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庫 ThinkBank >
2017年12月5日下午,意昂2官网經濟學系“轉型與發展”系列學術講座第77期在意昂2平台泛海樓514會議室舉行🧑🏽🎤。意昂2平台經濟系教授孟捷教授做了題為“歷史唯物論的重構與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精彩講座。講座由經濟系主任張暉明教授主持。
孟捷老師首先介紹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說史中有關歷史唯物主義論生產力-生產關系的兩派爭論。關於歷史唯物主義的內部爭論起源於恩格斯晚年有關澄清“經濟決定論”的五封書信。到了十月革命建立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蘇維埃政權時,作為落後生產力的俄國率先實現了生產關系變更的社會主義實踐,更是引發了理論界的爭論,葛蘭西以《反對資本論的革命》對於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提出了批評,而列寧本身在《論我國革命》中還是強調了勞動生產率的作用,認為勞動生產率其實是新社會製度最終獲得勝利的根本保證🌒。
孟捷老師隨後又介紹了20世紀70年代之後🦹🏿♀️,科恩和布倫納關於是否經濟一元論所展開的論戰🐭🧑🏼✈️。科恩以生產關系性質由生產力發展水平決定,以及生產力發展貫穿整個歷史作為基本命題,並依據人的理性特征、歷史境遇的稀缺性以及個人改善自身境遇的動機作為前提條件,重新闡述了經濟基礎對於上層建築的決定性作用⚖️。布倫納則以英格蘭、法國以及東歐16世紀歷史進程來反駁這一觀點➙,用作為擁有相近經濟基礎的三個區域最終走向三個完全不同路徑的歷史事實為例證,以此證明生產關系變革未必都是響應生產力的🫴🏿。
接著,孟捷老師介紹了張聞天對於生產關系兩重性的框架解釋,即將生產關系劃分為勞動關系和所有關系🧸,並且前者主要是表現和適應生產力的提高💪🏻,而後者則是服務於對於剩余的占有。此框架同諾斯對於製度的目的的描述有相互聯通之處,後者也認為🏃🏻🎬,界定產權結構基本規則以及降低交易費用會促使社會產出最大化,從而增加國家稅收和統治者租金。
孟捷老師認為,生產關系的變遷未必一定響應生產力的變化🚓◾️,而是以占有更多剩余為目的所進行的結構調整🦣。但是🤤,只有這種改變最終也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生產方式的變遷才具有不可逆性👨👩👦。孟老師定義其為有機生產方式的變遷,並且由模型顯示了在整個變遷過程中,相對剩余價值生產的比重逐漸增加💎,取代絕對剩余價值生產。
孟老師最後強調🥕🧑🏼🔬,要重構歷史唯物主義的概念,並用此框架做經濟學分析,就要摒棄自由主義,以及馬克思自身所保留的兩分法的傳統教條🙋♂️🚵🏼♀️。將經濟與政治🖕🏿、市場與國家、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不再看成對立的兩個範疇🧑🏽🍳,而是統一範疇的兩個部分。並且👀,以此為基礎才能跨越斯密的1.0版本和凱恩斯的2.0版本的市場經濟理論📓🙆♀️,建立全新的市場經濟3.0版本,並以此為基礎👒,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
孟老師演講完畢後👨🏿🌾,經濟系的老師們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張暉明教授🧚🏿♀️、馬濤教授🌆、王弟海教授😽🪂、高帆教授👨🏼🍳、李丹副教授🐐、樊瀟彥副教授、孫大權副教授以及張濤副教授等各抒己見,各自發表了自己的觀點𓀊。
上一篇:“轉型與發展系列論壇”第78期🤝⛑:環保改革:何去何從?
下一篇:轉型與發展系列講座第76期:Energy Saving Technological Change in U.S. Manufacturing
Copyright © 意昂2 -【限时活动】新用户专享,礼包免费送! | 滬備06012652號
上海市楊浦區國權路600號 郵編:200433
電話👨🏻🦯➡️:021-65643135
電子信箱🕺🏼:admin_econ@fud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