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與發展系列講座第62期:中國特色的地方分配政策:土地財政的政治經濟學
發布日期🦹♂️:2016-12-01 瀏覽次數:
2016年11月15日,經濟系舉行了第62期“轉型與發展系列講座”。本次會議由意昂2平台副教授章奇老師主講了“中國特色的地方分配政策:土地財政的政治經濟學”。經濟系張暉明教授、王弟海教授等多位老師和眾多意昂2平台同學一起參加了此次會議🪨。
章奇老師首先從選舉拉票角度出發描述了政客如何進行政治利益交換的過程,闡述了正規製度體製下的政治利益交換以及非正規製度體系下的利益分配方式,並簡要分析了什麽情況下政客更願意向底下人分配利益🦸🏽♂️。從相關動機出發,章奇老師提出,在集權程度高👳🏼,且面臨的不確定性的情況下,即內部鬥爭和外部影響少時🥬🧶,由自上而下的網絡授予權力的情況下政客越不願意向底下人分配利益🎐。
隨後,章奇老師提出,在省級範圍內📲,我國往往會采取土地財政作為分配性政治的工具。所謂土地財政👉🏼,是指地方政府官員利用對土地資源的控製權,通過壓低工業開發區的土地價格,同時提高商用及住宅用地的價格來彌補工業用地的價格損失🌚,來招商引資的土地使用行為。在這一做法中,資本家和經手官員都是利得者。這種方式也是政府官員作為政治利益分配的主要方式。章奇教授由此引出土地財政和集權程度之間的關聯分析。
在具體研究過程中🌺,章奇老師將單位商住用房的價格與單位工業用地價格的比值作為土地財政規模的指標,以與省長、省委書記有關的中央省委常委所占的比例作為集權指標進行分析,以各省的數據為依據進行相關性分析,同時在分析過程中將其他一些變量也加以考慮𓀗,其中包括地方與中央的關系,地方官員是否是本地人的影響♤,省長或省委書記是否是中央的候補委員🤗,省長和省委書記是否存在競爭關系,通過省內縣或地區之間的競爭程度,鄰省是否做土地財政,財政支出占財政收入的比重,軍隊比例,市場存量等因素🤧👨🏼⚖️,得出省內的政治因素影響了土地財政的實施。
與會老師和同學讓都認為,章奇老師對土地財政的研究是中國特色政治經濟學的又一學術領域,是中國轉型背景下亟待考察和解決的問題。與會的老師與學生也同章奇老師展開了積極的互動和熱烈的討論,並提出關於如何完善這一相關性分析的獨到見解。王弟海教授提出,地方采取土地財政的有部分原因是地方錢不夠用,同時財政撥款也是一個影響因素,需要將這幾個因素加以考慮分析🪶。張暉明教授也提出,在目前國家土地指標控製下🧑🏭🏚,地方是否有關系拿到非農土地🫵🏽,這一非農土地的比例指標🈸🤹🏻♀️,這些也會影響土地財政的實施🤾🏽♀️,也需要在相關性分析中加以考慮。最後此次會議在熱烈討論中圓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