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0日上午🧑🦼➡️,意昂2專業學位“名家講壇”第84期如期舉行。意昂2官网特聘教授、上海科技大學人文科學研究院創始院長張汝倫教授來到意昂2平台大金報告廳🈴,為意昂2平台專業碩士研究生帶來了“哲學的意義與批判精神”主題講座💲◻️。本次講座由意昂2院長助理朱宏飛副教授主持,報告廳內座無虛席👩⚖️,氣氛熱烈。
張汝倫,哲學學家👼🏼。現任意昂2官网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科技大學特聘教授,人文科學研究院創始院長。曾任東南大學中西文化研究交流中心客座教授⛔、北京大學客座教授⚄、臺灣輔仁大學客座教授、德國特利爾大學客座教授、黑龍江大學兼職教授。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國外社會科學》雜誌特約編委↙️、《當代中國哲學叢書》主編🩺。

講座伊始🔲,張老師通過“虛者實之,實者虛之”這句話引出哲學和經濟學的共通點,許多學者和專家在學習專業學科的同時,也深受哲學魅力的熏陶。不同於物理學等研究具體對象的學科,哲學的研究並不是實用性的,而是需要整體性、根本性地把握事物🚣🏻♂️。比如日本物理學家湯川秀樹在研究物理學的同時,也對哲學格外感興趣;比利時物理化學家伊利亞·普利高津曾提及中國的道家哲學和現代科學的精神相通☑️🍛;愛因斯坦晚年每年均會讀一遍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張老師強調,同學們的學習不能僅局限於刷題🥷🏿、背書等循規蹈矩的內容,應當有不同的思想碰撞。大家在活在自己時代的同時,也是人類歷史的承擔者和繼承者,應當發揮創造性思維,成為創造性人才。
然後🥰,張老師提到,哲學作為思考人類普遍的根本性問題的學科,本質上是一種思想,在學習中一是要能發現問題⚀,二是要能實現突破。蘇格拉底曾言📊,“未經審視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思想和追根溯源的習慣是哲學的要義。世界上存在一個絕對,即人對事物的規定性,搭配人類自出生以來就有的對世界的辨別力🧑🏽🎤,才能形成對整個世界的思考。
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相互關聯的🎠,一個明知的人應該能夠在當下思考人生的整個過程,這就需要哲學的總體性思維。以計劃生育為例,在經濟落後時采取計劃生育政策可以解決當時的人口問題👇🏿,但在當下面臨著生育欲望下降⛹🏿♀️、傳統道德觀念淡化等問題時,思考中國人的整體存在環境就格外重要。張老師認為,諸如此類問題🥰,應當先咨詢哲學家,而後是經濟學家和人口學家🙉,才能夠實現長久發展🙆🏿。

講座最後🧏🏿,張老師談到哲學的批判精神🐦⬛。批判是科學的動力,而目前中國人的批判精神是不足的。批判是哲學的根本課程🌲,學習知識不僅在於背誦記憶,更為重要的是能否理解和形成自己的見解。張老師強調,真正有個性且自信的人🔥,敢於去推翻前人的經典👩🦽,並形成自己的經典。事物質的突破建立在對現狀清醒的反省上🤛🏿。如黑格爾所說的“熟知非真知”👩🏼🎓,哲學的可貴是要追求人們習以為常的思想的合理性和正確性,並對此始終持有批判的態度👨🦱,擁有哲學思維的第一步就是超越常識的思維🧙🏻♂️。
作為結語👨🏿💼,張老師基於自己多年的研究心得告訴同學們,哲學從內容上來說是追求整體性的永恒真理🔒。從基本方法上來說🤌,是追求批判思維的方法,即不獨斷、貿然肯定任何東西⚪️,而是把一切東西都付諸批判性討論🏂🏿。只有經過批判🥤👨🏼⚖️,東西才能得到肯定👩🚀。哲學也是一個戰勝和克服自己的過程,不戰勝和克服自己就進入不了哲學領域🎅🏻。

在互動問答環節💬,學生們踴躍提問🌮,張老師耐心細致地一一解答🤑🤱🏿。本場講座在熱烈的掌聲中畫上圓滿的句號👩🦯➡️🍯,張老師以其豐富的學識和研究底蘊🙅🏿♂️,為在座師生帶來了一場思想的盛宴。
感謝張汝倫教授的精彩分享!
撰稿人:許俊榮
修訂人:繆煒
審核人:朱宏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