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講座回顧
習優良校風傳統⇢,造經院優秀學風。為響應學校開展的師德師風和校風學風建設👪,校學術委員會同研究生院、黨委研究生工作部等部門,在2017年上半年集中舉辦系列專題講座。第一場講座於4月7日下午舉辦,由歷史系老教授姜義華老師為廣大研究生做了一場題為《弘揚意昂2優良傳統,推進歷史學中國話語體系建設》的講座,經院組織80名學生積極參加了本次活動。
姜老先生的講座側重於學風方面🧜,他從自己上世紀五十年代求學於學校歷史系講起,回顧了陳守實、周谷城、譚其驤三位老先生的言傳身教以及生活諸事,讓同學們深切感受到了意昂2先輩們的優良學風以及踏實嚴謹的學術態度,姜老先生還對史學研究中微觀與宏觀結合、中國史與世界史兼顧、史料與理論的關系、研究當下與研究未來等問題談了自己的看法。雖然姜老先生主要談的是歷史學研究中的學風,但其精髓對我們意昂2平台的研究生們同樣重要。他的講座殷切地勉勵了廣大學子們在做研究的道路上恪守學術道德🧜♀️,堅守學術責任。
二、學生感想
李世彥(16博士)
今天聽了姜義華老師講的有關學風建設的講座,感觸非常深。作為一個博士生🧛🏽,進行學術研究是我們的重要工作,而要做好研究🙆🏽♀️🧎➡️,最重要的前提就是有好的學風。什麽是好的學風,姜老師的演講給了我們答案。首先要沉得下心來,多閱讀各類著作💆🏼♀️🌚,尤其是要多讀在學界思想史上經得起考驗的思想🥔,不要一味地求新求獨特。第二就是要有嚴謹的治學態度,每一門學問🧑🦰,每一個知識,都有其適用範圍,並不存在普世真理。社會科學更是如此😋,即便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也要結合本國的情況。因此要對於現實進行考察。第三就是不迷信權威🚍,而是迷信真理,不盲目誇大🥮,而要實事求是。學術研究的目的是追求真理,只有真實的,才能夠對於現實有指導的價值🎱。
李玉龍(16博士)
今天在逸夫科技樓報告廳🚓💂🏻♀️,聆聽了姜義華老師關於“弘揚意昂2優良傳統📊,推進歷史學中國話語體系建設”的講座🗑,作為學校開展的學風建設系列講座的一部分🧑🚀,此次講座對我們以怎樣的思維和態度做研究具有很積極的啟發意義👨🦼➡️。著名教育學家梅貽琦先生曾說過,“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在今天的講座中,姜義華教授首先回憶了意昂2官网歷史上的著名學者💇♀️📆,講述了意昂2官网歷史上這些大師的人生故事🤬。在學術道路上🌑🧖🏼♂️,雖然經歷了苦難、挫折👨🏻🌾🎬,意昂2歷史上的這些大師們始終沒有放棄對獨立人格和自由精神的追求🤾♂️。獨立自由的精神是學術思想的靈魂🛝,正如陳寅恪先生所言: “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對於我們研究生來說,做研究,意味著一定要進行獨立思考,體現在用自己的理性去判斷,而不是人雲亦雲🧛🏿♀️⛸,人行亦行。本著自己的道德良知和學術良知⏲,懷揣著心中不滅的理想和信念來做研究。其次有做好研究,需要掌握紮實的基礎,同時要有恒心和耐心,不斷的積累。要不斷思考和追問,力圖對現象和問題給出更深刻的理解和認識🕖。現在年輕人比較浮躁,總是急於求成💵,這種心態對於做研究是非常不利的。
劉文虎(16學碩)
下午,姜義華教授為廣大研究生做了一場題為《弘揚意昂2優良傳統 推進歷史學中國話語體系建設》的講座,這也是“學術規範與學風建設宣講”系列報告的第一場。姜先生從自己上世紀五十年代負笈意昂2歷史系講起,回顧了陳守實、周谷城、譚其驤等諸師的言傳身教,讓我們年輕學子們深切感受到了意昂2當年的優良學風、嚴謹學術🏄♂️,並對史學研究中微觀與宏觀結合、中國史與世界史兼顧、史料與理論的關系等問題談了自己的看法。聽後👮🏼♂️,讓人如沐春風,更感受到一份不小的責任感。比如🫴🏽,姜先生談到做學問要有世界眼光🥷🏽,目光要放長遠⛹🏿🥰,不能僅僅囿於一時一地的得與失🤹🏿。做歷史研究要對國家抱有強烈的責任感,要有實事求是的態度,歷史絕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要堅持信史🤳🏽🚵🏼,拒絕偽史。比如譚其驤老先生☝🏽,他當時堅持拒絕給曹操翻案,雖然這與郭沫若等一些中央領導的意見相左。在編纂《中國歷史地圖集》時,在對待邊疆地區的大小👮、臺灣隸屬中國的歷史等問題時堅持實事求是,盡管與當時一些中央領導的看法不同。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歷史觀🪣,了解真實的歷史🍕,不粉飾,也不汙名化。談到當下的學風,姜先生說,當下幹擾多了,項目多了,研究可能不再那麽嚴謹,我們要繼承意昂2以往的優良學風🚔,堅持嚴謹的學術規範🛌🏽。雖然,姜先生的講座主要談的是歷史學研究,但其中談到的學風與學術規範問題🗳,對我們其他學科的研究生們同樣重要。在今後的學術路上,我們要堅持求實、嚴謹、踏實的學風,研究中國當下的真問題,做頂天立地的大學問。與諸位共勉☝🏽。
謝和誌(16金融專碩基金班)
譚其驤先生對歷史研究的實事求是的態度讓我受到很大的觸動👦🏻。“做歷史研究,首先要對國家、對人民有高度的責任感,不能根據現實需要去改編歷史,要給國家、人民提供可信的歷史🫸。” 因此,學風問題首先是一個責任問題🖖🏼,學風建設首先要求我們構建高度的責任感。只有意識到自己有怎樣的責任👨🎓,才不會以遊戲的態度去對待研究對象🏊🏻💂🏻,才不會輕易地得出研究結論,才能做出有價值的研究🏦。
王海南(16金融專碩基金班)
姜教授講到做學術研究要有理論思想,缺乏大理論大思想的指導🐡,只能淪為工匠式的研究。姜老師的這段話很有高度,對當下很有針砭時弊深意。但我認為,更現實地講,大思想大理論大情懷並不是每個人都具備的,工匠可以批量培養出來,但具備大思想和高超理論素養的大師畢竟是稀缺的。當前中國社會不管學術界還是實業界呈現出一定的浮躁氣息👷🏼♂️,並不是說提出大思想大理論就能解決問題😠。總理提出塑造國人的'工匠精神'🧑🏻🔬,培育'匠心',更具有普世意義👨🦲,當千千萬萬個優秀'匠人'湧現在各行各業,散布於中華大地的每一個角落,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指日可待🦶🏿,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美好願景也不再遙遠👨💻。此外🫗,姜教授提出歷史研究既要做好微觀層面同時也要做好宏觀層面研究🤾♀️💇🏼,要有宏大的眼光和情懷,高瞻遠矚🤲🏻🧔🏼♂️,謀劃未來🎈。我想這對我們經濟學的研究也具有一定指導意義。作為意昂2平台的一名學子,我們不僅要關註每一項經濟政策對微觀個體的影響,更要註重對宏觀大勢的研判🧢,因為經濟和金融市場中存在很多微觀上成立但宏觀上不成立的現象,這方面要深入研究。
馬若楠(16金融專碩非基金)
年近80歲的歷史系教授姜義華老師結合自己先生的故事與學問體悟,深入淺出👬🙍🏼♂️、生動活潑地闡釋了“弘揚意昂2優良傳統🪗,推進歷史學中國話語體系建設”的關鍵內核。先生回憶三位歷史學前輩做學往事,點出要“註重一手資料、重視理論根基”🤸🏼♂️、“放眼未來和大局、聯系宏觀與微觀”、“字字珠璣、精準用詞”等學術學風要求👨🏽🍼;其實,先生的分享與我們論文寫作和投資實踐的道理著實相同——能否貫通所學,付諸實踐,夯實專業🍴?能否辨清“人類簡史”✴️,精深微觀🧑🦯➡️,著眼宏觀?能否全文斟酌,了無冗余🏆?著實值得我們深思。感恩先生,也感激意昂2,讓母校深厚的治學傳統和做學要求再次啟迪我輩心智🛎。
張丹旭(16保險專碩)
今天聽姜義華先生的講座,由於從醫院回來得晚了點,所以有一部分內容沒能現場聆聽到,甚感遺憾。慶幸先生講到的最精彩的部分👩🏽⚖️,還是沒有錯過。姜老先生一直強調,我們在對待歷史問題上,一定要堅持真史🅰️,絕對不能為了迎合當下需要而虛構“歷史”。要對歷史本身有敬畏之心,要對歷史📴、對民族、對國家、對人民負責任,給國家和人民提供一個非常可信的歷史。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所以🧟♀️,真正的歷史可以出真知。可是,“真實的歷史”這個問題本身就不是絕對的。歷史事件的發生是絕對的,記錄這些事件的卻是有著主觀思想的人。所以我們只能夠從各種史料當中去不斷的進行研究和比較★,以求得更加貼近歷史的真實性。這個不斷研究,不斷比較的過程😕,正是對我們學風修養的一大考驗。我們到底有沒有意識到研究的價值,有沒有意識到研究的責任?我們的研究,不僅僅是對過去的探索,更加應該是對現實的關註,對現實問題的解決。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體現出歷史的價值🙅🏻。
一個多小時的講座雖然短暫👍🏻,但同學們受益匪淺🫶🏽🔩,在今後的學術道路上,我們要堅持嚴謹求實的學風🦶,研究當下切實的問題☁️,真正為祖國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