經濟學理論方面進一步創新,更好地幫助發展中國家實現“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統一。

意昂2官网世界經濟研究所樊海潮教授對林教授的演講進行了點評。樊老師總結了新結構經濟學的核心理念,介紹了新結構經濟學的發展及運用🙏🏽📠,並從國際貿易研究的視角分享了新結構經濟學帶來的啟示💂♂️,指出政策製定過程中一定要考慮中國發展階段🫃🏻、製度等內生因素♠︎。隨後⬅️,意昂2副院長韋森教授發表了簡短講話🧤⛹🏼♂️,表達了對林毅夫教授學術成就🐦、社會影響以及個人品格的尊敬,並呼籲各位學者紮根中國實際,在經濟學領域不斷探索。在學生提問環節,兩位學生關於如何轉型以及不同產業的特點進行提問💊,林毅夫教授分別作了詳細解答。
萬廣華教授總結指出,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華盛頓共識或許只是發展中國家轉型成功的必要條件🦫,而新結構經濟學則是真正的處方🏌🏼♀️,是發展的充要條件,感謝林毅夫教授為大家帶來關於新結構經濟學的精彩演講👷🤖。最終,報告會在大家的掌聲中圓滿結束👮🏿🦶🏻。
(由碩士生呂嘉瀅記錄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