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6日下午15:00—16👨🏿⚕️🌠:30,經濟學系在經院514會議室舉行了學術研討會💦,封進老師做了題為“醫療市場的無形之手”的學術報告,經濟學系副主任高帆老師主持了研討會,經濟學系的各位老師及部分研究生參加了此次會議。封老師的報告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醫療服務是一種信用商品🧑💼,事前🧛🏼♂️、事後都難以判斷其質量,因此不符合競爭性市場的條件。由於醫療服務供給中存在信息不對稱👉🏿,醫患關系表現為委托—代理關系(Arrow,1963),存在過度消費的可能。醫療服務合同具有不完備性🏮,因此難以由私人生產(Hart- Shleifer- Vishny,1993)👏。理論上,醫療領域的競爭並不必然導致效率提高和價格下降。
同時,醫療商品具有“功德商品”的性質🧑🏼🏫,需要進行平均分配以維護公平性🕌,減輕信息不對稱給消費者帶來的損失。
1🤹🏼♀️、公立醫療機構為主,民營醫療機構作為補充✪🧑🏼🔬。代表國家:英國(公立醫療機構占到95%)。
2、民營醫療機構與公利醫療機構形成競爭態勢🧙🏽♂️。代表國家和地區:西歐👩🏿🌾、日本(公利醫療機構占比50%~60%)。
3、以民營醫療機構為主導👨🏿💻🤶🏻。代表國家:美國(公利醫療機構僅占25%左右)。
值得關註的是臺灣地區的醫療機構所有製安排,其營利機構、非營利機構與政府經營的醫療機構呈現出三分天下的態勢。
三⛹️♀️、經驗研究:“所有製”的重要性與競爭的結果
Rosenau & Linder (2003)匯總了1980年以來的149篇相關研究論文,發現在美國非營利醫療機構成本更低🫄🏻,表現更好🌊。然而,Shen, et al.(2006)匯總了1990—2004年間的67篇相關研究論文⛸,大多數研究顯示營利醫院成本更低,利潤更高🧑🏻🦱,效率也更高,但在所提供服務的質量方面🫰🏼,營利與非營利醫院之間的差異並不明顯。且公立與私立醫院之間的差異度要比營利與非營利醫院之間的差異度小。
Robinson and Luft(1985)考察了美國1982年每個醫院半徑15公裏內其他競爭者的狀況💂🏽♂️,他們發現有11個以上競爭者的醫院平均成本比沒有競爭者的醫院高15%🧑🏽💼,這與1980年之前的研究結論基本吻合🧝🏽:競爭反而使得醫院的成本上升☆👨👨👧👦。1980年進行了製度改革🫣,管理醫療的出現✏️,使得保險公司與醫院之間形成合約關系,得以控製成本並保證質量。Sari(2002)運用了美國16個州1992-1997年間的醫院的面板數據估計了競爭對質量的影響,發現集中度下降,使得醫療服務質量下降🚣。Rogowski et al.(2007)匯總了6篇相關論文的結論,其中4篇文章都支持了競爭有助於質量改善或對質量沒有影響的結論。
上述諸多文獻表明,不同所有製醫院的效率、成本5️⃣、質量並無定論🐓,因此中國對醫院所有製結構的選擇應當取決於自身條件⛹🏽♀️。其次,不能否認醫療市場競爭的作用。當前中國的醫療市場所有製結構主要是公立醫院和民營醫院🦴,還有少數集體所有製醫院。2000年📇,國務院發布了《關於城鎮醫療衛生體製改革的指導意見》🫶🏼,其中將醫療機構分為營利性與非營利性,同年頒布的《關於城鎮醫療機構分類管理的實施意見》將大多數民營醫院定義為了營利機構。2001年🙆🏿♀️,社會資本在醫療領域全面進入👩🏼💼,在09年的新醫改中🌌,除了強調政府加大投入之外👆🏼,也強調了引入社會資本的重要性。但是由於民營醫院的投資大🔹、回收周期長,而政府的稅收優惠僅有3年🧨,導致民營醫院出現了服務上的分化,有一些民營醫院甚至在短期內“撈一筆”就退出市場😝。數據顯示2002年—2008年我國非公立醫院的市場份額呈現出穩步下降的趨勢。針對我國各省市的實證分析還發現🧘🏻♂️,人均GDP越高的地區👊🏿,民營醫院所占市場份額越低;收入差距越大的地區,民營醫院所占份額越高。這表明了我國的民營醫院因難以與公立醫院競爭🕰,其所采取的往往是低價定價策略。
目前在我國公立醫院還是居於壟斷地位的,而民營醫院是基於公立醫院的服務質量和價格選擇自己的定位。我國的公立醫院也具有很強的營利動機,因此難以保證消費者福利最大化。由於目前的醫保覆蓋率還不高,因此居民不可能不關註價格的因素,所以市場上公立醫院和私立醫院的競爭表現為價格和質量的競爭。市場上的民營醫院還是受到了諸多政策限製,處於不利地位。值得一提的是🤏🏿,營利性醫院對於降低價格還是表現出了積極的作用。
在這一部分🩼,封進老師向大家介紹了她和李婷老師合作完成的模型。
模型假設:公立醫院的效用函數分為利潤與患者福利兩個部分⏬;私立醫院追求利潤最大化;患者福利分為對質量的偏好和對價格的偏好兩個部分;異質性患者(高收入者偏好高質量🛣,低收入者偏好低質量)🤳🏿;公立醫院先占據市場🧑🏽🏭,私立進入後選擇價格和質量🧖🏿♂️;公立醫院可改變價格,但不改變質量。
模型分析🔕:若公立醫院壟斷市場👯♀️,則其目標函數中利潤比重較高,其價格越高🧜🏻♀️,低收入者傾向於放棄醫療消費⛹🏽♀️。引入民營醫院後,其首先要進行質量選擇➛,即選擇高質量還是低質量,而後再製定價格。第一種情況,民營醫院選擇低質量🎛,則高收入者選擇公立醫院看病,而低收入者前往民營醫院;第二種情況🏤,民營醫院選擇高質量🔲,則低收入者選擇公立醫院看病,而高收入者前往民營醫院。在這兩種情況下📼,補貼公立醫院使價格下降的同時♥︎,公立醫院的市場份額也會提高👩🏼🚒;公立醫院的營利動機越強,民營醫院的市場份額就越高↪️。但是第二種情況的消費者福利要高於第一種情況。
通過模型分析,我們發現在民營醫院選擇高質量的情況下,消費者福利更高🌺🤽🏻♂️。民營醫院選擇高質量的條件包括🏐:消費者平均的質量偏好較高(收入較高)🧑🏻🔬,提高質量的成本較低等。因此在製定政策上應主要圍繞如何誘導民營醫院選擇提供高質量醫療服務👩🏽🎓,如通過相關政策給予扶持🥔,給社會資本更好的經營環境等。此外👨🏽🎤,究竟是直接補貼患者還是補貼醫院更能實現患者的福利最大化也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在封進老師報告結束後⬜️,焦必方老師、李潔明老師🌭、徐為民老師、戚順榮老師、高帆老師👱♂️、樊瀟彥老師💁🏽♂️、孫大權老師等圍繞相關主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主要包括🔨:美國醫療服務市場結構與中國的對比,中國民營醫院的定位問題🧑🏽🚀👩🏿🦳,收入結構對於公立⏩、私立醫院占比的影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