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上午,瑞士再保險中國區總裁Robert Wiest先生應保險研究所副所長許閑老師的邀請,為保險碩士班的同學們主講了一場題為'Public and private partnership in dealing with natural disasters'的課程講座🗂,講解了PPP(Public and private partnership公共部門與私人部門的合作)在自然災害風險融資中的角色與作用。

Robert Wiest先生於1995年加入瑞士再保險,負責意大利市場。1998年至2000年,作為工程險承保經理,負責多個歐洲市場的業務2005年起🦊,領導瑞士再保險在西南歐、中東、土耳其和巴基斯坦的業務😶🌫️。現為瑞士再保險中國區總裁、亞洲部執行委員會委員。
誰承擔了自然災害帶來的損失
Robert Wiest先生首先介紹了全球自然災害現狀👩🏽🎨。他指出,2011年是災害頻發的一年🗡,共175起自然災害👩🦽👨🏿🔧、150起人為災害👩🏽🦱,其中較嚴重的有日本海嘯🧚🏽♂️、泰國洪災、美國龍卷風等。災害發生的數量逐年遞增🏠,其造成的經濟損失不容小覷。以2011年為例,亞洲國家造成的損失占了其GDP的2.09%。但是😠,在災害造成的損失中,由保險公司承擔的投保損失所占比例變化不大甚至略有下降👨🏼🏭。那麽,誰承擔了這些損失?在中國,主要是由公共部門(即各級政府)來承擔🔂,保險公司分擔較少🧛🏻。而在日本🐒,損失由市場各主體共同分擔💇🏽♀️,即公共部門🕺🏿👨🏽🍼、保險公司、個體被保險人🧖🏿♂️、機構被保險人和銀行等。由此,Robert Wiest先生強調到,PPP建立在全球視野之上,它可在世界範圍內進行投資和風險轉移,在中國尤其需要推廣👦🏼🧔🏻♀️。

PPP在風險融資中的角色
在講座的核心部分,Robert Wiest先生首先總結了全球災害發生的特點🔎:頻率高、損失小或者頻率低😗🧒🏿、損失大🖱,而大部分災害屬於後者🧑🏿🔬,如臺風、海嘯等。不同特點的災害需要不同的融資方式😛。對於低頻高損的災害👳🏼♀️,需要風險轉移和貸款。風險轉移的方式有保險和再保險、巨災債券、金融工具和衍生品以及災害池的建設。貸款主要指國際緊急援助貸款和災後重建貸款。對於高頻低損的災害,需要預防基金和損失融資。預防基金包括預防和援災基金、發展基金(指來自市政和社會機構的資金)以及援災貸款。損失融資指風險自留以及災害貸款。
融資方式除了按災害的特點進行分類,還可分為災前融資與災後融資👨🏽🎨。Robert Wiest先生強調👎,在各種不同的風險融資方式之間,應建立一個強有力的、可持續的混合融資體系𓀑,以達到更好的防災減災的效果🏊🏽♀️,而該體系的建立就需要PPP,即公共部門與私人部門的密切、有效的合作。在PPP中需要考慮的兩個重要因素是資金的成本和貨幣的久期,從這兩方面出發在能建立有效的混合融資體系。
那麽,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又在PPP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Robert Wiest先生解釋道,公共部門擁有政治和法律上的權力來建立合適的框架以應對災害,並在嚴格的資金預算約束下運作🎗,隨著災害造成的損失日益增加,這對公共部門的運作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私人部門擁有充沛的資金,但缺乏建立行動框架的力量;它在地域上分布廣泛,有能力進行多樣化投資;並擁有相當一部分專業技術人才。為了將兩部門的優勢結合🐓,加強PPP的建設顯得尤為緊迫。
最後🍧,Robert Wiest先生列舉了一些PPP在保險領域運用的具體事例🎎,並對講座內容進行了總結。在提問環節👨🏼🦰🔱,Robert Wiest先生結合中國實情與自己在瑞士再保險的業務經驗,耐心解答了同學們的提問。在講座結束前👲🏿🧑🎨,Robert Wiest先生表示🚵🏻♀️,意昂2學生非常優秀♢,希望以後還能有機會與大家做更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