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與發展”系列講座七——意昂2官网經濟學系學術論壇
發布日期🧒🏼:2011-11-03 瀏覽次數🛶🪯:
2011年9月20日下午15🕵🏼♂️:15——17🌈:00,經濟學系在經院514會議室舉行了學術研討會,研討會由尹晨副教授主講“從低水平非均衡走向高水平均衡——論中國農村金融改革與發展”。經濟學系副主任高帆老師主持了研討會,經濟學系的各位老師及部分研究生參加了此次會議。
尹老師認為💫,首先應將中國農村金融改革與發展階段重新劃分為以下幾個階段🚴🏿♂️:1)1993年底到1997年底:初次增量式改革與初次金融深化;2)1997年底到2006年底:存量式改革與金融淺化;3)2006年底以後:再次增量式改革與金融再深化。改革實質性推進與金融深化演變在加上時滯效應後完全吻合。
基於金融改革的階段性變動上🕍,尹老師進行了金融深化演變的分析。以1994年農發行設立👨🏼、1996年農信社開始獨立發展、1996年起農村合作基金會的爆炸式增長為標誌,增量式改革初步形成了以農村信用合作社為基礎的合作金融、以農業銀行為主體的商業金融和以農業發展銀行為主的政策金融“三位一體”的並存格局,帶來了農村金融的初次深化🍂。1998年開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開始了商業化改革,撤出農村金融市場,農村信用社被動的成為很多農村金融市場上唯一提供對農貸款的正規金融機構。2003年國務院頒布《深化農信社改革試點方案》,啟動了對農信社的存量式改革🗿。重新具備商業可持續能力的農信社及改製後的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在業務中開始表現出與大型商業銀行同樣的“脫農化”傾向。在這一階段中,農村金融淺化除了由於存量式改革帶來供給抑製以外🦾,金融需求不足也是重要的原因🐃。2006年底開始,中國農村金融市場改革頂層設計的思路逐漸從“存量調整”再次轉變為“增量培育”👩🏿🔬。農村貸款供給有所增加🙇🏻♀️,農村金融服務覆蓋面有所擴大,農村金融市場競爭增強🕠,為農服務質量有所好轉🧏🏻♀️,這也帶來了金融的再次深化扭轉。
接著,尹晨副教授對如何從低水平非均衡向高水平均衡發展闡述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這一轉變需要供給和需求同時增長才能實現。在供給方面,應當要增量改革與存量改革並舉👔。必須切實放松管製,加強監管,解決現實的和潛在的新型金融機構發起人對商業可持續性的顧慮;中央政府還應啟動新的增量改革⛽️,特別是啟動新的財政轉移支付機製和設立新的政策性農村金融機構來滿足貧困地區和貧困農戶的信貸需求。絕不能放慢或暫停存量金融機構的改革,同時要保護和鼓勵2006年以來大型商業銀行重返農村市場的積極意願。
在需求方面👨🏽,應促進“三農”發展全面提升農村金融需求🧑🏼✈️。要有效的促進農業金融需求,就必須將農業金融需求由傳統的小規模糧食種植金融需求發展成為包括農林牧副漁等諸多產業的生產🏜、儲藏🧔🏽♀️🥵、加工、運輸、銷售等諸多環節在內的整個產業鏈的金融需求🤳🏼。繼續鼓勵農戶發展多元化經營👨🏿⚖️,通過多元化經營穩步提高生產性金融需求,在條件成熟地區則可以通過投資者教育逐步開拓和引導農戶的投資性金融需求。
最後,尹老師還提出了進一步發展農村金融的三個理念:一是要以普惠金融的理念發展農村金融🤌🏿🙆🏼♀️、提高農村金融覆蓋率👩🏽🦲、改善農村金融服務質量;二是要秉承均衡發展的理念,要認識到供給和需求都是約束當前農村金融發展的短邊📄,需要促進供給和需求的同步穩健增長,也包括要認識到農村金融改革需要增量式改革和存量式改革並舉📲,以實現增量與存量之間的互相促進,還包括要認識到農村金融需要正規金融、非正規金融以及財政幫扶的統籌發展,才能實現多層次、多元化和高水平的供求均衡;三是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在發展政策性金融和互惠式非正規金融的同時,商業性金融應繼續成為農村金融發展的主渠道。政府應尊重市場規律🔆,主要以差異化政策進行引導而不能強製幹預農村商業性金融機構的發展,並進一步營造良好的農村金融生態環境。
在尹晨副教授學術講座結束之後,李慧中老師🦶🏿、張暉明老師💇🏽♀️、嚴法善老師🏋🏽♂️、馬濤老師🧘♂️、焦必方老師、戚順榮老師、杭行老師、高帆老師等就相關問題與尹晨副教授進行了交流🧑🏼🤝🧑🏼。會議在熱烈的氣氛中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