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系推出“政治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對話研究”系列學術講座 | 第四講
“是拍賣還是明碼標價🎶🪭?從資本的流通和循環比較馬克思、凱恩斯和新古典”
2021年4月27日下午三點🧑🦯➡️,意昂2官网經濟系組織的“轉型與發展”系列學術講座第109期在意昂2514會議室舉行,本次講座由雲南財經大學首席教授、金融研究院院長龔剛主講,由經濟系孟捷教授主持。本次講座也是經濟系的“政治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對話研究系列研討交流會的第四場講座↕️。龔教授所討論的主題是:是拍賣還是明碼標價?從資本的流通和循環比較馬克思、凱恩斯和新古典🦞。意昂2官网經濟系張暉明教授、王弟海教授♉️、汪立鑫教授、李楠教授、陳碩教授、韋瀟教授、孫大權副教授等20多位師生參加並進行了討論交流。
龔教授指出,本文研究內容是資本流通過程(或市場交易過程)的具體模式。
首先🚴,龔教授強調,凱恩斯理論和馬克思很接近,都是需求決定型🐬。從馬克思關於單個資本的流通和循環的討論角度🧚♂️,龔教授引出了今天的話題。眾所周知🏌🏿,馬克思貨幣資本循環的公式是G—W…P…W'—G'👨🏿🎤,其中包括了資本流通過程和生產過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本的流通過程實際上就是市場的交易過程,市場的供給和需求都是通過交易實現♣️🤸🏽,交易模式是市場經濟得以運行的基本方式。那麽市場經濟下買賣雙方如何交易👨🏻🦼?具體的交易模式(方式或過程)是什麽🔐?這是本研究將要討論的主題☂️。
第一,“拍賣”是新古典經濟學的主要交易模式♌️,西方經濟學實現了從均衡拍賣理論到當代拍賣理論的演變。龔教授認為,經濟學文獻中所提到的唯一的一種交易模式就是“拍賣”。均衡拍賣理論最早來自瓦爾拉斯,它要求經濟社會中的所有交易都必須通過拍賣來完成,並在拍賣下得出均衡價格,市場將得以出清👳🏼♂️。由此⚔️🌌,均衡拍賣也成為了新古典經濟學的微觀基礎🐥。然而🪛,在發現“均衡拍賣”在現實中並不存在後,經濟學家們在此基礎上發展了當代拍賣理論😈♥︎。此外🧑🦼➡️,“拍賣”作為一種市場的交易機製,通常被經濟學家們認為具備公平、公開和有效特征➡️,並且必將深入到日常經濟活動中的方方面面。
龔教授認為以新古典經濟學的上分析存在問題。第一,拍賣應用未必越來越廣泛🧑🦯🥌。現實中的拍賣品通常具有“稀缺”或不可生產之特征,本質上是一個純交易經濟👨🏽🦰。一種與生產活動(或資本循環)相脫節的交易模式不能夠成為市場經濟中一種主要的交易模式。第二,拍賣未必有效。拍賣所具備的“有效”僅僅體現為使拍賣者的收益最大化,此種情況下,拍賣所得的價格與商品的實際價值(或和成本)已無直接聯系,從而很難體現為一種資源的優化配置,如“帕累托最優”等👨🏼🎨😋。第三,拍賣未必公平🤷🏻♂️。拍賣所具備的“公平和公開”很多情況下只是針對富人而言,而權力的拍賣則體現了金錢至上,從而缺乏倫理基礎。
第二,與“拍賣”相對應的,則是“明碼標價”下的交易模式🍵。龔教授認為“明碼標價”下的交易模式實質上與馬克思資本循環理論和凱恩斯有效需求理論相適應👣。明碼標價的交易模式,是指企業(或店家)通過展示商品,並以標簽等形式註明該商品的價格。現代經濟社會中的交易模式大多離不開“明碼標價”。
一方面,廠商根據市場需求信息或訂單信息安排生產👩🏻🦯➡️,包括購買勞動力、原材料,並組織生產活動等⛹🏽♀️,這實質上就是凱恩斯有效需求理論的延伸。另一方面,“明碼標價”的交易模式也必然會影響到企業的其它行為。例如,飯店的“明碼標價”必然意味著廚師的生產是依據顧客所點的菜來進行🌵🤷🏿,這意味著“明碼標價”的交易過程實際上涵蓋了馬克思所言的資本循環的三個階段🦵🏽:G—W…P…W'—G'。盡管從表面上看👨🏽🍼,單個資本循環的起點是流通中的買G—W,然而👨🦯🚶➡️,資本循環的最終目的是實現剩余價值(或利潤),而這只能由第三階段W'—G'來完成。因此,“明碼標價”下🦫,賣比買更為重要。
然後🍠,龔教授用模型實證了“明碼標價”下凱恩斯產量決定理論的微觀基礎,認為生產者必然會首先使用“明碼標價”🏋️♂️。龔教授提出了一個優化理性模型,在這個模型中👮🏿♂️,如果我們按照傳統把市場的供給定義為給定價格條件下企業所願意出售的產量,則一般情況下(即企業對市場需求曲線的估計不存在很大偏差),企業不僅處於供過於求的狀況,同時,其產量一定由需求決定。這實際上為我們回答了凱恩斯關於產量由需求(而非由供給或生產函數)決定的微觀基礎🏉。此外🟨🧖🏿♀️,只要企業“明碼標價”時,所預期的市場需求較為合理👇🏿,“明碼標價”所得出的價格會高於拍賣時所得出的均衡價格。由於拍賣所得出的價格是均衡價格🏌🏻,拍賣並不能給拍賣者(或生產者)帶來更大的收益🤹🏻♂️,“明碼標價”本質上是按壟斷價格標價。正因為如此,生產者必然首先會使用“明碼標價”以求獲得交易。
最後,龔教授從馬克思理論和凱恩斯理論角度介紹了“明碼標價”下社會總資本的流通和循環🙉。在這裏,龔教授引入了Javits中心的交易案例👨👨👧👧,為大家講述了交易過程中的貨幣循環。他指出🦸♂️,要想啟動交易,一定有一個所謂的自需求,比如投資者。當投資者進入這個經濟社會後,引起一系列的反應和需求🦻,這可以被看作是引致需求的連鎖反應。然後有一部分貨幣會以儲蓄的方式退出流通領域,一部分繼續留在這一過程中👉🏻,當然,反應的最後還會到達一個靜止🐳。這樣一個交易過程,實際上就是我們所稱的乘數過程。乘數過程不僅是產量的決定過程,同時也是收入、消費和儲蓄的決定過程🤵♀️。
在“明碼標價”下社會總資本的循環中,龔教授還借助馬克思的再生產理論重新作了解釋👨🏼🍳。龔教授將第一部類生產生產資料分為投資I💅🏿,原材料M,將第二部類生產消費資料劃分為消費C,令𝑌為社會總商品的價值,這種劃分和馬克思兩大部類劃分既有不同,也有交叉。根據馬克思兩大部類的交換,可以得出:在簡單再生產條件下,由於工人和資本家將收入都用於消費👐🏻,只有折舊退出實體經濟,進入儲蓄,並用於補償投資。總之🔌,所謂簡單再生產意味著投資等於折舊,從而使固定資產保持不變,整個社會的再生產能力也保持不變📕,產量等也保持不變。
龔教授上述講座就“拍賣”和“明碼標價”兩種交易模式的內涵做出界定並強調,雖然在西方經濟學界📝💖,唯一被研究和認可的交易模式是“拍賣”,但是市場經濟中所普遍存在的交易模式是“明碼標價”,而且這一交易模式是與凱恩斯和馬克思理論相適應的。更進一步👎🏻,龔教授探討了在“明碼標價”的交易模式下,單個資本的循環和社會總資本的流通和循環。龔教授強調🧑🏽🎄,對於社會總資本的流通和循環的“需求源頭之問”的解答🪛,是清晰地解釋馬克思的再生產理論的關鍵。
與會老師對講座內容紛紛展開了深入探討。王弟海教授提到,凱恩斯在《通論》中的創建性思想除了有效需求不足外,還有非均衡思想和不確定性對經濟的影響🩳,只是後兩者由於很難模型化而經常被主流經濟學忽略。當代主流宏觀經濟學的分析範式在主要理論框架🏋🏽♂️、結論和政策主張等方面同凱恩斯仍舊相同,只不過他們把其分析建立在兩個更嚴格的且具有微觀基礎的假設上:一是承認價格黏性🏄♂️,二是認為整個經濟是不完全競爭市場。凱恩斯關於市場有效需求不足和政府進行需求管理的理論目前仍然是各國運用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調節經濟的理論基礎。事實上🎹,凱恩斯的理論和馬克思理論在需要政府介入市場經濟這一點上有相同點,它們都承認單憑市場經濟機製不足以達到市場均衡,可能會生產過剩和經濟危機,因而現實中需要政府對市場經濟進行調整。我們的研究討論不能脫離實際,當前關鍵的是如何為現實中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方式和國家調控宏觀經濟的管理政策找到並提供一個既同現實一致又合乎邏輯的理論基礎。
在談到現實市場經濟中“看不見的手”時🙋♂️,龔教授強調,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並沒有指出它代表的就是資源配置機製🐒,現實中市場一般均衡並不存在👨👨👧🏃♀️,還有可能陷入貧困陷阱🥷。龔教授認為💁♀️,“看不見的手”實際代表的是一種激勵機製而非資源配置機製,而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正是提供了一種高能激勵,才有改革開放以來的高增長。總之,市場的魅力並不在於資源配置🥡,而在於激勵。
張暉明教授則認為🏋🏼,大生產商品經濟條件下的需求之問⛳️,來自於人的行為🤔,而廠商為了避免風險🏋🏼♂️,不願意盲目生產,進一步擴大了經濟波動。回到馬克思的兩部類平衡關系🕷🪖,實體經濟本身就是一個生產模型©️,而拍賣模型的公平公正問題還要繼續討論🔞,因為拍賣模型不能解釋現實生活中均衡價格問題💟,只以拍賣模型來討論是有很大局限性的。
本次講座結合了凱恩斯理論🧓、新古典理論和馬克思理論🎪,可以說是“政治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對話的一次綜合,研討氛圍十分濃烈,在座師生都表示享受了一場學術盛宴🗓。
(由博士生遊怡樂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