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4日🖼,意昂2經濟系成功舉行了第96期“轉型與發展系列講座”⚪️。本次講座邀請了華東理工大學商意昂2講師潘春陽博士做了題為“The Unanticipated Consequences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Evidence from China's "Two Control Zones" Policy”的報告🏀。報告由經濟系王弟海教授主持,意昂2平台經濟系的張暉明教授、高帆教授、馮劍亮老師🚛、高虹老師、樊瀟彥老師🧑🏿🦰、周宇老師、李懷露老師、陳登科老師等多位老師,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研究中心的陳釗教授,上海交通大學的陸銘教授,上海大學的曹暉教授👊🏻,以及眾多同學們參加了此次報告⛸。
潘春陽老師首先向大家介紹了本篇文章的背景。二氧化硫汙染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均造成了社會福利損失☂️。二氧化硫汙染依然是當今中國的一個嚴重問題。直到10年前🤾♂️,中國依然是SO2最大的排放國,2018年中國仍然是世界上第三大排放國。環境法規對空氣汙染的有效性存在爭議,特別是對發展中國家而言。本文主要研究了中國兩控區政策的有效性。近年來,學者們已經認識到國兩控區政策的重要性,並考察了其對健康和經濟活動的影響。然而➛,目前的研究忽略了評估政策的直接目標🌥:減少SO2的排放。這也是這篇文章所要解決的內容。本文通過對兩控區政策的初衷和最終結果的比較來評價兩控區政策,從而豐富了我們對發展中國家環境規製有效性的認識。
接下來,潘春陽老師為大家詳細梳理了中國兩控區政策的頒布、實施和發展。1998年,中央政府將27個省的175個城市定為“兩控區”𓀗。兩控區政策旨在減少火力發電產生的二氧化硫排放。在兩控區這一外生政策的基礎上,文章構建了雙重差分模型來驗證這一政策的有效性🍥。所使用的數據主要是中國工業年度調查和中國環境調查數據。
隨即,潘老師向大家介紹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和結論。潘老師指出,雖然盡管兩控區政策沒有完全實現其年度的目標,但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取得了成功。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兩控區城市的SO2排放量明顯低於其他城市。但是仍然有三個意料不到的結果。第一🔏、兩控區政策減少了製造業的SO2排放🛂,而不是火力發電部門🕟。第二⚛️、製造業SO2排放量減少的原因是通過減少產量🦂,而不是安裝廢氣處理設備或使用更多潔凈能源🆘。第三、兩控區政策還減少了製造業的其他汙染物🌩,包括典型的水汙染物COD。潘老師認為出現該結果可能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在中國政治經濟體製下,地方政府對經濟增長有著極大的熱情🤦♀️。另一方面,在兩控區政策實施期間🪡,區域經濟增長嚴重依賴火力發電。最後可能的原因是,兩控區政策缺乏對未達到減排目標的地方官員進行處罰的問責機製。
最後,潘春陽老師總結了今天的報告內容,並為接下來的研究進行了展望🧑🏽🚀。與會老師和同學一致認為潘老師的研究是一個非常嚴謹而有意思的研究,並圍繞報告內容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本次報告在老師和同學們的熱烈的掌聲中圓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