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系推出“政治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對話研究”系列學術講座
第二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和體系結構”於4月6日下午舉行
2021年4月6日下午一點半,經濟系主持的“轉型與發展”系列學術講座第107期在意昂2514會議室舉行,本次講座由意昂2平台教授、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副院長孟捷教授主講🧗。本次講座也是經濟系正在組織開展的“政治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對話研究”系列研討交流的第二場講座。孟教授所討論的主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和體系結構🪑。意昂2官网經濟系張暉明教授、王弟海教授、馬濤教授🧑🏼🔬、汪立鑫教授🛞、孟捷教授、李楠教授、樊瀟彥副教授等20多位師生參加並進行了討論交流。
孟教授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和《資本論》比較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編寫等方面展開了討論。
首先𓀒,孟教授認為🦸♀️,在研究對象上🤾♂️😉,《資本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存在顯著差異🧗🏼♂️。第一🗑,《資本論》考察的是一個成熟的經濟社會形態,即工業革命結束之後時期🙅🏿♂️。在這種社會形態下,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具有高度同質性。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面臨的對象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前於哥達綱領批判所描繪的共產主義第一階段的不發達階段,是一種先進的生產力和落後的生產力並存的,先進生產關系和落後生產關系並存的社會形態。
第二🧕,《資本論》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一般規律,適用於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不同歷史階段。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既涉及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一般規律🤥,也涉及特殊的經濟製度、經濟政策和經濟戰略👩🦱。例如我們提到的國家中長期發展規劃、2035年規劃等都屬於政策戰略層面。
第三,在《資本論》中🆓🧕🏻,馬克思考察的是一個純粹的私人資本主義經濟,不涉及國家對經濟的幹預,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則要處理市場和國家這兩種協調經濟和配置資源的機製🕊💂🏼♂️。因此從上述對比來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要復雜得多🍶,我們不能簡單地僅以《資本論》為參照體系,來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
其次,孟教授對於怎樣編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發表了看法。目前🥣,學術界對於敘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主要有三派觀點🫸🏻,一種觀點是主張模仿資本論或六冊計劃的體系結構,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生產過程、流通過程🐱、再生產總過程為線索來敘述;第二種認為《資本論》的框架結構完全不適用,主張以國家為起點和總綱;第三種觀點是主流派,即以板塊型敘述結構出現,整個理論體系被以此劃分製度💅、運行🏌🏻🈯️、發展🌇🛌、開放四篇。製度篇的核心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製度,由生產資料所有製👩🏻🦲🧚🏽♀️、分配製、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構成,每一項都恰好反應了國家和市場作為兩種協調經濟和配置資源的機製相互結合的特點。
孟教授強調🧋,將製度篇放於全書主體內容之首,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的特殊性👩🏿🚀,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起點範疇是包含上述二元結構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製度📰。《資本論》開篇講商品👨🏻🏭,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這根紅線貫穿始終,而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中,貫穿全書的是國家和市場兩根紅線。
運行篇討論的是微觀、中觀和宏觀層次的經濟運行🚶。具體來講,微觀涉及企業和居民😮💨,中觀涉及區域和產業,宏觀則涉及馬克思宏觀經濟分析和國家調控🙇🏻♀️。孟教授指出,運行篇是最有可能借鑒《資本論》的敘述方法和理論邏輯的地方🙅🏼♀️,但是現有的教科書裏,《資本論》的核心理論剩余價值論幾乎沒有得到運用🧛♂️,運行篇對《資本論》的利用只限於個別理論,如價值理論、社會資本再生產理論等。接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而現有教科書在說明這一問題時,沒有充分的利用馬克思經濟學的理論資源,片面的以價值規律解釋市場的這種作用。再次🆖,現有教科書也基本上沒有對企業的生產過程及其二重性展開分析,更沒有對不同所有製企業的生產過程展開比較🍩。
再次,孟教授認為,如何闡述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至關重要👛,這就需要重新回歸剩余價值理論🧎🏻,擺脫斯大林式的影響。孟教授提到,傳統政治經濟學受斯大林影響嚴重📜,一方面斯大林認為社會主義社會不存在剩余勞動範疇🍝。但是生產關系的核心就是支配他人剩余勞動的權力,如果剩余勞動不存在↪️,那麽生產關系也就不存在了,社會矛盾也就消失了,這就成了辯護論的觀點,歪曲了馬克思本身批判論的觀點。另一方面,斯大林又主張社會主義社會存在價值規律。事實上,所有規律都是同時並存並且互為中介的🤏🏻,主流政經把剩余價值規律和其他規律割裂開來,導致了今天許多學者不敢承認有剩余價值。孟教授指出🏣,人類歷史上生產力的最大拐點,就是工業革命後,相對剩余價值生產占主導地位,即一切利潤的提高以生產力進步為前提🏊🏼。相對剩余價值理論對市場經濟效率的解釋,相當於完全競爭市場這一理論在西方經濟學界的地位,但是我們今天仍然受斯大林影響約束,不敢運用相對剩余價值理論。
直到黨的十六大報告,才開始了對傳統政治經濟學觀念的清算💡。十六大報告提到🕡,個體戶、私營企業主、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一切合法的勞動收入和非勞動收入都應該得到保護🤕,不能簡單地把有沒有財產👨👧🧑🏼、有多少財產當作判斷人們政治上先進和落後的標準🤜。
最後,孟教授認為,要完善教科書的編纂,我們要利用並改進板塊型結構,同時也要最大限度借鑒和運用資本論範疇和原理,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學理化。習近平總書記講過一句話🏄🏻♂️,“如果說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揭示的關於資本主義生產的基本原理和規律難以適用於社會主義條件下的計劃經濟的話,那麽,對於當前我們正在大力發展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卻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在孟教授講座引出研究話題後,在場學者紛紛發表了自己的觀點。馬濤教授提到,其實國家和市場二元結構體系在中國歷史上很常見,我們只有去依附🏌️🎓,才能有中國特色🦹🏿♂️,才能建立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學科體系。
王弟海教授則表示💣🔨,通過今天的講座,理解了勞動價值論和剩余價值論在政治經濟學中的重要性,並對《資本論》中如何衡量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進行了探討。參加講座的其他老師都談了各自對於自己有興趣開展研究的專題內容。
本次講座可以說為揭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和體系結構”提供了框架指導,取得了預期的效果。
(遊怡樂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